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立春,万物复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欣欣向荣、游客如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从集凤大队到战旗村,它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不断变革发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这个名副其实的"网红村"犹如一面旗帜,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乡村振兴的富裕之路。 战旗村地处横山脚下、柏条河畔,郫都、都江堰、彭州三地交界处,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战旗村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现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学习的样板。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首战旗的振兴之路。 战旗村振兴之路 从40年前农民吃不饱,到现在注重健康养生;从住没有墙壁的茅草屋,到现在家家户户住"联排别墅";从1978年创办12家村办集体企业,到2021年实现集体资产4600万元……这个面积仅2.1平方公里的小村落浓缩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壮阔历史。改革开放40载,战旗换新颜,其振兴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红色阶段到铜色阶段,再到绿色阶段。 第一阶段 红色战旗 战旗人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战旗精神是战旗村发展的核心动力。1965年,金星生产队划出成立新大队,在兴修水利、农田改造中成效明显,多次当选先进,成为一面战斗的旗帜,改名战旗大队,即今天的战旗村。在改革开放后期,战旗村因为跟县武装部结对子,民兵的军事化素质过硬,吹个哨子,在没有准备的条件下,全副武装的民兵只要十来分钟,就能集合起来。民兵的建设又是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利农田建设的攻坚克难结合起来的。 简单来说,红色战旗就是汇人心,大搞团结凝魂聚气的阶段,党班子带头作用,服务好村民,这样村子有战斗力,全体的村民和干部都在那样的氛围里受到锻炼和熏陶,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筑造"一强五引领"的铜墙铁壁。 第二阶段 铜色战旗 二十一世纪,国家着力发展工业,村里也办起了机砖厂、酒厂、机面厂、豆瓣厂、化肥厂、铸造厂、塑脂厂等15家企业。铜色战旗也是工业的发展,有工业才有发展,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的主导,是一切新兴力量的物质基础和首要前提,战旗村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联合、兼并、出售以及资产重组、破产清算、购买小股东股份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改制。 同时,战旗村邀请设计团队统一规划,摸清市场需求,定制服务产品,发展理念紧紧和市场同步。完成战旗村逐户调查摸底、农民收入结构分析,并梳理出技能培训、创业资金支持等就业创业需求,精准制定了居民就业增收措施。设立战旗村农民夜校,通过"农业+教育"模式,引入富士康"富学宝典"平台植入夜校网络平台,采取订单式制作课程,分行业分工种为本土和外来创业者培训,累计组织实施农业双创、特色餐饮、蜀绣产业等培训10余项,帮助了132户农户自主办厂致富,从而战旗村奠定了产业多元化、融合化发展的生态基础。 第三阶段 绿色战旗 绿色战旗即是生态战旗,是文旅和创新产业大步子往前迈的阶段,不仅是发展绿色生态,更是"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 在成都这个休闲之都的辐射下,在城乡统筹、土地改革,政府的行政能力和项目管理制度的持续加强,战旗迎来了从工业化往农商文旅结合的生态绿色发展的新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战旗村主体性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优化规划建设理念 按照"一村一风格、一片一特色"思路,以战旗为核心,将周边火花、金星、横山、西北4村进行"一盘棋"统筹规划。发展绿色高端产业,打造"两线一团精彩连连"乡村振兴体验精品路线。 打造生态产业创新 战旗村率先创新"加工链",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加工生产效率,植入新元素丰富加工生产外延,不断提升生产加工质效。战旗村的聚集榕珍菌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6家,建设乡村十八坊体验中心和郫县豆瓣非遗制作展示基地,产业兴旺摆在突出位置,在做大做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培育满江红、五季香境等项目,引进产值上亿元的榕珍菌业,建成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薰衣草种植基地,发展食用菌、蓝莓、草莓等特色产业。 这无疑是打造生态产业创新的一大金点子。 实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战旗村与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联合打造的"农商文旅"综合示范项目——"乡村十八坊"于2018年正式开园。这是战旗村自主设计的以非遗技艺为核心,集工艺展示、参观游览、互动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商文旅综合体,从而拉开了战旗村跨界融合、多元发展的序幕。 战旗村经验借鉴 战旗村的成功并不代表千千万万村落的成功,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乡村振兴的实践可以从战旗村的成功中提炼普世性的经验。战旗村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战旗,小编觉得非常有必要应结合五大振兴及战旗村的成功经验,给出以下经验借鉴。 1.产业振兴,守根固本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产业首先要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品牌示范基地,通过平台孵化、科技孵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内做好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溢价,对外做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实现产业的多元价值。 2.组织振兴,经济为主 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转变村民思路,统一村民思想,描绘发展蓝图。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以经济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为村民解决好产业发展和市场客源问题,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从而实现"自治,德治和法治"三合一,为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礼序的组织奠定基础。 3.文化振兴,融入变现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红色文化"是最鲜活的教材,是我们一路奋进的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乡村文化,将这些文化植入到公共文化场所、乡村文化活动、农业文创等内容中,让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态、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乡村+文化艺术院校+企业+土专家、田秀才"模式,推动文化变现,让文化产生应有的价值。 4.人才振兴,注入活力 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内育外引,实施四新联培活动,引进一批新乡贤、"土专家",形成战旗人才"聚宝盆"效应。重"培植"建"梯队",育好激活本土能人,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农民夜校等平台,建立本土人才梯队。筑"凤巢"搭"舞台",引进留住优秀人才,构建柔性人才招引机制,制定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引育新村民、新乡贤。聚"合力"强"融合",盘活人才"一盘棋",常态化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实践技能操作等培训教育。 5.生态振兴,美丽经济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普及科普环保知识,改变村民观念;引导村民参与绿色生产,发展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完善监督机制,奖惩监督制度,改善人居环境。守住生态底线,发展美丽经济,构建三生同步,实现生态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