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四篇日记为范围,以两次考察为依据,论述了徐霞客对地名的记述。认为四篇日记所记地名内容丰富,定名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为探讨地名演变的原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最后,就后人对四篇日记中某些地名的标点问题提出商榷。 由于需要比较准确地标绘徐霞客游五台山、恒山、嵩山、华山路线图,我们分别于1984年9月3日至19日和1985年3月4日至24日去五台山、恒山和嵩山、华山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考察。在标绘路线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徐霞客对地名的记述。本文仅以《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中的四篇日记,即"游五台山日记"、"游恒山日记"、"游嵩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以下简称这四篇日记为"日记")为范围,以我们的两次考察为依据,试论徐霞客对地名的论述,并就后人对"日记"中某些地名的标点问题提出商榷。 一、"日记"中所记地名内容丰富 "日记" 中记述的地名众多。据统计,"日记" 共约7820 余字,其中所载地名不算重复出现的就有230个,平均每34个字就有1个。这些地名具有多种类型,按地名所指对象的地理属性划分,有属于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如洛水、五乳峰等,有属于人文地理实体名称的,如登封县、少林寺等;按所指政区的等级划分,有省级地名,如山西、河南等,有县级地名,如五台县、密县等,有村镇级地名,如告成镇、景村等;按地名的社会交际功能划分,有标准名称,如五岩寨、崇福宫等,有别称,如吴王寨(标准名称五岩寨)、万寿宫(标准名称崇福宫)等,有政区全称,如河南、陕西等,有政区简称,如豫、陕等,有俗称, 如龙峪11(标准名称凌云11)、龙关(标准名称竹林关)等;按地名命名的缘由划分,有以形态命名的,如鞍子岭(因该地地形南北高,东西低,形似马鞍而得名)、伊阙(因该地地两山夹一水——伊河,形似阙而得名)等,有以方位命名的,如华阴县(因县城位于华山之北而得名)、洛南县(因县城位于洛河之南而得名)等,有以反映曾发生过的事件命名的,如御井(宋真宗避暑时所浚的井)等,还有大量以宗教信仰和传说命名的地名,如启母石、无极涧、初祖洞、毛女洞等。 "日记"中,徐霞客对于地名的别称、起源和沿革等也有记述。对于别称的记述,如记嵩山"又名太室",五岩寨"又名吴王寨",崇福宫"又名万寿宫"等。对于地名起源的记述,如记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云",御井因"宋真宗避暑所浚"而得名,会仙台因"台中象群仙,环列无隙"而得名,飞石窟因"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而得名,嵩山"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高"等等。经我们考察核实,"日记"中对地名别称和起源的记述都是正确的。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还记述了某些地名的沿革,如记告成镇为"古告成县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告成镇为"阳城废县。……本周之颍邑。……战国初属郑,谓之阳城。……秦亦为阳城县。汉置县,属颍州。……晋仍为阳城县,属河南郡。……登封初(唐万岁登封元年为公元696年),改曰告成县,神龙初,复曰阳城,旋复曰告成,五代周省入登封县。"霞客所记当指唐万岁登封初年至五代后周期间告成镇的沿革状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霞客对地名的记述不仅数量众多,具有多种类型,而且记述其别称,研究其起源和沿革,这些为后人进行地名考查,开展地名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二、"日记"中所记地名的定名定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准确的定名定位是进行地名研究的基础。"日记"所记地名,经考察核实,绝大多数定名定位都很准确或基本准确。定名定位均准确或基本准确的达200个,占地名总数的87%,定名不确切的18个,占8%,定位不准确的只有2个,占1%,另外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有些地名已经消失和有部分不在考察区域内的地名等原因,有10个地名我们未能找到,占地名总数的4%。