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本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分是"平均分"的强调还不够,后面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有些仓促,还应多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游戏环节要加一个根据抱团的情况说除法算式可能会更好。另外,语言还应更加规范简洁,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
第14课ampnbsp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集体备课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集体备课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课引言重点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被革职谈起,引起课文的正文。因此,本课的导入教师可以从鸦片战争说起。由于本书是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探索的开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1目的为因素,全面开展建设2依据一是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总结以来的建设经验。3意义中共探索结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共的召开和决策的制定作了准备。二
第2课ampnbsp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落实课标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
历史古代中国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古代中国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肥西中学张俊好教学目标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1课时,主要讲述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鲜明地
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自主认知前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活跃在的部落联盟就已初具国家规模。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等级森严的
必修1学习指导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指导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9733图片说明9670戴冠冕的夏禹禹在历史上又称夏禹大禹夏后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并称三王。他的生平事迹与尧舜分不开,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概括中国
第19课ampnbsp审判制度第19课审判制度教学目标1了解法庭作为国家专门司法机构的演变过程刑罚功能的演变过程理解近现代刑罚制度的进步性陪审团制度对司法公正的意义。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其解析历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
第四节ampnbspampnbsp红军的战略转移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教学目的基础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思想教育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蒋政权
第15课ampnbsp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课题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黑色星期四1背景2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3爆发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1危机的特点2各国解决危机的措施3危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