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蒙娜小镇,印度的"世外桃源" 在来到蒙娜(Munnar)之前,我并不知道印度南部有这样美好的地方。从科钦(Cochin)下飞机,先在凡巴纳德湖的船屋上住了一个晚上,然后坐车到了蒙娜。 印度几乎没有高速公路,大部分都是普通公路,和中国乡间公路一样狭窄,汽车过村庄时我总害怕会撞上房子。但司机好像很老练,总能够化险为夷,一路穿过小镇、稻田、香蕉园、橡胶园,然后进入盘山公路。在汽车的摇晃中,我昏昏睡去,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汽车戛然停下。睁眼茫然四望,发现四周已经是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绿色茶园。眼前一座雅致的宾馆,这是我们的住宿地"钱迪风的木屋"(Chandy Windy Woods)。 查了百度和维基百科,给自己普及了一下知识:蒙娜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一座山城,海拔约1600米,最高峰阿纳穆迪蜂(Anamudi)海拔2695米,是南印度最高山峰。蒙娜在当地语中的意思是"三条河流汇合的地方",一听就觉得好美。18世纪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南印度夏天热死人,英国人怕热,找到这个地方避暑,把蒙娜打造成了避暑胜地。在此之前,这座山只有野生动物和本地居民游荡其间,后来形成了一个小镇,小镇的名字就叫蒙娜。 英国人喜欢喝茶,不仅喜欢在印度喝,还要把茶叶运回英国。茶叶成为16~19世纪中西方之间最主要的贸易产品。刚开始,所有的茶都来自中国,运输道路远,而且白花花的银子流到中国,英国佬也不甘心。在发现蒙娜这个地方后,英国人觉得该地的气候很适合种茶。尽管在热带,但山高水长,气候湿润、温度宜人,阳光雨露充足。英国人发动当地人种茶,把森林一片片砍倒,野生动物一批批赶走。人口居住越来越多,很快这里就成了世界著名的茶园之一。后来英国人被印度人赶走了,但种茶依然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同时,这里作为度假胜地,一直热闹到今天。 这里最美的景致据说是雾笼茶园,云飘山谷,远山淡岚,细雨飘树。但这个时候是旱季,以上诗意的朦胧景色我都没有看到。不过,早上起来散步,看到阳光透过桉树林像金线一样缕缕照下,看到蓝天如洗,青山如碧,看到茶园翠绿,林木挺拔,还有农家升起的炊烟,远处传来的犬吠,足够让我感到好像置身世外桃源了。 在蒙娜山区开车转悠,第一个让我想到的地方是中国杭州龙井山,也是起伏的茶园、村庄和度假酒店点缀其间,沿街都是卖茶的小贩。一样的景致,不同的文化。那边是打着雨伞娇滴滴的江南女子,这边是穿着纱丽匆忙谋生的印度妇女。第二个让我想到的是中国庐山,庐山成为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拜英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所赐。他们在庐山造了一栋栋现在还铭刻着历史和记忆的别墅、把庐山从中国的一座自然景色的文化名山,变成了一座以避暑度假为特色的山顶小镇。这个小镇在中国现代历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曾把庐山作为自己活动的中心)。蒙娜的山间,也散落着当初英国人建造的各种别墅和度假村,现在当然都已归属印度人,小镇的特色也完全印度化了,但作为度假胜地,英国人还是喜欢来这里看看,带着怀旧的忧伤和心理上的失落。但来这里的中国人不多,交通不便、文化不通、饮食不调,也没有什么可凭吊的历史记忆,可能是中国人不来的主要原因。当然,山高水长,万里阻隔,也阻挡了中国人的脚步。 