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深圳市南山区启用的是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将近一学期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新教材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总体思路,淡化了知识点(全书语法知识只有比喻和拟人两种),少了过去那种复杂的基础训练,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下面,我们以2000年版的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以下简称"修订本")为参照对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认为,这本新教材是在修订本基础上的一种继承和革新。为什么这样说呢?有几点理由可以证明。 第一,修订本的教材已经注意到了选材的新、活,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魏巍的《我的老师》等,就是很新又很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新教材在继承这些优点的基础上更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像这类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吏多,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感觉真好》《人生寓言》《山中访友》《风筝》《羚羊木雕》,等等,都是学生喜爱读的篇章,教学时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修订本教材已经注意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教材分单元编排;从单元导语开始,有课前自学揭示,课后练习已经开始注意到开放式的而不是刻板的对知识点的强化训练,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相比之下,新教材更为突出,单元导语部分提示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课文前面的"自学提示"变成了导人式谈话,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更具开放性,甚至可以脱离教材去写作、发挥,给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第三,修订本中古典诗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共10篇,而且这些古典诗文又是集中在两个单元里学习的,这样编排有利有弊。利的是集中训练有助于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弊的是这么多古代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教学,增加了教与学的负担,如果都要求背诵或者默写,学生会觉得负担很重。新教材的古典诗文分量减少了一半,只占六分之一,而且是分散到各个单元中,逐步完成的。 第四,修订本已经注意到了同题文章的阅读与介绍,比如魏巍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等,而且注意到比较阅读的训练。新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并且把这类阅读放在课后,作为一道练习完成,如《生命,生命》《满天的风筝》《三代》就是这类文章,在比较阅读中逐渐提高鉴赏水平。 第五,修订本已经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在课文之后安排了四次语文实践活动,但是内容和形式都还未脱离对知识的要求和强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方面,新教材做得很好,它不仅突破了知识内容的局限性,而且根据各单元训练重点,把这些活动分散到各个单元中去,具有可操作性。下面把两种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具体内容列表如下页。 除了上述具体的活动内容之外,课后练习多侧重于对学生口、笔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激发思维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第六,修订本注重对课内文章的阅读与品味,而新教材则要求在整体感知、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扩大阅读的范围,加强阅读的实践,把阅读的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有关资料,积累知识和经验。必要时提供参考资料和相关网站,逐步扩大学习的领域。 总之,新教材确实很"新",便于教学,易于操作。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者说尚待改进的地方,这里罗列几条,仅供参考。 第一,关于现代诗歌的编排是否多了一点。新教材很重视现代文的学习,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学习,几乎每单元安排了一首现代诗歌,似乎太多了一点。因为诗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诗歌的语言很凝炼,意义一般比较含蓄、深刻,不容易理解透彻。而且教材在选择诗作时也没有完全考虑到对优美作品的选择,像《秋天》根本就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化石吟》的语言极具概括性,不易读懂。笔者认为,现代诗歌要读,更要精读,应该选编几首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名作来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美。 第二,关于选文的经典性问题。学习的范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容易被理解,但是,如果一味只是选择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似乎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建议,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而且在选编文章时还可以考虑更多的课文类型。 第三,关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安排问题。既然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是教材中惟一体现基础知识的宝地,我们就应好好利用、精心打造才是。笔者认为,这里有些词语不够精要,而且有重复现象。比如"行乞""正色""嫩芽"都不是什么好词语。"可鄙"现在也不常用了。第14课的"丁丁""归泊""枯涸""寥阔"都不是常用的好词汇。"累累""冉冉"这些叠音词附着性很强,一般不单独使用,所以,可以直接组成"果实累累""冉冉升起""丫杈’’"树杈"在第21和22课相继出现,显得重复。另外,这里既有字又有词,字词混杂。没能突出重点。如第4课的"舱""嚷""酿""凑""绽""穗",第24课的"嗅""摩""衍""叠"等,这里面有的是不可以单用的字或语素,单独出现,意思不完整。这种情况可以单独设题,让学生给它们注音、组词,目的就更明确了。还有,可能是排版的问题,第17课把"姿态万千"写成了"千姿万态",按照习惯,只有"千姿百态""姿态万千",没有"千姿万态"的说法。我们认为,中学阶段可以加强文学词汇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语言。因此,新教材在修订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对字词的编排再加加工? 第四,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在七年级(下)中是否将要集中学习?我们尚不可知。 总之,新教材很重视文章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教材的编写紧紧扣住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和思路,体现开放性的语文学习,少了课后的练习,少了语文学习中的题海战术,更注重学习的实践性,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体现了课文是例子的特点,便于广大教师的教学,不失为新时期一本体现新的教改精神的语文教科书。 教材 项目 试用修订本 新教材 活动内容局限于知识点:写字比赛、品学网比赛、词语接力赛、写日记;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综合生活,实际、母语学习环境的特点、与单元课文内容相结合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活动类型以课堂为主,单一的知识竞赛类、写作和口语交际分作七个单元,逐步完成。课内、课外相结合,有竞赛,有口语交际,有写作训练,有实践活动。强调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完成数量 共四次。有明确目标的为六次,还有很多是散布在各课研讨与练习中。 编排特点以知识为轴心,考察学生对字词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放在课后,训练时间不确定。综合生活、学习实际,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放在各单元学习之后,训练时间有明确规定。 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对字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参与竞 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热情,激发创新意识,体现母语学习的优势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