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食,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精致生活的诠释。劳作之余,丰富多彩的美食,佐以美酒,瞬间就点燃了热情奔放的火焰,于是平凡的人生便演绎出激情的火焰。不过,生活需要品味,所以理性的茶就是审视昨天与今天的话题。 皖东,淮河南岸,碧波荡漾的高塘湖下,"定文章"故里,古镇炉桥,新麦熟了,南风吹过,麦穗的芬芳,一曲曼妙的旋律,弥漫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弥漫在百年老校——炉桥中学的花前月下。 位于洛涧河、严涧河、沛河三水汇聚之地的炉桥,原为秦汉曲阳古邑,今天的地名来历源于一个世代口传的故事,传说当年魏武帝曹操曾置融炉于桥边以铸造兵器,于是本地遂有炉桥之称。这里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南侧,物产多样,食材丰富。兼有南北特色的传统美食,品种众多,且源远流长。曾作为清代皇室贡品的"桥尾",其纯正的南方口味,不亚于家喻户晓的金华火腿。 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底蕴丰厚的炉桥,是清代后期文坛领袖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三兄弟的故乡。咸丰年间举人,曾任直隶永定河道的方浚师在《蕉轩随录》卷六中记载:"炉桥有陶允谦者,制油酥饼绝妙"、"更有面条殊脆滑。"今天,手工面条已经成为炉桥美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张名片。饮与食,密不可分。如果说,饭桌上,外黄里酥、香甜可口的大救驾,清蒸米粉肉、清蒸鸡块,清蒸桥尾是古镇炉桥的招牌菜。那么,每天座无虚席、发布各种信息的茶馆,则是了解炉桥日常生活的万能百度。 茶馆林立,随处可见。一方低矮的小木桌,几只小板凳,一壶清茶,几盏蓝色和白色相间的小茶盅,一律搭配瓜子花生。赶集的、卖菜的、闲逛的,平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们随意组合,天南海北、家长里短都是滔滔不绝,说不完的新闻。有趣的是炉桥茶馆,千百年来一直是AA制,只要你像其他茶客一样,花一元钱买包茶叶,就可以任意加入一个闲聊的方阵,成为其中开怀畅饮的一员。 炉桥人饮茶,不知始于何年。抗战前炉桥有专供女僧人修行的茶庵一处,据说是宋代徽州商人所建。这个崇尚茶神的寺庙很是特别,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寺庙正门对南,而是庵门对北,因此炉桥民谚有"茶庵门对北,专发徽州客"之说。不过从中可以看出炉桥人饮茶由来已久。 热气腾腾,陈家兄弟精心制作的米粉肉熟了。很快,临近中午的长街上、社区里,古桥边,就会按时响起悠长嘹亮的叫卖声"炸肉啊,炸肉。" 应该是独门绝技,拥有十四万多人口的炉桥镇,卖米粉肉的只此一家。奇怪的是,陈家兄弟从不说是清蒸米粉肉,却沿袭代代相传的广告词"炸肉"。正因为如此,说不清从哪一年开始,古镇的老住户们,给这个专门制米粉肉的陈家,送了一个贴切的绰号——老炸。 岁月沧桑,硕果仅存的炉桥古民居边,开张于清代道光二年的丁家面馆依然在原址上营业。丁家面馆凭鸡丝面而享誉百年。其独特的工艺在于,首先,和面切面极为讲究,面和好后,外层加以淀粉,以增加面的韧度,然后,用木棒或毛竹棒反复碾压,再切割。清水煮沸下锅。另一方面,煮熟当地出产的母鸡,将面条盛入碗内,添加鸡汤、鸡肉丝、葱末、优质食用醋。这样一碗香气扑鼻,独具风味的鸡丝面就成功了。 炉桥风俗,请客人吃鸡丝面,并不是单纯吃面条,而是先点丁家卤菜,尽兴喝酒,最后才根据客人饭量,吩咐店家下面吃饭,所以,在当地,每天供不应求的丁家卤菜也是一绝。 糕点大救驾原产于寿州。公元957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围困南唐寿州,苦战三年,终于攻克江淮名镇寿州。当地百姓为欢迎赵匡胤入城,制作了得胜饼——大救驾。传说发明者是炉桥人,他回到家乡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改进,用素油和面,添加了青红丝,并用冷麻油慢慢加温煎炸,制成了色泽金黄,香甜可口的千层饼。因此,今天炉桥出产的大救驾,口味独特,传承不衰。 炉桥传统名菜——鸡海,今天已经难得一见。这是一道清蒸菜肴。其特点是,剔除母鸡骨头,鸡头,翅膀等部分,将拌有淀粉的鸡肉先放在锅里用开水过一遍,然后切块蒸熟。同时用另外一口锅,清煮剩余的材料,煮烂后,在鸡汤里添加银耳、蒜花,放在蒸熟的鸡肉里边,这样一大碗口感细腻、嫩滑的菜肴就可以上桌了。这道菜,使用了清蒸和清煮的方法相结合,做好后,用大海碗盛放,所以叫做鸡海。 细如银针,经久耐存放,下锅不断裂。手工挂面是古镇炉桥传统美食的另一代表。传说曾任晚晴南京道台的炉桥人杨文定,中举前家境贫寒,有一天,他的妻子生产,娘家来送礼,考虑到杨家贫穷,他的岳母就命人在挂面中加食盐,晾晒干透,这样便于存放,可以长时间食用。此法,遂推广到民间,成为本地娘家为出嫁后生产的女儿送月礼的专用食品。 红烧肉是炉桥喜宴中后四道菜中的一味。炉桥喜宴有固定的二十道菜肴,所谓十个盘子,十个碗菜。吃饭前先上十六道菜,盘菜六荤四素,然后依次是头碗鸡,二碗蹄,三碗园子,四碗鱼。五碗红烧牛肉。六碗甜汤。喝酒结束,再上后四道,其中主打菜肴就是红烧肉。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切成方块的大碗红烧肉,一般和素炒白菜,黄花菜炒肉丝,以及另一道素菜搭配,令人口味大开。 炉桥黄豆酱,久负盛名。清代被列为皇室贡品的炉桥虾籽酱油,就是在豆酱的基础上精制而成的。今天,厨子辉酱更是享誉四方。2013年春天,在杭州武林大酒店做厨师的赵辉,有感于每天都使用南方酱做调料,决定自己研制辣椒酱。为此,他放弃了工作,回到家乡,历时三年,结合炉桥传统豆酱工艺,借鉴其他地方酱菜生产技术,终于制成了微辣、中辣、较辣三种口味的辣椒酱。 2017年夏天,淘宝网上,一家叫"炉桥味道"专门经销手工酱的网店开张了。这是古镇第一家以自产自销为经营手段的网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意异常火爆,供不应求的产品,甚至远销海外,中亚、东南亚、就连远隔重洋的英伦三岛,也有厨子辉酱的知音。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见厨师如同管理者,不但要深谙搭配之理,同时也要善于推出新举措。正因为如此,作为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生活中的美味,独特的口感,恰是当地文化的味道。 来源:安徽文旅、魅力定远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