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古代房子的那些事儿
关于住房的问题,不只是当今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在古人同样也有房子的烦恼。
古时候的"住"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短期旅行的住宿,二是长期在某地生活的住房。住房可以租,可以买,买包括买现房和买地自建房屋两种形式。
先说短期旅行的住宿。对于短期旅行途中的住宿,一是官营的驿馆,二是私营的旅店。
驿馆一般建在官路上,主要是向来往的公差人员提供食宿补给。驿馆按道理讲是临时居所,但也有人长期借住。
比如,北宋仁宗时代的宋衍。退休以后,到南京刚开始没有租房或买房,而是长期借住在南京的驿馆。直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才买了一座小房子居住。
除了驿馆之外,道路上还有私营的旅店也可以住,但是要提防黑店,乡村野店往往罪案高发。
除了路上,城市的旅店业也相当繁荣。在北宋仁宗时期,开封的旅店非常多,年收入额可达13万余贯。由于利润丰厚,所以,有钱人都争相投资旅店业。
除了短期旅行的住宿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长期生活的住房问题。在隋唐以后,官员的任命实行避籍制,也就是说不允许到自己的家乡任职,多半是异地任职。
隋炀帝之后,官员可以携带家人、父母随行任职,可这一大家子人怎么住呢?有两种方式,买房或者租房。
买房子对于古代的人,同样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大部分人都是租房住。
租房子讲究人以群分,也就是说要跟自己脾性相投的人住在一起,比如跟老朋友租到一起。司马光和他最要好的朋友范震,在开封就是比邻而居。
传统时期的房源和今天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看位置,位置绝佳的地段价格肯定更高。比如靠近官员上朝、出入宫门的上风上水区域,租金就特别贵。
租房住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中国人很难接受一辈子租房住,哪怕拼了老命也要买房子,古人也是这样。
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房子还是要买的。比如唐代的大文豪韩愈,到了49岁,才在首都长安买了房子。
看来买房子、盖房子的追求,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