定名定位均准确或基本准确的地名有唐县、唐河、万年桥、五岩寨、鞍子岭、龙泉关、龙泉上关、长城岭、山西、五台县、滹沱河、白头庵、灯寺(全称金灯寺)、南台、古南台、白云寺、千佛洞、文殊舍利塔、盂县、龙泉、金阁岭、清凉石、马跑泉、马跑寺、中台、西台、雁门关、八功德水、维摩阁、万佛阁、狮子窠、东台、北台、华岩岭、龙翻石、澡浴池、北台悬空寺、恒山、北岳、野子场、五台山、繁峙、小石口、沙河堡、义兴寨、朱家坊、葫芦嘴、土岭、箭竿岭、龙峪口(标准名称凌云口,当地俗称龙峪口)、峡口、龙山、龙山大云寺、平邢(标准名称平型关)、大同、倒马、紫荆、伊阙、武彝、九曲、悬空寺、恒山庙、虎风口、望仙亭、飞石窟、寝宫、北岳殿、会仙台、浑源、山门、五岳、襄、郧、峨嵋、汴、圣僧池、香炉山、密县、天仙院、嵩山、登封县、石淙、大梁、颍水、告成镇、测景台、岳庙(全称中岳庙)、东华门、卢岩、卢岩寺、武夷、水帘、太室、嵩高、少室、大铁梁桥、黄盖峰、万岁峰、金峰玉女沟、天门、登高岩、白鹤观、真武庙、御井、无极洞(全称无极老母洞)、嵩阳宫、崇福宫、万寿宫、启母石、会善寺、戒坛、郭店、少林寺、二祖庵、炼丹台、小有天亭、摘星台、龙潭、龙潭沟、甘露台、初祖庵、五乳峰、初祖洞、藏经殿、千佛殿、轘辕岭、大屯、伊水、伊川、楚、河南、豫、关、陕西、陕、西岳、西安、潼关、太华山、西岳庙、黄河、武关、万寿阁、云台观、十方庵、玉泉院、莎萝宫、青柯坪、寥阳桥、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构、猢狲岭、白云峰、日月岩、苍龙岭、犁沟、东峰、玉女祠、迎阳洞、南峰、避静处、仰天池、黑龙潭、西峰、玉井、棋盘台、圣母殿、莎萝坪、柸渡庵、毛女洞、上方峰、华阴、木柸、赛华山、华阳川、秦岭(全称小秦岭)、洛南县、杨氏城、石门、洛水、景村、草树沟(标准名称拷树沟,当地人把"拷"念作"草")、商州、仓龙岭、老君峪、龙驹寨、龙关(标准名称竹林关,当地俗称竹龙关或龙关)、小江口、汉水、建溪、影石滩、莲滩、南阳、郑州、淅川、秦、石庙湾、均州、太和,共200个。 "日记"所记地名还尽可能进行了定量的描述。"日记"对每个地名彼此之间的距离几乎都有记载,如记从石淙"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等。徐霞客记述的是两地之间人行路程的里数,不是水平直线距离。由于自然环境和道路情况的变化,某些里数可能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经我们考察核实,"日记"中记载的绝大多数人行路程里数都基本正确。 当然,作为生活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地理学家的著作,"日记"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不够确切或不准确的记载。我们通过考察访问和查阅文献资料(见附加参考文献)发现"日记"中地名定名不够确切的有18个,其中15个可能是由于方言语音的差异造成的,2个可能是后人传抄时写错,1个可能是徐霞客本人搞错。 徐霞客是江苏省江阴县人,有些地名可能是根据他的听觉写下的。由于方言语音的差异,徐霞客遂把"王快"记作"黄葵"、"塔子铺"记作"太子铺"、"台怀"记作"台湾"、"秘魔岩"记作"闭魔岩"、"王宗店"记作"黄宗店"、"景店"记作"耿店"、"法王寺"记作"法皇寺"、"瓮峪"记作"泓峪"、"瓮峪岭"记作"泓岭"、"黄龙铺"记作"黄螺铺"、"郭板峪"记作"隔凡峪"、"前塬"记作"田家原"、"糊涂岔"记作"坞底岔"(当地俗称"糊涂岔"为"胡起岔"或"狐狸岔")、"吴村"记作"胡村"、"梳洗楼"记作"蜀西楼"等。"日记"中"东山底"误作"东底山"、"九朵莲花山"误作"九鼎莲花"(山),可能是后人传抄时误将字序颠倒和将"朵"误写作"鼎"所造成的。将"滹沱河"误记作"沙河"则可能是霞客本人搞错。据考察访问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繁峙县志》的记载,滹沱河从明朝至今从未叫过沙河,沙河是流经阜平县城南面的河流。由于滹沱河流经沙河堡南,霞客可能误以居民地名称标注了河流名称。 定位不准确的地名有2个: 1.阜平县城:"日记"载:"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据此,阜平当于大溪(即大沙河)南岸。但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记载,古今阜平县城均在大沙河北岸,至今在大沙河北岸仍保存有旧城墙、旧街逍。因此,霞客所记"大溪……出阜平北者"的"北"字应为"南"字。我们分析"日记"记述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后人传抄时致错。《游记》在徐霞客生前未及整理成书,直到1776年才正式出版,距徐霞客去世已经135年,其间经辗转传钞很可能致错。二是徐霞客笔误。因为以徐霞客而论,他是不致把县城与河流的相对位位置搞错的,很可能是他一时的笔误。 2.少华山:"日记"载:"遂上泓岭。十里,蹑其巅。……东瞻一峰,嵯峨特异,土人云赛华山。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华,即此山矣。"实际少华山和赛华山并非一山。赛华山在泓岭(即瓮峪岭)东约2公里处,少华山则在泓岭西约16公里处。在泓岭上不可能望见少华山,徐霞客看见的只是赛华山。少华山和赛华山都位于华山的西南,方位相同,距离不同,霞客远涉群山至泓岭,是可能将距离搞错,而误将两山合为一山的。 三、"日记"中对地名的记述为探讨地名演变的原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地名演变规律是地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日记"中对地名的记述为我们今天探讨地名演变的原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根据"日记"的记述和两次考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地名演变的原因试做如下分析: 1.主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地名的改变 (1)由于政区变化引起地名名称改变 我国自古以来,政区设置时有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引起地名名称的改变。如"日记"中所记的龙驹寨建县前只是村镇名,建县后改称丹凤县,龙驹寨则成为丹凤县城的附名。 (2)由于人工迁筑的移位引起地名方位的改变 有些地名的名称虽同以前一样,但由于该地名所代表的人工建筑的移位引起了该地名方位的改变。