快好知 kuaihz

《周济·夜飞鹊海棠,和四篁》原文及赏析

  《海棠·夜飞鹊海棠,和四篁》咏海棠诗鉴赏

  周济

  春酣镇无语,闲倚朝云,浑不解为何人。燕支著意晕双颊,轻绡叠翠圆匀。生来七分媚骨,况霞明烟淡,作得三分。寻常伴侣,试新妆、漫约湔裙。天上三郎挝鼓,催满苑花枝,与斗精神。一例团云裁雪,流莺暗约,蜂蝶空群。烧残绛蜡,奈真妃、也则销魂。待濛濛雨歇,可堪重访,绮陌芳尘?

  如果把香花比作美人,那么同人一样,它们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姿色。海棠不是以清雅取胜,也不是以富丽夺魁,而是以其妩媚的姿容博得人们的爱赏。“春酣镇无语,闲倚朝云,浑不解为何人。”词的起首三句,先以不经意之笔勾画出海棠独具的韵致,让人觉得它仿佛春睡初醒、倚楼无语的女子,带着一副娇慵的意态,寥寥数语,不求传神而神自备。紧接着的两句以工笔摹形绘色,“燕支”(即胭脂)句写花,“轻绡”句写叶,用语简洁,形象逼真。“生来七分媚骨,况霞明烟淡,作得三分。”又加写了环境,设置了衬景,将海棠置于朝霞映衬、夕烟笼罩之中,使人愈觉其妩媚动人,秀色可餐,完美无缺。如此用笔,既丰富了词的内涵,也给读者提供了补充联想的契机。过拍“寻常伴侣,试新妆、漫约湔裙”两句,借写春游赏花赞美海棠芳色可爱。“湔裙”又作湔裳,古俗上元至月底,女子洗衣于水滨以拔除不祥,故称。藉此,我们不妨将春衫乍试的女子和嫣然开放的海棠两种意象组接在一起,则人颜花面交相辉映,令人顿生人美花更娇之感。

  在下片中,词人首先驰骋想象,描绘了一幅众芳与海棠争妍的闹春图。“三郎”指唐玄宗,因排行第三,故内中皆以其为三郎。下文“真妃”即杨贵妃。《太真外传》载:明皇在日,曾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醉颜残妆,钗横鬓乱,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词人由此大胆地设想玄宗在仙宫擂响天鼓,号令人间这满苑花朵竞相怒放,要与芳名显赫的海棠一比高下。你看那百花枝头云攒雪堆,蜂绕蝶舞,好不热闹!这里,词人再次运用衬托手法,突出海棠的主体地位。“烧残绛蜡”两句言乘兴秉烛赏花,暗中流露出一种惜花之情。这两句颇得益于苏轼《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之句。全词的结拍宕开一笔,对海棠抱以关切之情。雨中海棠,别具姿色,陈与义《窦园醉中》诗曰:“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刘子翚《海棠花》诗中也说:“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然而,经过濛濛春雨的洗礼,娇贵的海棠是否也会“绿肥红瘦”呢?“可堪重访,绮陌芳尘”这一问,既回应了过拍,也平添了词的余味,生动地刻画出词人赏花时的心态。

  周济词向以幽怨隐晦见称,但这首咏海棠词却可以说既少幽怨之思,亦无隐晦之旨,词意委婉而不减豪客之气,读来仍能给人以愉悦。

相关推荐

《龚自珍·减字木兰花咏海棠》原文及赏析

《苏轼·海棠》原文及翻译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原文: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原文: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

《秋海棠》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古代民歌《四节(海棠过雨红初淡)》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游四门(海棠花下月明时)》原文及赏析

《大鱼海棠》经典台词与好句摘抄

经典童话《老榆树和四季海棠》故事梗概及赏析

经典童话《不愿意开花的秋海棠》故事梗概及赏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济  周济词条  海棠  海棠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