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页至2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我认为"三角形分类"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教学准备 多媒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叫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给每小组学生分一张彩色卡纸,让学生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出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让学生选代表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然后: ①学生代表自评作品 ②学生互评 ③老师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分类方法这一话动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 按角分类的三角形 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展示第一类锐角三角形,第二类直角三形,第三类钝角三角,并出示相应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这三种三角形的特征。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 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按角分类的三角形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探究新知 按边分类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引入 展示学生以边分类的彩色卡纸。问:学们有什么新发现?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 、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等腰三角形都只是两条边相等吗?看不出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学生归纳:(课件展示)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等腰三角形,并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实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1、教材28页上的第一道练习题,请个别学生到视频展台做此题, 2、游戏巩固 老师左手拿一个三角形,右手拿一张卡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这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设计第一道练习题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联系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小结 大家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按角和边进行三角形分类的彩色卡纸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习巩固 练习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习。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习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 30=9(2)270 30-180 30(3)(270-180) 30(4)270-180=90 180 30=6=9-6=90 3090 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 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 6=5050 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 4+3 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