从更远处看小镇,山坡上错落有致,涂上各种色彩的房子,在阳光下温暖安宁;沿路小贩们的叫卖声,增加了很多人间烟火的热闹。离小镇不远,就能到达静谧的山区。那里有茶园,有森林,有险峰,有喧闹的瀑布和潺潺的小溪,还有碧玉般的湖泊和锦缎般的鲜花。唯一不能看的,就是路的两旁和河湖岸边遍布的垃圾。还有蒙娜这个名称来源的三条小河,好像很美的景致,但你千万别到照前去看,那三条河汇在一起,被小镇排放的污水一搅和,已成了一条发黑的臭水河。 不过整体来看,蒙娜依然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度假好去处。宾馆的设施很干净,环境也很清净;老百姓讲的话听不懂,干脆可以自娱自乐:手机信号很差,根本不能上网,尽管宾馆有Wi-Fi,但网速把我带回到了20世纪的2G时代。干脆放下一切,坐在阳台上.面对山蛮叠翠,夕阳西斜,泡一杯当地采下的蒙娜茶,拿一本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我带着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讲的就是吃吃明喝,刚好应景),度一段悠闲的神仙时光。 对了,说到吃。在蒙娜小镇,我第一次用手来抓饭吃,玛莎拉汁拌米饭,才两美元的价格,味道还真不错。米饭放在新疆的香蕉叶上。翠绿清爽。在印度吃饭要用右手,因为左手通常是用来洗屁股的。 13.每个汗毛孔都是咖喱味道 到一个地方去旅行,无外乎美景、美人、美食。到印度来,能够看到美景(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色并存),美人不常见,但要是碰上一个基本能惊为天人。大部分中国人到印度来,对于饮食尤其不习惯,每天都是咖喱做的汤汤水水,到最后每个汗毛孔都是咖喱的味道了。感觉印度的空气中,也飘浮着咖喱的味道。 在印度南部旅游了一个星期,已经餍足了清一色的印度饭菜。不是咖喱做的鸡,就是玛莎拉酱做的鱼。刚好我又一路读着陈斑闻的《至味在人间》,书中描写的种种中国美食、重庆小面、卤煮火饶,在马路边"大动干戈"手抓大棒骨什么的,弄得我不断吞咽口水,恨不能马上回到中国大快朵颐。 已经对印度伙食产生恐惧的我,最后一天在科钦,去了一个家庭饭店,叫作Nimmy&Paul,中文翻译成"尼米和保罗之家"。在这个家庭的吃饭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印度烹饪和美食的看法。此前我对印度饭菜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认为大不了就是把所有的菜放到咖喱酱里去搅和,直到看上去鸡鸭鱼肉千篇一律,都泡在一种颜色中,就是印度菜了。就像本来明眸皓齿的美女,掉到了酱缸里一样。 尼米和保罗,顾名思义,是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是一对夫妻,标准的南方喀拉拉邦印度人,信仰天主教。科钦是印度天主教重镇。这里原来是西方殖民的门户,所以不少印度人皈依了天主教,沿路大小教堂不少。尼米是女主人,家庭饭店掌勺的,保罗是男主人,不管饭店事务,专门做股票生意。尼米是一个中等个儿的中年妇女,大概60岁左右,酷爱做饭。20年前突发奇想,开了家庭饭店。但她开饭店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做好饭让客人吃,而是让客人从头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体会做印度料理的乐趣。有了参与。就有了欢乐。结果大受欢迎,名声传出,生意好得尤不过来,如果不提早预订,根本就排不上号。 我们一行是中午11点到达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家庭小脑,因子外面是木地板的连廊,上面屋檐自然延伸,形成优糖的追提院墙周围都栽种了芭蕉树等。