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时间的洗礼下,留存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特殊的要数安徽一个叫"墙里门"的景点。 这个景点的特殊不仅在于它本身只是一个小屋子,还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关于"女性贞洁"的故事。墙里门的建成 安徽"墙里门"位于黄山箬岭南麓,一个叫许村的地方,它原不叫许村,叫"任公村"、"昉溪源",后因许氏一族在唐朝时期迁移至此,家族繁衍过于庞大更名为许村。 许村经济繁荣,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其建筑上带有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特色,至今保留完好,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旅游地,其中的"墙里门"景点,更是颇受游客欢迎。 "墙里门"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那会许村有一个叫许伯昇的,家里共有兄弟六人,除了他通过科举考试在福建汀州任知府外,其余兄弟都从商。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家家境十分富裕,是许村的大户人家,而大户人家婚嫁讲究门当户对。 因此许家兄弟到了娶妻年龄时,许母和许伯昇会给他们挑选一位贤良淑德、门当户对的妻子。 许伯昇弟弟许周安满24岁时,家里开始为他挑选妻子,考虑了许久最终选择家里为商的胡家女。 婚礼当天许村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还有部分是与许伯昇一起为官的。酒席也办得很热闹,可谓宾客皆欢。 那个时候的盲婚哑嫁,让一般的夫妻都只是保持着表面的恩爱。可胡氏娘子年轻漂亮,又有经商头脑,与许周安有许多可聊的,因此两人婚后感情深厚,一度让许村许多人羡慕。 可惜好景不长,为了养家糊口,许周安在与胡氏相处一个月后,踏上了行商的旅途,不料遇上抢劫的山匪,被山匪给杀了。 消息传回后,才刚20岁的胡氏难以接受丈夫死去的消息,哭得昏过去,醒来一度想随丈夫而去。这时胡氏却被诊断出怀有身孕,震惊过后胡氏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决定好好活下去。 许周安丧事结束一个月后,许伯昇将胡氏叫到跟前说道:"许家并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家族,你可自寻选择守节还是再嫁,家族都会支持"。 情绪上还没缓过来的胡氏听到此话愣了一会,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许周安守节。她清楚地知道大伯虽说由自己选择,可哪有她选择的余地。 不说其他,就说她现在怀着许家的孩子,许家会允许她再嫁么? 抛除这个,当朝统治者以及百姓对妇女的苛刻,会有人愿意娶已经嫁过人的女子么?毕竟在众人的思想观念中,再嫁是一种耻辱,是被唾弃的。 而且许家并不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许伯昇是一州知府,许家在许家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怎么可能放任她再嫁,引来诸多的流言,娘家也不可能再让她回去的。 她只有一条路,只能选择守节,套上一个名为"贞洁"的枷锁。 许伯昇很满意胡氏的选择,夸赞她识理明义,是许家的好儿媳,连说了两声"很好"。之后便叫来下人,让他去安排工匠,给胡氏单独开一口井。 因胡氏的屋子在后院,工匠按照许伯昇的吩咐,在后院打了一口名为福泉的井,随后便以福泉井为中心,围绕现有的屋子砌起一丈多高墙,可以保持屋内原有的窗户,但高墙上不允许开窗口。 以这样的形式将此屋与外界隔离,内外无法互通,这便是"墙里门"。 墙砌好后胡氏彻底被隔绝在这个特殊的屋子中,每日的食物都是由下人隔段时间登梯从高墙上递过。 除了照顾她的仆人,她再也没见过许家以及外界的其他人。 她的生活除了看书、刺绣,就是吃饭、睡觉,偶尔跟几个仆人聊聊天,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直到产子。 那一天孩子的啼哭声打破了高墙内的安静,赋予这个小屋生机,胡氏在疼痛、疲惫之余,看着襁褓内的孩子,她终于感觉到了自己还活着,并不是一具行尸走肉。 胡氏给孩子取名天相,事事亲力亲为,母子两相依生活了9年。 墙里门的禁锢 许天相9岁时,到了启蒙学习阶段,被许伯昇接出了小屋。年龄较小的他什么也不懂,只知道要与母亲分离,便请求伯父让他与母亲一起住,没有得到允许。 等渐渐大了,明白那堵高墙代表的是什么时,不忍心母亲受苦的他再次请求伯父拆除高墙,得到的仍是拒绝。 