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2021年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它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让世界通过中国乡村,深入了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浙江省余村 图片来源于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公司 同时,在国内,乡村旅游也日渐广受游客青睐并成为消费热点,有力带动了各地村民致富增收,也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产业。一方面,乡村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吸引力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各类乡村旅游品牌不断涌现,一幅幅火热生动的乡村旅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法制化"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壮大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此外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等,为新形势下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乡村旅游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发展迅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由于出行便捷、亲近自然、人员密度低等优势,乡村旅游率先复苏并持续稳步增长,恢复态势好于国内旅游总体情况。乡村旅游正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龙门山 高婷拍摄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形成了包括引导发展方向、解决瓶颈问题、推动脱贫攻坚等多个维度的政策体系;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现场会,邀请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政策解读和贯彻落实。 2020年疫情发生后,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促进乡村旅游复工复产复市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2021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积极联络全国人大法工委,推动将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挥立法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联合有关部门,将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农村客运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中,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协调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局面。 "高度重视规划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组织规划单位编制完成了765个旅游规划,其中包括"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40个。据初步统计,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编制了2000多个乡村旅游规划,指导乡村地区科学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 提质升级 形神兼备 凸显文化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业界专家看来,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乡村性和本土性才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应本着立足乡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打好"当地牌",调出"本土味",准确把握当地特色元素,充分挖掘以居住地、服饰、饮食、礼仪、游艺等为主的民俗文化,基于此推陈出新,增加伴生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地域特色浓郁的旅游品牌,确保乡村旅游"形""神"兼备。 陕西省渭南市天留村 高婷拍摄 据了解,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建设工作。在此前工作基础上,2021年两部委修订印发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建设工作方案》,首次将乡镇纳入遴选对象,引导各地发挥乡镇连城带村的衔接功能和要素优势,带动乡村旅游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如今,第一批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和第三批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已公布。目前,两部委已先后推出了1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这些重点村镇也成为各地引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方向的主力军。在重点村镇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各地先后推出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路线、精品景点、节庆活动,丰富完善了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村落、历史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资源。各地依托重点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优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乡村产业融合,成为引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的典型示范。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堡寨村,兼具观光游览及休闲度假功能的农业公园如今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近年来,该村通过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再现"诗酒花茶"的乡村休闲文化生活,实现农、文、旅有机融合。如今,缓步走进古村,即看到整个村落中老旧的土坯房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整个村落分为古寨区、文创区、艺术区、梅园、二十四节气园等区域。据介绍,该村曾经的落后却在新一轮乡村发展中成为逆袭的优势:闲置的土地容易大面积流转,废弃的老旧土屋变成了高档名宿、咖啡馆、茶室……旧时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之景逐步重现。面对南堡古寨村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匮乏、空心化严重、缺水以及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经过多方面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该村分别从文化复兴、生态修复提升、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古寨打造终南山下的中国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最健康、最具中华文化特色、最具中国味和中国情结的乡村生活。 诸如此类的实例在全国还有很多,诸如,浙江省丽水市茶排村先后实施了古民居修缮、村庄环境整治、古驿道修复、文化礼堂修缮等项目,引进上海民宿品牌,实现闲置古民居的活化利用,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模式;山西省晋城市司徒村打造集娱乐休闲、民俗体验、美食购物为一体的"司徒夜市",将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戏剧作为旅游吸引物,再现晋商文化、煤铁文化等风俗人情,为乡村夜间经济注入文化内涵。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用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能力、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 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双龙营镇,一个名为仙人洞村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从曾经极度贫困落后的村落,摇身一变为当地的首富村。如今,步入村庄,可以看见石峰或矗于湖泊之中,或兀立于草坪之上,整个村寨山连山、水绕水,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山山有奇洞,洞洞藏秀水。 谁曾想,这里曾经一到夏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不得不背着口袋去隔壁村借粮食,仙人洞村被外界称为"口袋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有粮180公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党员干部团结全村群众,用20多年时间,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乡村致富路。目前,这里常住村民共196户981人,旅游从业者81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余元,民宿客栈200余家,家家户户开门迎客,吃上了"旅游饭"。几乎所有在外地上学工作的年轻人,都回到村里,还有不少外地乃至外省的年轻人携资金和技术纷纷前来。 眼下,我国也正为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余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余年来,余村关闭矿山,修复生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赢。余村案例,也带动了中国广大乡村的积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递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以徽派传统古建筑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西递村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的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一个欠发达的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安徽省西递村 图片来源于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公司 余村和西递村是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通过多年实践,乡村旅游"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将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新形象,用"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贡献力量。 记者: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