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贵州丹寨5月15日电 (马帅莎)如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如何提升旅游购物消费品质,如何打造高品质旅游?非遗进景区,或能对此作出诠释。 15日在贵州丹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数位业界的专家学者就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处理及其影响发表了看法。 中国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指出,目前中国景区旅游纪念品开发还不够,存在种类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景区内的古玩小街产品雷同。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旅游购物消费占了旅游总消费的45%。 "把非遗打造成旅游纪念品,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他说,非遗是旅游纪念品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亦发现,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汉服走秀、手工木作、风筝放飞等成为旅游休闲的新亮点,非遗活动参与者不仅有中年人,还有高举"颜值正义"大旗、破圈而出的年轻人。 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三年多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年游客人次仍同比增长3.2%,特别是下半年同比增长24%。 雒树刚表示,非遗进景区,就是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渗透到旅游景区之中,浸润景区、塑造景区,这将使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业更具文化底蕴,更具文明品质。 如何把握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强调,振兴手工和激活民俗是保护非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 在他看来,非遗的本质是旅游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旅游和非遗保护相得益彰的关键在于,不能把非遗变成单纯的旅游表演。应努力避免"脱俗化"的"利用",把非遗项目作为招揽游客的表演节目,将其剥离于民俗社会生活情景。 戴斌认为,非遗要走得长远,须进行重构和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重归当代生活,在日常场景中重构其功能,重建其价值。要通过特定节日的特定仪式缅怀过去,把传统的要素融入到当代生活中。" 本届中国丹寨非遗周首次推出"寻访黔东南最美非遗"大型自驾游活动,自驾游车队自行前往丹寨卡拉村蜡染基地、鸟笼编制基地、苗族银匠村、石桥古法造纸基地等地点,寻访散落在村头巷尾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和特色民俗风情。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提出了非遗旅游的活化路径,指出基于生活方式的活化,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需要有烟火味,重点是卖体验,在注重生产性保护与利用的同时,还要融合现代技术。 此外,吕品田也提醒,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外来文化难免扰动本土文化,倘若前者的影响力存在相对强势,便可能加速后者的同质化趋势。"同质化"蜕变不仅破坏地域文化生态,也将以差异性丧失而最终削弱了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完) 本文来自【中国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