如"日记"中所记的万年桥早年被洪水冲毁,后在老桥东面建成新桥,仍名万年桥,但方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再如"日记"中所记卢岩寺在嵩山悬练峰与鸡鸣峰之间的卢岩瀑布下,后寺庙倒塌,成为废墟。现在原寺南面三里的平坡上有寺庙,上刻有"卢岩寺"三字。 (3)由于生产建设引起地名中通名的改变 生产建设常导致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特征的改变,由此而引起地名中通名的改变。如"日记"中所记的黄葵(即王快镇)在1960年修建水库时被水全部淹没,此后王快镇改名为王快水库。 (4)由于生产建设引起地名的名称和方位一起改变 如"日记"中所记的郭店在修建少林水库时由低处迁往高处,一分为三,名称也分别改为东郭店、中郭店、西郭店。 2.主要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引起地名的改变 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等,常导致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休的消失,从而引起了该地名的消失。如"日记"中所记的旧路岭、百姓滩等,由于三百多年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它们所代表的地理实体已经消失,从而引起了这些地名的消失。因此,虽然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访问,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但仍然未能找到。 四、就后人对"日记"中某些地名的标点问题的商榷 根据两次考察,我们认为后人对"日记"中某些地名的标点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看到的对《游记》进行标点的版本有:丁文江编辑,商务印书馆1928年初版的标点本(以下简称丁本)和莫厘樵子标点,大中书局1928年再版的标点本(以下简称莫本)以及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和1982年出版的标点本,下面以上悔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游记》为准,标出页次,对标点提出我们的初步意见,凡与此版本不一致的标点在括号内注出,凡和此版本标点一致的就不再注出。 1.东峰、西沟、南峪(丁本、莫本未标专名号)、双峰(莫本为双峙)以及白头庵村的"村"字,浑源州城(丁本仅浑源二字标有专名号,莫本浑源州三字标有专名号)的"城"字均为一般词汇语句,不是地名,应去掉专名号。其中"双峰"是泛指伊河两岸的两座山峰。白头庵在《五台新志》、《清凉山志》及五万、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均无"村"字,白头庵村头墙壁上也只写有"白头庵"三字。 2.九鼎莲花(山)、山门、寝宫(丁本标行专名号)均为地名,应加专名号,九鼎莲花应同时去掉引号。其中"九鼎莲花"(山)是"九朵莲花山"之误,九朵莲花山是少室山的别称。考察中,登封县地名办的同志证明了这一点,五万、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也均标有九朵莲花山。山门和寝宫是恒山著名风景点(山门现已被水库淹没),和飞石窟等一样,是地名。 3.古南台(丁本、莫本均标有完整的专名号)、龙山大云寺为两个完整的地名,应各标一个完整的专名号。仅"南台"二字标有专名号以及把"龙山"和"大云寺"各标一个专名号,均不妥。在五万、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均标有古南台。我们在考察中见到龙山大云寺过去的住寺老人,证明该寺全称为龙山大云寺,过去在此寺大门上方挂有一匾,上书"龙山大云寺"五字。 4."下至甘露台"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按原标点"下至甘露台,上阜矗起,上有藏经殿。"则使人认为藏经殿位于甘露台的土阜上。实际甘露台在少林寺西墙外约100米处,藏经殿则是少林寺内的大殿,建在寺内的土台上(现已毁,正拟修复),"日记"中下文所记载的碑碣、千佛殿等也都是少林寺内的景物。 5."过日月岩"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去犁沟"后的分号(莫本"去犁沟"后无标点)应去掉。"犁沟"即"老君犁沟",在日月岩北,距三峰足约为5里,该处现仍存"离垢"二字。而三峰则在日月岩南。按原标点"上苍龙岭,过日月岩,去犁沟;又五里,始上三峰足。""去犁沟"的"去"字似当"前往"讲,整个意思是"上苍龙岭,过日月岩,前往犁沟;再行五里,始上三峰足。"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过日月岩上三峰不可能再绕回犁沟。应将"过日月岩"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去犁沟"后的分号去掉(去掉"去犁沟"后的分号是李仲均先生根据我们提供的实地方位情况所提出的意见),变为"上苍龙岭,过日月岩,去犁沟又五里,始上三峰足。"这样"去犁沟"的"去"字即当"距离"讲,意思是"上苍龙岭,过日月岩。距离犁沟有五里,始上三峰足。"这样解释才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第1期 作者:胡邦波 汪前进 选稿:何铂羽 编辑:徐萍 校对:郝志坚 审定:徐省之 责任编辑:檀金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