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 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作用: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纵横 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刊"不伞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成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影视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电影传到中国。19xx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①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历史纵横 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思潮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历史纵横 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种,20世纪早期,最先出现在美、英等西方国家。 中国的广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主要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广播电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广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电子媒介。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的传播媒介作用有所降低,但携带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广播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依然占有一定地位。据统计,到xx年,我国城乡有收音机五亿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56%,全国听众12亿。 ①《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xx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在北京首映时极为轰动。 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和广播晚。1958年,北京电视台①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即使在这些大城市,受生活水平限制,也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根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显示,到xx年,全国电视观众总人数达到10.7亿。人们最早使用的黑白小电视,如今已被大屏幕高清晰度彩色电视以及液晶电视所取代。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各电视台在节目上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以及优秀电视连续剧的播映,吸引了无数观众。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被搬上荧屏。这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一个镜头。 学思之窗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台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由于各电视台普遍设立卫星频道,人们选台的余地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几个频道增加到几十个频道。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思考 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①中央电视台前身。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仅仅过了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据统计,到xx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①。 资料回放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 肖恩•马洛尼 提点: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二、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