环境清幽明快,室内室外地板上一尘不染,墙上和厨房各种物件有条不素地摆放着,让人一下能够猜到,女主人是个整洁有序、治家有方的能手。后来和女主人熟悉后聊天,她说在她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就要求孩子从小如果不叠好被子、不打扫干净房间,就不允许走出房间。由此养成了孩子有条不紊、干干净净的习惯,孩子做事情非常自律(self-disciplined),一路成长不需要父母担心。她儿子现在在新加坡一家银行工作,很有出息。 寒暄一番后,尼米开始演示做饭,我们也参与其中。她先--介绍了印度菜肴里所用的各种香料名称,有十几个品种。除了咖喱、花椒等有限的几样,其他我完全记不下来。然后尼米展示了今天要做的菜,有鸡肉、老虎虾、鱼块、圆白菜、印度青豆五样。做菜的过程和中国人一样,先在锅里倒入油,再倒入调料,调料最多的是洋葱和大蒜,尤其是洋葱,几乎每个菜都必不可少。根据菜式的不同,倒入或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各种香料。凡是鱼肉类的,一定会放入一把新鲜翠绿、芳香扑鼻的咖喱叶。炒菜用的油,也根据不同的食料而不同,比如鸡肉用的是黄油。虾和鱼用的是椰子油。调料和香料倒入油中,慢慢煎熬,到变为金黄色为止。满屋子慢慢飘满了做饭的奇香。鸡块炒完后放入土豆慢慢炖煮,虾和鱼都用完整的香料烹煮,让香味慢慢释放到鱼虾之中。印度人做菜很少加水,尼米说,放水会把菜的香味稀释掉。 五道菜一个个做出来了,每一道菜都显得无比精致,和我感在饭店吃的,色香味不可同日而语。院子里的回廊上,已经铺设了很雅致的饭桌,有一个印度小伙子负责餐桌服务。菜是一道道上来的,先是一道汤,没有看到如何做出来的,好像是咖喱和南瓜的混合,随后就是我们参与制作(实际是观摩)的五道菜,一道吃完再上一道,香煎老虎虾,椰子油西红柿鱼块,两道蔬菜,最后是玛莎拉鸡块土豆。每一道菜都好吃得让人战栗,是味蕾的极致享受。餐后还有一道甜品--椰汁浸菠萝,把前面吃的油腻感觉一扫而光。可以说,这是一次餐饮之旅的极致享受。 一边做饭一边和尼米聊天,感受老太太对于做饭的热爱和用心。我问她有没有人做同样的生意和她竞争,她说有很多人模仿。但还没有人能超越:"他们能够模仿我做饭,但是他们没法模仿我的用心和真正的热爱。"一句话把做生意成功的秘诀道尽。我问始有没有中国人来吃饭。老太太说有的,但直率说她不喜欢中国人我问为什么?她说中国人来了喧闻,不守规矩,指手丽牌,用不儿貌的口气说话,等等,所以她不喜欢接待中国人。我问为什么接行我们,她说:"不知道你们是中国人,不过觉得你们懂礼貌。也很和善,所以让我感到很高兴。"我问有没有日本人来,她说有,本人很好,懂礼貌,很谦虚。我真想告诉她,日本人表面谦虚的后,实际是傲慢,是对"二战"罪行的死不道歉。但想了想,咽了这口气,告诉她,中国人表面上横冲直撞,实际上心地善良,他们的大声喧哗,是表示开心和满意的最高礼仪! 出门的时候,我给了老太太一点小费。老太太很高兴,反复说:"抱歉,刚才说了不少中国人的坏话,其实也有很好的中国人。"我突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想:老太太那么说中国人,是不是因为很多中国人吃完饭,嘴巴一抹走人,没有给小费,才让老太太心存芥蒂,看中国人不顺眼呢? 14.吃最正宗的巴西烤肉 在巴西,美食方面,巴西烤肉自然是首选。对于我这样的肉食动物、饕餮之徒,听到烤肉两个字都会垂涎欲滴。 在国内或多或少吃过巴西烤肉,但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像烤得鳖脚的羊肉串,牛肉被烤得硬邦邦的,一点水分都没有,还夹杂着烤蔬菜糊弄。听朋友说过正宗的巴西烤肉好吃,当我说了国内吃巴西烤肉的感受后,朋友说:你到美国吃过中国菜吗?我说吃过呀,那味道除了想吐没别的。他说:那就对了,在中国吃巴西烤肉,相当于到美国吃中国菜。 由于心存对于巴西烤肉的念想,到了圣保罗(Säo Paulo),第一顿饭就选择了巴西烤肉。