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的确历史文化厚重,不愧为古代文化的博物馆。到处是古城大宅、宝刹禅院、石窟碑碣、古塔古墓、险堡关隘。沟沟壑壑里的黄土地,埋着几千年华夏文明…… 山西隶属于华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边城"!山西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汉民族的"天然长城"!山西简称"晋",又被称之为龙城! 不管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诸侯争霸和兼并天下统一的对内战争中,还是汉民族对外的反击侵略的抗击战争中,山西一直是战争的前沿哨所!从秦汉的雁门,云中,代郡一直到明清的大同,山西,宣府,它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略的前沿!直到近代以来山西这片表里山河也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最前沿的阵地!这些在历史耳熟能详的山西地名是山西作为中华民族钢铁脊梁的象征! 中华有难,三晋之地首当其冲!直到今日依旧有娘子关下平阳公主的传说和平型关里硝烟战火的遗迹!也许太原城下从来就不缺英雄和美女的传说,龙城飞将和宫女秀女的边塞结合让山西这座充满粗狂的地域城市也能盛产如同武则天这样的美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压得无数英豪汗流满巾! 如果检索一下,你会发现山西的名人中,有晋文公、武则天这样帝王,有蔺相如、狄仁杰、文彦博、司马光这样名相;有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这样名将;有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这样名家......每个名字背后陈列着不朽的文治武功,可谓人类群星闪耀。 虽然位于北方,但山西从来不缺乏好风光!正如平遥老艺术家郭兰英所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而山西的省会太原正是落脚在太行和吕梁余脉之间,穿城而过的汾河水,也正好把城市分为新城和老城。 在中学课文上,我们大多学过吴伯箫散文《难老泉》,知晓周代桐叶封弟和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的故事。 很多人慕名而来,重温晋祠里沉淀的历代无数典故。傍晚时偌大的晋祠庭院空寂,夕阳下古朴的亭台楼阁格外肃穆,虬龙般蜿蜒盘旋的参天古木林立,唐大将尉迟恭别墅改建的十方奉圣禅寺禅音缭绕,周柏唐槐让你有种穿越历史的沧桑感。 此外,晋祠里还有张姓和王姓宗祠,据说天下张王出太原。种姓源头就在这里也不奇怪! 洪洞大槐树是中国人的"根" 说起来,这也是因为山西有吕梁太行,又有黄河的拱卫,加上晋北长城,让它在战乱时代保留了较为完好的人口! 元末明初,为了恢复生产,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人口保存较好的山西人迁徙到人口锐减比较厉害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其中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人口迁徙最为出名! 洪洞县大槐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间,大约四十多年中,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以至于如今全国各地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山西明初移民的后代。 当然,山西人弃土离乡,也和当地资源条件匮乏有关——山西80%的地形都是山地,这意味着山西人民要想依靠土地活下去是难上加难的——以及寒季相对过长有关! 这也催逼出山西人闯天下的冒险精神:"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首凄凄惨惨的《走西口》传唱已久,道出无数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也哭诉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内蒙古包头的朋友说,包头人祖籍大多是山西的,是走西口来的包头。 儿时学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小说,极具农民本位思想和地方色彩,土得掉渣里洋溢着生活的热情。渐渐山西在我眼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靠农业学大寨的埋头苦干,是开荒种地的一面旗帜,是农民总理陈永贵、铁姑娘郭凤莲般伟大形象。 但与此同时,由于冒险、勤俭,又让不少山西人在商业时代聚敛了不少财富。 所以说起山西,你很难判断,它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 晋商:在边城贸易中跃起 中学时代读到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发现我对山西也同样太多误读。 历史的山西是富裕的,平遥、祁县、太谷一带富甲天下。