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号,是一个全国大多数人都要为放假结束而默默伤心的日子。 但广西人除外。 因为他们,还在享受着自己的"三月三"假期。 201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全体公民可以在三月三放假2天。 五个月前,我们写了一篇"霍格沃兹正统在广西"的文章,介绍了当地的高杆绣球,一种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娱乐活动。 绣球杆形似《哈利波特》里的魁地奇,选手们把手里带绳的绣球轻轻一抛,命中足有三米高的"球门"。 最特殊的是,抛绣球对广西人而言根本不是那种景区专供式表演,而是正儿八经的—— 中考体育项目。 和800米、立定跳远一样,老师们得教,体育课上得练。 外省人对抛绣球的想象是美娇娘穿着嫁衣、娇娇羞羞,进行人生唯一一次的婚姻选择。 广西人则是少男少女齐上阵,共同为你展示什么叫做力量与美的结合,什么叫做"为了中考成绩,我可以两分钟抛18个绣球"。 via @潜龙勿用 当时我本以为,事情到这就结束了。 抛绣球命中3米高杆是很厉害,但哪省人民没有一点独特技能呢?你说是吧,骑熊猫上学的四川人。 但文章发出后,后台接到的广西老表留言逐渐离谱了起来,出现的各种民族神奇技能越来越多、五花八门。 让我着实没想到,平常并不显山露水的广西朋友们,竟然人均拥有一个外省人没料到的少数民族技能。 via@广西外院欧美团委学生会 外省朋友如果前往广西考取小学教师职位,可千万记住了。 你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不只有进入班级前瞬间变脸、自习课时扒教室窗户偷看,以及"整栋楼最吵的就是你们班"。 还得有抛绣球、跳竹竿、多人踩板等多项特技。 广西本就是少数民族大省,光是世居民族就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 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4个其他民族成分。 要是没点民族"特技"在身上,真的很难让学生服众。 或许你对跳竹竿的想象,是景区里的表演人员、灵活轻盈地展示舞姿。 这是黎族过去用于庆祝新春的一种文艺活动,观赏价值极高。 就是普通人第一次见了会害怕,生怕脚踝被夹中。 但到了广西的中小学生那,他们将展示什么叫速度与激情。 脚法要稳,速度要快。 而负责挥舞竹竿的孩子必须牢牢记住,自己的任务是有规律地振动竹竿、而不是模拟夹菜。 这对班级团结度来说无疑是最佳训练。 能合作跳完竹竿、不夹脚的班级,还怕之后拔河比赛使不齐力吗? via @大方三米 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要是在跳竹竿时被无情夹脚、悲鸣声哀转久绝,那就很尴尬了。 不亚于微信聊天时被学生家长发现还在使用小猪佩奇表情包。 via @稀释美滋滋 对一些当地学生来说,这就是广西版的跳皮筋、竹竿版跳大绳。 部分幼儿园直接选择竹竿舞要从娃娃抓起,事实上,冲在广西少数民族技能训练第一线的就是当地幼儿园。 有广西读者曾向我们倾情吐槽,自家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放学回家竟然要要求和自己对山歌。 那一刻,少数民族的氛围扑面而来。 别省家长只需要忧愁如何教孩子算数写作业,而广西家长们忙着紧急拓宽自己的歌库。 三月三之前,广西每条大街小巷,每个幼儿园的门里,都会传来嘹亮的"嘿撩撩螺"。 懂行的朋友一定知道,这四个字之于山歌,类似于yoyo check it now之于说唱。 带头的唱一句,其他人就喊一句来助兴。 而鉴于幼儿园阶段,小孩子们记忆力有限。 他们的对山歌往往只负责在老师唱完后集体大喊"嘿撩撩螺!!!" 直接把对山歌唱出了军训拉歌的氛围,音准是其次,声音必须盖住隔壁小班。 via @阿婆_ 如果说对小屁孩们来说,学习这些技能还只是轻松玩乐。 那对于广西中学生及大学生而言,这些可都和自己的宝贝成绩相挂钩。 像广西南宁,被列入中考体育项目的不止有抛绣球,还有踢毽子。 踢毽子很多省份都有,但广西有花毽、毽球等各种民俗玩法。 重点是,中考的踢毽子成绩要求,有那么亿点点超乎想象。 一分钟之内踢95个,才算满分。 我曾刷到过一位踢毽能人的视频,双脚轮换踢、一分钟92个已让人目瞪口呆。 那些能满分的中学生到底什么来头,师从哪吒脚踩风火轮吗? via @玉妈妈 不少广西高校,也把踢毽子纳入了体育课与校运会。 网上带着"毽子 补考"这样的关键词一搜索,你会看到大学生们为了不挂科做出的无限努力。 临近期末考试,偌大的体育场地边缘聚集着面色凝重的踢毽子人。 或腿脚大开大合、努力去够被自己踢飞的毽子。 或边踢边走,真担心他一场考试下来,会不会踢着踢着走出了运动馆大门。 