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上,有很多专业摄影师,摄影资深玩家。 无论是远到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还是北美北端阿拉斯加的冰河,都被记录了下来,上传到了美篇。 但说到中国的新疆,这些资深玩家们,都会想起一个人—— 赵来清 。 他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也曾在央视纪录片《故事中国》中担任嘉宾。 过去十几年,他为了拍下那些少数民族,无人知晓的村庄,往返新疆50多次,见识过雪夜里的日出,也在炎热的黑夜苦熬过。 花费一百万,拍一个绝美的新疆。 01 . 泰山初体验 1988年,赵来清23岁,正值人生中的好光景。 这一年,他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户外拍摄,那个时候,他在天津的第二染纱厂工作,在公会张罗宣传方面的事情。 公司的订货会选在了泰山,他随厂里的大部队一起到达。 泰山,五岳之首,风光自然不在话下,1545米的高度,一步一步拾级而上,从白日到夕阳西下,几个小时的时间,山间的风光已然完全不同,不亲眼看看,恐怕永远体会不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所描绘的意境。 山中的招待所很破旧,房间里面的被子有沙,饭菜送到的时候也都是冷的,但是这一夜,他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零下的夜晚,但心是热热的。第二天,他要去拍日出了。 四点多起床,天是黑的,披着租来的军大衣,他一个人走向了斩云剑观景台,调试设备,然后,静默中等待。 太阳还没冒头的时候,天已经微微亮了,云雾是一片片、丝缕状的,在山间或急或缓地飘过,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一束束光线从云雾中射出来,天地之间顿时变成一种温暖的金黄色,心中的尘念被清理的一干二净,澄明的感动油然而生。 风光转瞬即逝,胶卷有限,要算准时机。 他看着远方风景的变幻,按下了快门。 这张日出照,为他拿到了"泰山杯"的摄影银奖,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摄影大奖。 02 . 新疆补完计划 2008年,据他拍下泰山日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他从一个厂里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服装行业贸易商,这一年,在亲戚的提议和介绍下,他把生意拓展到了新疆。 这里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初到新疆的两年,他基本没怎么回天津老家,一来是因为初来乍到,开荒作业繁重,二来是,这里的风景太好了,节假日闭关了,生意冷淡了下来,他就索性不上班,四处旅行拍摄。 获奖作——大漠胡杨 在新疆拍摄的日子,他开始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完成了拍摄对象的逐步转变,从风光,再到人像,最后到人文。王家卫电影里说的,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但是搞摄影的却是在见到众生之后,才能见到自己。 新疆有13个民族47个分支,这些人生活在偌大新疆的各个角落。 一次,赵来清深入到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探访居住在达里雅布依的克里雅人,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尾发育的绿色三角洲,在茫茫大漠里,克里雅人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 15000多平方公里的达里雅布依乡只有280多户人家,总人口1300多人,之前鲜少有摄影师专程来到这儿进行拍摄。在进入村子之前,赵来清的越野车在连绵起伏的沙丘行驶了许久。 在他的镜头下,记录下了克里雅人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他们放牧和采挖大芸的画面。在这里,他拍下了很多个唯一,乡村里唯一的街道,唯一一所学校....... 达里雅布依村民挖大芸 克里雅人在重要的场合会佩戴"太里拜克"小帽,帽子非常小,只有杯子大小,顶端是彩色缎面,下沿用羊羔皮作成,"太里拜克"帽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克里雅人做饭,会在地中间挖一个一米左右的坑,坑里铺满沙子。在沙子上点燃枯胡杨木,沙子烧烫了,再把面饼埋入热沙烤熟,当地人称这种食物为"库麦其",偶尔会放入羊肉、皮芽子。 在这里拍摄这些村民和民族文化的时候,他心里很清楚一件事儿,尽早,尽快,尽多按快门,他不会有第二次补拍的机会。 在新疆拍摄的过程中,他常常会采取奇袭的方式,完全不事先打招呼,就贸然前往某个村落,他常常被一些村民朴实的行为感动到——作为一个陌生的外来人,被全然热情的对待。 有一次,他前往帕米尔高原,他记得很清楚,到达一个村落时已经天黑了,这户的男主人,看到了长途跋涉有些狼藉的他,于是在家找了半天,寻摸出了一个鸡蛋,煮好后,剥开,放进一个碗里,递到了他面前。 这户人家家徒四壁,仍旧把他们最珍贵的食物分享了出来,一颗白花花,滑溜溜的蛋。 还有些时候,他在旅行途中巧遇了村民的婚礼,村民会毫不介意让他进门拍摄,为他准备免费的住宿餐食。旅途里,从未相识的人会邀请你去他家,把所有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你,给钱还翻脸。 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牛粪烤馕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民族美食哈克斯(油面糊) 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长桌宴 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一种毫无戒备的心态,这是他平日在做生意的时候完全体会不到的。做生意的这几十年,跑南闯北,供货商,财务,物流,员工......这些事儿就像砖头一样摞在心头,思忖渐长,眉头深锁,有什么想说的话,常常在开口之前就自己咽了下去。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村落中,人们说着维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彼此交流常常指手画脚,鸡同鸭讲,却神奇地都能将彼此的心意表达清楚,并将一种简单的,质朴的,欢乐的生活展现出来。 "你完全想象不到,这里的村民,你送她一支护手霜,她能开心一星期。" 他心里的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要记录下尽可能多的新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及时按下快门,向世界展示这里的绝美风光,淳朴民风。 用15年,完成一个"新疆补完计划"! 多年前,赵来清就和弟弟商量好了一个计划,50岁的时候就退休不干了。现在,他如愿达成了这个计划。 摄影圈有一个出圈的有趣说法"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摄影师是一个听上去还蛮阳春白雪的职业,但对于大多数的摄影师来说,靠这门手艺吃饱饭是不太可能的。 风光,人文类的摄影,旅途开销很大。这些年,他往返新疆50余次,路费加上给村民运送的物资和礼物,已经花了接近100万。 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摄影师,都有他这样的优越条件——1980年,15岁就拥有一台海鸥相机,更在自己的黄金时代,赶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道,这些,都给自己说走就走,说拍就拍的底气。 二十多岁时候对摄影痴迷,更多的是对美的痴迷,体验光线从泰山的云雾中迸射出来的一瞬间的感动,现在,他每去新疆一地,都越来越明晰摄影的另一重含义,"记录发生"。 如今,达里雅布依的克里雅人已经迁出了村落,他很庆幸在村民迁出前,拍下了他们的生活照。如今的他,依旧在路上。 擀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美篇上,他将十几年来在新疆拍摄的照片整理成了270个作品集,从库木塔格的沙漠风光,再到过古尔邦节的塔吉克族,再到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雪地叼羊大赛...... 雪地叼羊 塔吉克族婚礼 塔吉克族过古尔邦节之吻手礼 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边陲地区,依旧沿袭古老生活方式的人们。 一张照片尺寸之内是风光,画幅之外都藏着个人的审美和态度。 目前,他的作品已经收获了352万次的阅读,有无数美友,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绮丽的新疆人文风光。 按下快门那一刻,把瞬间收纳进永恒。而上传之后,这一刻便成为了宇宙博物馆中的珍藏,在来来往往的美友们的注视中,拥有了更广泛的价值。 在美篇,我们还拥有无数摄影发烧友,一次次前往天涯海角,记录着变幻中的人间。 他们留住了于瞬间中消逝的美,创造了美篇世界的参差百态。 美,因参差而生。 来美篇,和美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