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集体备课应在“集体”上下功夫

集体备课作为中小学常用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基本特征,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得到了专家学者及教师的认可。但正如《集体备课缘何“异化”?》一文所言,有一些现象不容忽视:一些学科教师不足,导致集体备课有名无实;集体备课变成任务分工,成为“拼盘式”合作;个体“搭便车”现象严重,引发集体懈怠;集体备课等同于听课评课,就事论事,缺乏深度。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难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还直接影响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集体备课有名无实、缺乏深度、效率低下,根本原因在于偏离了集体备课的要义。集体备课的硬核是“集体”,离开了“集体”便没有所谓的“集体备课”,也就谈不上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点。集体备课,关键在“集体”,要“有名”,更要“有实”。

一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属于集体性的教学研究行为,以学科教研组为主要组织形式,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效应;可以坚持“问题即是课题”的教科研理念,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有科学、具体的组织实施制度做支撑,保证集体教学研究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优化集体备课考评规则。集体备课有名无实、收效甚微,与考评机制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集体备课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但当前的考评机制多以教师个人为对象,导致部分优秀教师不愿意在集体备课中“外露”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难以发挥“主备”的引领作用。对此,可将教师集体备课情况应纳入考评,以合适的方式量化为分值,调动各成员在集体备课中的积极性。

三要强化集体备课组织领导。集体备课一般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但不意味着教研小组可各自为政。一切教学研究活动都必须围绕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开展,同时结合本校本学科教学实际。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有统一意志,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小组的实际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集体备课应在“集体”上下功夫  集体  集体词条  备课  备课词条  上下  上下词条  功夫  功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