via @小叶同学想长胖 且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当你拽住一个广西学生询问何时修炼了这么多技能,他还大概率一脸懵: "从小就是这样的啊,原来你们不学跳竹竿吗?" 其实大家看上面的举例就能发现,新一批熟悉民族项目的广西人普遍是大学生。 这些技能也不是什么特意找非遗传承人学的,而是体育课或是民族节日时老师会教。 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最高级别的凡尔赛吧。 一则介绍南宁中考民族体育项目的视频下,广西网友的评论字里行间只能看出俩字—— "骄傲" 学生家长甚至还吐槽,学抛绣球这些都没啥、只是千万别学独竹漂,"我怕以后打儿子"追不上。 独竹漂,是下面这种踩着竹子在水上漂的少数民族绝技。 不过上面所说的情况无法代表所有广西人。 因为还有很多当地朋友都对这些民族活动处于听说但不熟的状态,上学时也没接触过这些少数民族项目。 当年自个中考时明明只能跑步、仰卧起坐与坐位体前屈。 没想到多年后回母校一看,学弟学妹们早已花样百出。 两方彼此见了面面相觑,开始疑惑谁才是正宗广西人。 via 百色学院 两栋宿舍楼的女生互唱山歌 说不羡慕是假的。 不少广西人遗憾自己错过了民族文化在学校里大范围推广的时机,不然如今也能在外省朋友面前大露一手。 现在只能看图止渴,羡慕小朋友们的衣柜。 如今广西人习以为常、但引以为豪的三月三假期,其实是2014年才开始放的。 时间说长不长,但却造出了越来越隆重的节日氛围。 南宁则是在2006年首次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中考备选,推广开来也是近几年的事。 但却成功地让一些本被封存在博物馆、可能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遗落于乡野的民族文化,成了新一代眼里理所当然的技能。 这个过程说来水到渠成,但其实没那么容易。 想象一下,如果抛绣球进校园的方式,是节假日时组织学校舞蹈队穿上表演服、各个学校比拼一番 如果山歌进校园的方式,只是邀请歌手来学校里做场表演。 这些民族文化,还能融入日常生活吗? "身怀绝技"的广西人,真正传承下来的不只是手抛绣球、脚跳竹竿的技能本身。 而是大家聚在一块、热热闹闹比拼的鲜活氛围。 在被谨慎记录、保存进博物馆之前,民族文化本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 via @九哥说情感 我曾去南宁围观过一次壮族歌圩,是片没有特殊装饰的场地,就在一个大公园里。 上百人零零散散地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核心是几位大爷大妈在进行山歌的激昂对唱,中途一位年轻小哥的加入点燃了全程氛围,大家都开始嬉笑欢呼起来。 听不懂山歌里唱的方言,但却觉得自己仿佛又过了一次年。 广西的朋友向我介绍,歌圩源于祭祀性的歌舞,本是"娱神"、祈福的活动。 但一代代演变,逐渐成了"娱人"的活动。 壮族女孩在穿戴象征平安的银饰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民族文化,不少都经历过从供奉高位、走向普通人生活的过程。 从仪式性地向上天祈求运气,转变为更朴素主动的、对自身生活的美好期待,期待着好事发生。 民族文化的传承,或许本就该最终走向融入人群、在生活中迸发热情的方向。 传承民族活动中的期待与情绪,而不只是单一的活动。 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但也存在不少共同的习俗。 因为不论生活在何方,大家的希望往往相近。 譬如行为上共通,做五色或彩色的食物期待五谷丰登。 又或是在相同的食物上寄以相似的好兆头,比如有花生饮食历史的民族,普遍将其视作吉祥、美好、成功的兆头。 本质上与花生能提供优质蛋白、营养丰富相关,是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智慧。 直到现在,花生牛奶依旧是不少人的心头好,醇香浓郁。 在季节上也共通,不少民族都有庆祝春天的节日,因为这是万物复苏、最适合期待好事发生的季节。 壮族是三月三,以歌舞与五色饭庆祝。 傍水生活的傣族,春日祈福的方式是点燃河灯。 而生活于山巅与峡谷的彝族,祈求对象是一年又一年迸发生机、以绿叶彰显春天到来的神树。 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某个仪式、某个物件本身。 在春天里,期待好事发生。 假期虽然过去,但春天还正当时。 不妨走出家门,去感受万物生长的气息、微风中的躁动。 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介绍你的家乡或你的民族特有的春日民俗活动。 留言时请附上你的地理位置,我们来一场线上的春日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