导游带我们去了Fogo deChao烤肉店。据说是圣保罗特有名的一家。烤肉店很大,也很干净,英俊的小伙子拿着大烤肉来回穿梭服务。吃巴西烤肉的方式是:沙拉和凉菜放在餐厅中间的餐饮台上,客人根据喜好自取,烤肉由服务员拿上来,客人自己挑,不管吃多少都是固定价格,大块烤肉上来后,客人根据胃口和喜好让服务员切大块或小片。烤肉都是刚出炉的,香气扑鼻。牛肉分成各种不同的部位,前腿肉、后腿肉、下腹肉、牛峰肉,还有烤鸡肉、鸡心、羊肉、五花肉、香肠等。其中牛峰肉最珍贵,也最受欢迎。巴西白牛,腰脖上方有峰驼,这块肉最是肥嫩好吃。我也吃了一块,肥而不腻,松软可口。烤肉有几十种,令人目不暇接,第一次没有任何经验,上来就大块吃,结果一会儿就腹胀肚满,后面的肉就再也吃不下了。 到了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寻找胡续东《去他的巴西》里写到的"大猪头"烤肉店。他对里面的烤肉进行了诱人的描述。结果导游说"大猪头"烤肉店倒闭了,因为卷入了某个贪腐案件。巴西也是一个政府官员贪腐比较严重的地方,但巴西司法更加独立,所以一旦被查出来,就会受到加倍惩罚。我到访的这段日子里,恰逢巴西的总统因为贪腐受到弹劾。 没有了"大猪头"烤肉店,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去了另外一家名叫Churrascarja Palace的烤肉店。这家烤肉店的品种比圣保罗的那家更丰富,除了各个部位的牛肉和其他猪羊鸡烤肉之外,还增厅了海鲜烧烤,有大龙虾伺候。沙拉和冷餐台上居然无限量供应新牡蛎。这一次我有了经验,除了喜欢的新鲜生蚝多吃了几个(生。加上柠檬再加上塔巴斯哥辣椒酱,是绝对的美味),每上来一种肉我都要一小块,趁新鲜香喷喷热腾腾吃下去,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再来一杯里约当地的生啤,人就飘飘然进入了神仙境地。 吃巴西烤肉,最主要的是烤肉质量,首先是原材料,只有巴西当地的牛,现宰现烤,才能烤出那种鲜嫩的味道。在中国,有些饭店所用牛肉来源不明,味道自然不正。在烤的时候,需要把握极好的火候,太嫩则鲜血淋漓,太老则味同嚼蜡。后来我在另外一家烤肉店吃烤肉,都烤得太过,乏善可陈。烤肉店的服务生也是一道风景。潇洒的小伙子们穿着深色的服装,拿着大块烤肉,手持锋利尖刀,麻利地把你要的肉切下来,动作非常优雅。大家到巴西,都静大了眼找美女,其实迷人的小伙子更多。烤肉店特别适合女性就餐,因为在里面,服务生都是英俊小伙子。 到了巴西,如果没有吃过正宗巴西烤肉,就相当于到了北京没有吃过正宗北京烤鸭,等于白跑了一趟。人生走过,总要留下点记忆,而味道的记亿,总是醇厚而绵长。 15.尝尝食人鱼 亚马孙河里有很多鱼,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食人鱼,也叫食人鲳。食人鱼是中国人的翻译,学名叫锯脂鲤(Piranha)。食人鱼常常让人谈鱼变色。在亚马孙河里,最可怕的是两种动物,一是鳄鱼,一是食人鱼。 刚到亚马孙河边,连水边都不敢去,怕鳄鱼袭击,怕食人鱼咬。后来发现当地人还在河里游泳,感到很惊奇。我问他们怕不怕鳄鱼和食人鱼。他们说,鳄鱼一般在岸边草丛里才袭击人,食人鱼一般也不随便咬人,除非身上流血了或者有伤口,才可能会引来食人鱼的攻击。我本来也想跳到河里试一下,给自己留下一次在亚马孙河里勇敢游泳的记录,但看看身上的蚊子红包和上个月撞伤刚结疤的伤口,内心的恐惧还是压倒了勇气,告诉自己别逞能,最终没敢下水。 下午,当地导游说安排去钓食人鱼,我想这是了解这种令人恐惧的鱼类的好机会,于是拿着钓竿和大家一起开船出去了。钓鱼的地方是著名的黑水河,也叫内格罗河(Negro River,Negro是黑的意思),是亚马孙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河水泛黑,是因为热带雨林大量的树叶长期泡在水中所致。