许天相就在这时清晰地意识到,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期待母亲踏出小屋。 至此之后,许天相刻苦读书,将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皇天不负有心人,许天相通过努力成为了继许伯昇之后的大官,授予观察使。 带着一身荣耀,许天相回到了许村,要求大伯拆除高墙,给与母亲自由。 这一次,再也无人阻挡他,许天相满心欢喜地等待与母亲共享天伦之乐,可他没想到母亲拒绝拆墙。 对于胡氏来说,她的大半生都在这个"监牢"一样的地方度过,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出去反而不习惯。 且许家虽让她守节,但多年来对她不错,她在痛恨"贞洁观"存在的同时也感恩着许家。 许天相劝说无用,只能无奈地看着母亲继续生活在这座"监牢"里。 期间许村遭逢大旱,胡氏不忍村民无水可用,便让许天相拆了对应"福泉井"的墙角,将井给与村民使用。 许村县令知道胡氏的事迹后,又见她心怀善意,上奏朝廷为胡氏制造了"贞节牌坊"。 胡氏没有接受,在她看来,"贞节牌坊"是对她的另一重枷锁,她已经背负了一个,不想再背负另一个,便对县令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该有此‘赏赐’"。 朝廷收回"贞节牌坊",胡氏的事迹被传播了出去,她说的话流传在市井中,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众皆佩服胡氏守节的志气。 可若有机会,胡氏宁愿不要这样的志气,只想平淡安稳地过完一生。 明永乐年间,高龄72岁的胡氏去世,可因其"寡妇"的身份,胡氏死后灵柩不允许从正门抬出,即使是许天相贵为观察使也无法,便拆除的墙角抬出。 时隔52年,胡氏再次踏出许家,终于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时,她已经静静地躺在灵柩里。墙里门的影响 胡氏死后,村民们感念胡氏生前的善意,将胡氏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墙里门记",刻在了墙里门的墙上。 但因岁月太久,"墙里门记"已几乎被损毁,只能模糊看到"弟媳胡氏儒人,凛凛冰霜,享年七十二岁,未曾一出门庭,众称为节妇里"等内容,只余留福泉井、墙里门完整存在。 直到今日,这道蕴含特殊意义的"墙里门",以及曾救许村村民性命的福泉井已经成为热门的景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其蕴含的"贞洁观"更成了当代讨论的热点。 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初期,是没有贞洁观一说的,随着朝代的发展贞洁观也在不停地转变。 拿隋唐时期来说,那会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和繁荣期,制度方面比较开放,对于女性的道德约束也低,也就并没有从一而终的原则。 这点从唐太宗李世民娶了李元吉的媳妇,唐高宗李治纳李世民的才人为妃,以及唐玄宗纳了自己儿媳妇为妃等皆可看出。 那个时候"改嫁"并不是什么大事,百姓思想观念都比较想得开,所以妇女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婚姻是自由的。 到了宋代由于思想文学的变化,理性文学的盛行,"存天理、灭人欲"等理论渐渐出现,程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节事大"的观点,因与当时的统治阶级观念,社会发展阶段不符合,此观点并没有引起重视。 理性文学的影响下,女性依然是自由的,可以外出做生意、玩耍,男性也并不觉得已婚妇女再婚是低人一等。 元明时代,"贞洁观"因统治阶级的重视,"贞节牌坊"被妇女们当成"荣誉"的目标。 若丈夫死亡,还鼓励妻子跟随,《明史》记录到"陈氏......父母谋改聘,女缢死",加重了对女性的束缚,围困了女性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解放思想被提出,女性地位明显的提升,我国妇女解放了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抛除贞洁观。 现如今,男女虽不能保证绝对的平等,在基本原则上是平等的,再也不能以"贞洁"来束缚女性。 因为封建思想的存在,胡氏一生皆被围困在小屋子里,像她一样因此失去自由的女性有许多。 我们无法擦除"墙里门"上斑驳的痕迹,无法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记录、讲述历史,以这样的形式去推动历史进程,警示后人,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