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吉林延边珲春的绥芬河,经绥芬河市、东宁市流入俄罗斯。在绥芬河入海口的东岸,坐落着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参崴。这座城市今天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意为"东方统治者",它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面积331.1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0.5万(2018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位于中朝俄交界之处,是俄罗斯面向亚太的窗口。 海参崴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小,整个城市东、南、西三面由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环绕,主城区位于大彼得湾一部分的金角湾,海湾长约7公里,宽约2公里,深20到27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停泊万吨航船。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有100天至110天的结冰期。冬季在破冰船的帮助下,港口可实现常年通航(别看俄罗斯拥有3.76万千米的海岸线,但大多数海岸线所在的海域冰期漫长、通航时间短。唯有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和远东地区的海参崴能够实现正常通航)。 海参崴渔业资源相当丰富,盛产沙丁鱼、鳍鱼、墨鱼和鲱鱼等,拥有完整渔业加工产业链,是远东地区渔获最多的城市。而且海参崴拥有成熟的修船、造船、渔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鱼类加工和木材加工等行业,港口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是远东最大的贸易港。此外,海参崴还是全长9332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东端的起点,每年运输货物的价值超过60亿美元。 海参崴不仅是个商业城市,还是个军事堡垒,它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地处中、俄、朝三国接壤地带,俄罗斯舰队从母港前出日本海,40分钟就能用水雷封锁朝鲜海峡,对韩国釜山、日本佐世保的美军构成直接威胁。当地还设立大型监听站,搜集大量军事情报,俄军远东情报局20%的情报来自于这里,监视着日本海上自卫队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动向。 海参崴丢失的历史真相 其实,海参崴对中国同样举足轻重。有资料证明,至少在唐朝时,在此已经有人进行生产和生活了。辽金元时,这里被中央所管辖,明朝时这里属于奴儿干都司,清朝这里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 清朝入关后,对统治大中国信心不足,时刻准备卷铺盖回老家,于是不许关内的汉人随意移民,把东北视为自己的娘家。为了彻底封闭东北,清朝修筑了柳条边,严格划分了农耕、游牧和龙兴之地的界限,要是敢随意越界,轻则抽100鞭,重则斩首。一方面边疆偏远地区,对人口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封禁政策,东北人口流动减少,贸易萎缩,运输崩溃,对于海参崴等沿海港口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 但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封关政策便执行不下去了。18世纪以来,世界人口都迎来大爆炸,短短100年间,欧洲人口翻了几倍,中国人口则从1亿涨到近4亿。关内的土地都开发完了,有土的地方都种上了粮食,依然不够,怎么办呢?残酷的生存环境,逼着人想法子。于是东南沿海的"下南洋",山西人"走西口",而山东、河北和河南人"闯关东"。 这时,俄罗斯人也来了。1685年-1688年,清军为反侵略,夺回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发动了两次反击战,沙俄战败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庙街、库页岛、海参崴等地)为中国领土。 中俄边境保持了170年的安定。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着英法火烧圆明园,1858年沙俄借机发难,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宣布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由中俄共管。两年后,沙俄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海参崴也在其内。沙俄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失去了海参崴,意味着吉林省由沿海省变成了内陆省。 东北失速与海参崴 1896年,慈禧太后委任李鸿章为清朝特使,到圣彼得堡祝贺尼古拉二世加冕,双方做了亲切而友好的交谈,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为感谢俄国干涉日本占领辽东,清政府和俄国签定《中俄密约》,约定中俄两国共同抵御日本。做为"以夷制夷"的代价,清朝同意俄国修建一条铁路,这便是东清铁路(也叫中东铁路、中长铁路)。 东清铁路于1897年8月动工,东起满洲里,经海拉尔、昂昂溪、哈尔滨直达绥芬河,东西两端可以连接西伯利亚铁路的赤塔和海参崴。修建东清铁路的时候,俄国开辟了松花江航线,在松花江沿岸到处设立码头。从此以后,俄国在外兴安岭的船只,可以沿着松花江的主流和支流南下,经哈尔滨、吉林和长春,抵达中朝边境的长白山。而东清铁路和松花江航线的交汇点哈尔滨,就成为东北物资和资金交流的核心枢纽。 两条交通线建成没多久,日俄战争就爆发了,给交通线附近的哈尔滨等城市,送来大量订单。