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胸怀天下 4.1关爱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懂得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所造成的影响,懂得什么是忧患意识; 2、懂得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唯一选择,理解什么是亲社会行为,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增进社会的关注热情和责任感。了解和思考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分析: 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懂得什么是忧患意识,如何培养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奉献社会。 课时时安排: 全课共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活动1)材料透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活动目的:体会20年来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书中反映的问题。 第二步:例举发生在自身或身边的变化。结合之前的讨论对类似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三步:结合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1、郭大妈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当今,我国消费品市场非常繁荣,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材料反映出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2、这位老民警保存30多年的工资单,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历史见证。 3、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标志。恩格尔系数降低说明人们在满足基本食品消费的同时,有了更多的钱用于其他消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4、中国社会发展为什么有这么快的步伐?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改革开放这一正确政策的指引和实施。第二,我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活动2)材料透视:沉甸甸的数字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书中数字材料以及漫画。 第二步:谈谈自己对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看法,谈谈自己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 第三步:结合讨论和交流,进行总结点评。 第 二 课 时 (二)讨论交流 形成概念 1、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板书) (1)我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板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比如在我们的祖辈和父辈青少年时代: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日用品稀缺,许多生活用品靠票证来分配,人们衣食住行简陋,文化生活单调。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累累,人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多彩的文化生活…… (2)改革开放政策对于我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板书) 2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党的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二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的做法,打开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引进外资,加快了发展;另外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创造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 2、社会问题和忧患意识(板书) 我国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负担、就业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贫富差距、腐败犯罪、社会风气下降等。 (1)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板书)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这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过多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大以及多年开发利用不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国未来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原因多方面:比如人口压力,还有我国工业化起步晚,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 城乡居民收入在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体上先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2)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树立忧患意识(板书) a、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着一种高尚的人格特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b、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 c、忧患意识体现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速发展。要在忧患意识的激励下,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回报社会意识与亲社会行为(板书) (1)培养回报社会的意识(板书) 个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理应为社会奉献力量。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关注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可引用后教材爱因斯坦的名言进一步说明) (2)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板书) 第一,亲社会行为习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第二,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关心和安慰;对于处于困难中的人能伸出援手;在共同事业中能善于与别人合作;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 第三,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到以上行为,意味着养成了亲社会习惯。 4、服务社会,有所作为(板书) (1)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2)以社区服务为起点,培养服务社会精神 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比如参加扫盲、义务劳动,为公益募捐,宣传法律、环保知识,协助搞好交通、治安管理,维持公共卫生和社会秩序等等。虽然我们能力有限,只要我们有服务社会的精神,行动起来,我们就能为社会公众奉献一份力量。 (不在于贡献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第 三 课 时 (三)实践交流 自我体验 (活动3)提笔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家的变化》 活动目的:体验改革开放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切实利益。 活动过程: 1、 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居住地以及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变化?并搜集相关素材,思考原因。 2、 根据所得材料和信息写作。 3、 优秀短文在全班交流。 (活动4)创意方案———社区服务行动方案 活动过程: 1、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形成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2、选出优秀方案,再由同学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活动方案"5份。 3、指出其优点和缺点,再综合其设计,形成一个可行的活动方案,开展一次班级的社区服务活动。 (四)阅读反思 认知感悟 《 16岁的"环境大使"》 (1)姚远为什么能被选为"环境大使"? (2)你认为姚远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3)参照姚远的环保行动事例,给自己指定一个环保行动小计划。 分析:中学生尽管年龄小,能力有限,但也可以回报社会,为社会作贡献。这种贡献往往就是天天可以动手去做的身边小事,不应轻视小事,而且要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一时一事的行为,而是现代公民具备的素质,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