这主要是因为山西地形的特性和古往今来作为"边城"的便利,从而催生了山西因战争边城所带来的物资需求,壮大了山西的商业底蕴基因和文化,让山西因为边城而享受到作为战争红利的后勤物资供应和早期口岸贸易榷场的直接商业红利! 山西商帮也因此从明初开始高速发展一直到清末民初,他们专门从事边境贸易,逐渐充当了南北货物交易,长途转运的角色,形成了榆次常家、太谷曹家、祁县乔家、平遥李家、灵石王家等巨商家族,而盐业和票号业务成为山西商帮主要起家业务,尤其票号业务更是长期在清朝充当着中央银行的作用。 就是在山西票号彻底没落的民国,山西籍商人的代表也在江浙财阀纵横的南中国执掌着国民政府的"财权"!山西籍商人开拓北方商业市场的壮举让我们都有所而闻,不管是"走西口",还是"乔家大院",山西籍商人在明清时期彻底崛起都伴随着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朝廷官员对山西的评价就是"山西老抠聚财"! 然而,时移世易,伴随着世界路权时代终结海权贸易兴起,作为中国代表的江浙和闽粤商帮彻底代替山西商帮驰骋世界!而如今的山西也因为国土整合和海权贸易的变迁,由边城变为内地! 这座明清时期发展鼎盛的商业重镇也因此被沿海城市所取代!但命运其实对山西也不薄,因为煤炭资源的存在,山西成了中国的"煤"都! 关于山西煤炭,早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这"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其中,孟门大概指的今河东煤田南部的吉县山区,"贲门之山"则泛指太行山地区。在无数载的寒冬中,这种"涅石"曾经温暖着山西人,并可以用来"温酒及炙肉"。此外,还用来于冶铁、冶铜、烧石灰、烧砖、制陶,还能从煤中提炼黑矾、硫磺。这也让山西产生了"旺火"的习俗,光绪《平定州志》中便记载,"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燃)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 煤炭蕴藏量大,以及开采时间久,让山西在整个中国进入近代化大转型的时期内,再次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需要回报山西 今天的中国都需要感激山西这些年来做出的贡献。 尤其是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更是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40.4亿吨。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8.4亿吨,山西煤炭产量10.63亿吨。山西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27.68%,满足全国煤炭消费的26.3%。 没有山西的煤炭,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不会发展得那么飞速。哪怕面临着这席卷而来的暴雨,山西还在努力承担十四省区市四季度煤炭保供任务。山西将充分发挥产煤大省的使命担当,努力增加煤炭产量,动态稳定煤炭价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援各兄弟省份经济建设。 这让人不禁敬山西为一条汉子。它把贡献给了别人,却把问题留给了自己。换句话说,这些年来,山西成也煤炭,败也煤炭! 由于没能从煤炭工业中尽早转型,从而导致很多城市深受"资源的诅咒",到处都是如临汾雾霾般灰扑扑的天空。 这也使得山西挤出了民营经济和创造活力,终结了一度辉煌的轻工业,如今大而不倒的煤业成为了转型的沉重包袱。 而这场暴雨,也让我们看到了山西这些年因为过度开采煤矿的后果,那就是自然生态在这次暴雨中彻底"趴窝",通过新闻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昌源河大桥只剩下孤零零的两条枕木,而无数的地块塌陷导致的损失更是数不胜数! 贾樟柯和他电影的出现,更让人看到另一个山西,《小武》《站台》《任逍遥》《山河故人》,闭塞而又纷乱的小县城,古色古香的塔楼和荒凉的土地,带有浓厚鼻音的山西话蹦出来生硬有味,拉着黑乎乎煤炭的卡车和路上扬起的黄土……镜头里描绘的山西基调是灰色的,人物的命运都是被抛弃嘲讽和疏离的。 但与此同时,一些一夜暴富的煤老板,也以夸张的作派引得他人侧目!让我们对山西也五味杂陈! 但不管如何,我们今天都需要感谢山西,不仅因为山西人的精神鼓舞,山西人在商业上的贡献,更因为它曾经无私地支持了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温暖了整个中国! 全国人民欠山西人民一句‘对不起’!",或许热搜和温暖会迟到,但是不会不到!这是中国的传统。 尽管山西对外物资求助背后是"刀削面"的倔强,正如这段话说的"山西太乖了,每次都是自己爬起来,低头看看伤疤,说一句加油,然后推起自己的小煤车",但是中国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这是对敌打出来和历次大灾大难考验出来的团结! 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忘记我们亲人,因为团结和齐整,我们才叫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也从来没有大难临头各自独飞的场景,无人问晋不是中国的传统,中国需要的从来都是"晋善晋美"! 此处应该有掌声。没有的话,点个赞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