战争有时打的就是后勤,俄国的重要工业区几乎都在欧洲,不可能千里迢迢送物资。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俄控的东北地区建工厂,就地生产物资,然后沿着东清铁路和松花江航运,送到前线部队。于是在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等城市迎来一波工业化浪潮。 俄国人的19家面粉厂,消耗4000万普特农产品来做口粮,消耗200万普特农产品酿酒,此外还有无数生产肥皂、罐头、茶、糖、烟草的工厂,日夜不停生产物资供应前线俄军。到了1906年战争结束,哈尔滨什么制粉厂、葡萄酒厂、皮革厂、铁器厂都有了。那个年代东北的哈尔滨,相当于江浙沪中的上海。虽然有银子和其他的货币,但商人更愿使用卢布做生意。"十月革命"后卢布大幅贬值,给东北造成一次金融危机,物价上涨工人失业,哈尔滨工经济直接倒退五六年。无奈之下,东北政府废除卢布的金本位制,使用银本位的哈大洋才稳定大局。 日俄战争后,日本作为战胜国,得到长春至旅顺段的东清铁路,改名为南满铁路,开始正式经营中国东北。有了日本的投资,资本在辽宁活跃起来。1935年,斯大林以1.4亿日元的价格,把苏控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出让铁路实际就是出让势力范围,东北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独占东北的日本,把东北视为自家的后花园。和英国剥削印度同理,拼命剥削东北人民和各种自然资源,但同时客观也留给中国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东北有完整的重工业基础,再加上国家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政策,东北成为"共和国长子"、工业的龙头,以至于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里,其中56项都设在东北。几个"五年计划"下来,东北最终形成冶金、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那时的东北人民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但是到了80年代,世界形势变了。国家决定改革开放,要向世界各国出口产品,重工业建设就需要缓一缓,轻工业区位优势明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就后来居上,取代东北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国家和东北政府,多次想挽救东北衰落的趋势,比如海量资金投入、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但似乎没起到太大的作用,东北还是以传统老工业为主,经济一步步滑坡。 这里既有大环境的问题,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国力大幅度退步,中央政府都差点破产,远东地区更是无暇管理,任其衰落;失去经互会平台,朝鲜也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跌落到石油、粮食都需要进口和援助的地步;至于韩国和日本,基本以全世界市场为导向,视野也不局限于东北亚。市场没有了,产业转型就更难了。经济不景气,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东北自然留不住人口。东北人一波一波向南走(最远都跑到了三亚)。 其次,就是东北没有出海口。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没有港口,经济是很难发展的。有了天然良港助力,就容易跻身为世界一流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香港、东京、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孟买等大城市,莫不如此。 失去了海参崴的东北,从此与日本海绝缘。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图们江下游,出海口左边是朝鲜,右边是俄罗斯,虽然协商后中国船只可以在图们江自由航行出海,但图们江河道淤积,前苏联与朝鲜在图们江上修了一座铁路大桥,距江面仅高11米,就像一把铁锁,锁住过往船只的吨位和高度。东北所有的货物只能运到旅顺或大连,或者渤海湾,多绕个成千上万公里,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展望未来,老东北的振兴 按照国际法,主动割让、和平交换,或者和平购买领土,都属合法的领土。可是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割让已经100多年,要回的困难实在太大。为了中俄睦邻友好、放眼未来。2001年7月16日,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国确认放弃与俄罗斯争议领土的主权要求。 坐拥海参崴深水良港,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俄罗斯近年港口的吞吐量虽有所回升,但换装能力仍然有40%以上的闲置。2015年,为缓解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影响,普京批准开放海参葳为自由港。该港将起到东北亚三国物流枢纽作用,对正在申报自贸区的吉林珲春等地经济有辐射带动。从长春到珲春的高铁目前已经开通运营,位于吉林省东北部的延边、珲春地区并不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国花费巨资修建这样一条高规格的高铁线路,显然有着更长远的战略考量。 中国从未放弃实现东北入海的梦想。无论是租用图们江右岸的朝鲜罗津港,还是与俄国合作投资建设江左的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无不体现了中国打通入海通道的努力和决心。当复兴东北的号角再次吹响时,只希望历史的遗憾不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