钓竿就是一根小竹竿,上面挂着鱼钩,和我们小时候钓鱼的方式几乎一样。我们小时候也是拿一根竹竿,线头上挂上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串上蚯蚓,就到河里去钓鱼了。当然钓的不是食人鱼,而是鲫鱼、鲤鱼之类的。这里的鱼钩上,挂的是切好的牛肉,放入水中,等食人鱼上钩。 食人鱼是成群结队的,很少单独行动。如果食人鱼落单了,就会变得很胆小,没有战斗力,通常不会发起攻击。但如果是一群,就会变得极其凶狠,攻击力极强。印第安人赶牛过河的时候,为了防止一群牛都受到攻击,会把其中一头老弱的牛划上几刀,先推到水里,等所有的食人鱼都去围攻这头受伤的牛时,再把其他的牛选速赶过河水,很有点丢卒保帅的味道。不知道那头送命的老牛,有没有感到为了牛民们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悲壮。 食人鱼也不是那么好钓的,要碰到了鱼群才行。水流急的地方一般不会有,食人鱼常常待在树荫底下,水面平静的地方。但这样的地方也不一定有鱼。我们最初试了几个地方,一条都没有钓到。艳阳高照,临近赤道的太阳直射下来,紫外线充足,结果一会儿就把皮肤晒坏了,又痛又痒。想想要是一条都钓不着,这一趟实在太不合算,又换了两个地方,结果在快要放弃时,鱼钩突然开始上下浮动、明显有鱼在咬钩。估计有一群鱼刚好游到这里。但食人鱼也很狡猾,把钩子周边的肉咬掉,却不上钩。我们不断更换新的牛肉,耐心等着,最后终于有几条笨鱼连钩子一起咬了,钓上来几条食人鱼。食人鱼看上去很小,20厘米都不到,黑背红肚,有点像我们的武昌鱼,除了尖利的牙齿,一点都不凶狠的样子,甚至有点可怜巴巴。在最初的兴奋过后,我建议重新把鱼放回河里,结果向导说食人鱼是印第安人的常用鱼类,就像中国人吃鲫鱼一样,一定让我带回去尝尝。 我和向导说,我把食人鱼带回去吃,万一这些食人鱼吃过人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电视中看到的食人鱼一哄而上,把一只动物几分钟吃完这样的场景,是很少见的。吃人的事情,就几乎不可能了。食人鱼等着其他动物落水饱餐一顿,就像渔民等着鱼跳上船一样,是十分小概率且不可预期的事情。 向导的一番话,让我放下心来。最后我们把两条小的放生了,剩下的带回了丛林中的度假村。度假村很乐意加工食人鱼,看来常做这样的服务。厨师先把头切掉半个,免得尖利的牙齿伤人,然后开肚破肠清洗干净,撒上香料在油里煎炸。不一会儿,一盆香喷喷的食人鱼美食就出来了。我要了一瓶啤酒,坐在河边的餐厅里,一边看着夜色中宽阔的黑水河,还有远处的渔灯点点(游客在向导的带领下在河边草丛里找鳄鱼),一边品味着食人鱼。食人鱼鱼刺不多,肉质鲜嫩,吃上去细软可口,果真是下酒的好菜。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讲的是食人鱼在丰水季节,藏在水里,成群结队对来水边休息的鸟类进行攻击,常常几秒钟就把一只鸟吃得只剩羽毛;但等到枯水季节来临、河水变成了一个个浅水坑。没有来得及撤退的食人鱼,反过来成了鸟类的美食。大量的鸟飞过来,慢悠悠地、报复性地把一条条食人鱼撕开吃掉,最后留下满地的鱼骨头。这也许就是大自然循环的力量,你我之间的生死博斗和生死依存,就这样千万年上演着。 可是,我既不是鱼也不是鸟,我吃食人鱼,除了嘴馋,没有别的理由。因此,我对自己生出了很多鄙视,觉得自己加入了破坏生态平衡的行列。正在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时候,向导过来救了我。他说:食人鱼是一种繁殖速度很快的鱼类,也没有太多的天敌,常常把老百姓的牛吃掉,你们来吃掉一点食人鱼没有问题。你们中国人什么都能吃,其他国家的人不行。我心想,嘿,连这个他都知道,看来中国人吃货的名声已经传遍全世界了。听了向导的话,心里那点吃鱼的内疚感也就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