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 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近,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这部分教材的时候,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亲历掷硬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有着以下一些感受: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XX均数,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抛硬币、扔骰子、设计转盘、小小设计师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就是如果仅仅让学生活动,有时可能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因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实践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难通过实验来得出的。因为做试验的话,一定要建立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基础上,而在课堂上要做大量的实验那是不可能的,学习了其他教师的课堂后,我想如果把抛硬币这个实验留在课前让学生完成,课堂上让学生理解他们发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后通过例题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3 两周前就把第六单元上完了,因为一直都在忙课题结题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做个简单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4 今天我在二班讲了《统计与可能性》一节,这是作为平行班的第二节课,也是在上完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作出改进之后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自主探索教学内容,从而主动发现统计规律。 记得第一次在一班上这节课的时候,由于事先对学生特点不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没有充分估计到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致于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时间不够用,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细心地帮我评讲了这堂课,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板书、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等,而且也就这些问题积极地帮我想解决的方法,这对我接下来进行平行班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第二次讲这节课的时候,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摸球环节用时过多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对策:首先,在摸球游戏之前,明确摸球游戏的规则;其次,让学生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即小组长负责记录数据,剩下的三个同学依次连续摸10次;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全班8个小组中取完成最快的前五个小组的成绩。这样一来,学生任务明确,在游戏的过程中各有分工、各负其责,因此整个过程很顺利,全班八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好几个小组提前就完成了。由于学生提高了做游戏的效率,整个课堂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就显得比较充裕,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我自我感觉这堂课上的还可以的时候,评课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解决了课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当速度快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只是单纯的在举着手等着其他小组的同学,而白白的浪费了这段时间,致使教学出现了空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来设置分层的教学任务,以便从不同层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我觉得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和加强的,教学应该分层次,应该因材施教,应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在不同层面的优势,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5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变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它们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觉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概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整整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没有用老师去组织课堂纪律,每一分钟,每一秒,学生都在用脑思考,四十分钟感觉过得特别快,但是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永远不会完美的,下课与同事交流,才学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玩游戏时,应以每个人走几步为准,不应该确定地点,这样游戏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怪不得我班的高铭当时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他认为是不公平的,由于我当时也不够机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致使课堂留下了这处遗憾;还有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前,我应该明确要求,特别要强调算出正面朝上的次数,由于学生口算速度慢,导致此处时间过长,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课堂教学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