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现代建筑,中国似乎一直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直到上世纪末,国际社会一直认为中国既无大师,也没什么地标性现代建筑。来中国能看的只有如故宫、长城、西湖等旧时的景点。 其实各地倒是都搞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地标,但在缺乏成熟建筑理念,又没什么创意思想的背景下,做出来的这些建筑就颇有些成了奇形怪状的笑话。 淮南奥林匹克公园的"乒乓球拍"建筑、重庆火车站的"方便面"大楼,乃至于酆都后脑勺可以住人的玉皇大帝雕像,前段时间火了一阵的河北天子大酒店等等,都是此类代表。 群魔乱舞般的"中国现代建筑" 但中国,真的没有属于自己像样的现代建筑吗?去过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人肯定要在第一时间提出异议。这座历时7年建成的园林式博物馆,不管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低调典雅外观,还是处处藏美的精巧内部设计,都令观者叫绝。 苏州博物馆,就是中国式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苏州博物馆一隅 而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正是被誉为"现代主义最后一位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先生。 他曾顶着全法国人民抗议的压力,使出浑身解数在卢浮宫的改造工程中完成了玻璃金字塔入口设计,给全法人民来了一出"真香体验"。他的公共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在哪建就成了哪的地标性建筑。 中国银行香港大厦 苏州博物馆,是时年89岁的他送给家乡的一份大礼。建完苏州博物馆,他马不停蹄地赶往阿拉伯半岛的卡塔尔,又用了两年时间建下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作为自己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生涯的收官之作。 90岁高龄的他西装革履,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与搭档们谈笑风生的样子,堪称传奇。 贝聿铭先生 贝聿铭先生于1917年生于广州,但他实则为苏州名门望族之后。贝先生的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彼时局势动荡,贝聿铭也随着东奔西闯的父亲到处漂泊。他生于广州,在香港度过童年,10岁时回到上海读书。贝聿铭出身那年,贝家买下了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在上海读书的八年间,每年暑假他都回到狮子林度过。 狮子林中的年轻贝聿铭 父亲事务繁忙,贝聿铭自幼由知书达理的母亲照顾教养。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待人和善,交友广泛。可惜贝母在其13岁时患癌去世,对他及家里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漂泊着懵懂看世界的童年、家族园林中生活的少年时代,还有温和贤良母亲的家教,构成了贝聿铭传奇人生的基石与关键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后来那个思想开放又温文尔雅,设计出诸多尊重文化、历史与自然的建筑的贝聿铭,无处不展现出这些自幼受到的教育的影响。 贝聿铭(左一)与家人的合影 1935年,向往外面世界的贝聿铭启程前往美国求学。这一年,他18岁。 一头扎进建筑学领域的他从宾州大学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大学,用了整整11年时间拿下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求学期间,贝聿铭在图书馆接触到现代建筑运动创始人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书,随即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 后来他说:"我至今仍记得勒·柯布西耶来到麻省理工时的情景,与勒·柯布西耶在一起的那两天可以说是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这个可爱的"迷弟"甚至给自己配了一副跟偶像同款的眼镜。 现代建筑运动创始人Le.Corbusier(左)与贝聿铭(右) 更难能可贵的是,贝聿铭不是迷信权威的泛泛之辈。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师从当代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当时建筑界的主流是现代主义将逐渐演变成为国际统一风格。 而贝聿铭对此大胆提出了质疑,他可能是第一批意识到建筑设计应顺应文化多样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师。1946年,贝聿铭设计了一座"上海艺术博物馆"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被老师格罗佩斯称为"我见过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贝聿铭毕业设计图纸之一 硕士毕业后,这位优秀的学生随即收到了哈佛大学的邀请,成为建筑系的一名助教。教了两年书,生性活跃的贝聿铭愈发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过的生活。 藏着一身才学的他想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想接触更多精彩的文化,想有一片施展抱负的天地。1948年,31岁的贝聿铭离开了安静的校园,来到车水马龙的大城市纽约。他的建筑师生涯,就此拉开序幕。 刚"出道"的贝聿铭 刚到纽约的他,就受到了慧眼识珠的房地产大亨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的盛情邀请。与大多数看不起房地产商的设计师不一样的是,贝聿铭与齐肯多夫接触后同意加入了他的公司,并担任建筑部总监。 自幼漂泊,见多了各色各样人的贝聿铭不会随大众轻易否定某一类人。东方人的这种谦逊及对所有人的尊重最终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与齐肯多夫成为了十分要好的合作伙伴。 贝聿铭与齐肯多夫 在长达7年的互利共赢合作后,贝聿铭才选择成立自己的工作室——I.M.Pei & Associates联合事务所。睿智的他意识到一直设计公寓或者私人豪宅尽管收益颇丰,却难以体现自己的学识及产生影响。 贝聿铭开始将目光转向各种公共建筑的招标。此时,在与齐肯多夫合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上流社会关系,还有他自身极强的交际和亲和力,成为了他事业成功的极大推手。 贝聿铭出席波士顿市议会听证会 1961年,贝聿铭拿下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项目是他建筑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之前,贝律铭事务所所有已完工的项目都是都市中的高楼大厦。而这个项目,是在市郊海拔1829m高的科罗拉多山脉上兴建科研中心。 面对另外5位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在知名建筑师都以"超预算"为日常的时候,他抓住了这个国家项目资金不足的特点,最终以精准控制预算的能力还有讨喜的人格特质在匿名投票中胜出。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周边环境 而面对甲方罗伯茨教授的各种要求:"由一处到另一处要有5种不同的选择,没有指引的话,人们分辨不出何者是最佳途径。" ——以激励无目的性的交往互动。 还有"请让建筑不要显眼"、"请保存基地的所有野花"、建筑要有前瞻性以彰显大气科学的地位等等要求,贝聿铭也竭尽自己所能一一满足。 贝聿铭与夫人在工地检视研究中心的混凝土样版 1967年5月10日,建筑落成。从各界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贝聿铭的大获成功:本来美国法令规定按这么高的海拔是不给供水的,但出于奖励建筑对环境的保护及精简的预算,政府不仅为研究中心提供了供水,后来还出资买下旁边的另一块地供其扩建。 而在研究中心人气太满以至于空间不够用时,没有一个人愿意搬离到山下交通更便利的另一处研究场所。因为建筑的造型非凡独特,后来伍迪·艾伦在影片《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中,还把这里取景为21世纪地球政府的总部。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经此一役,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算是真正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震惊全美。随后其妻子杰奎琳牵头,拟建一座纪念肯尼迪总统的建筑。众多名家讨论后提供给了她三个备选的建筑师:密斯、路易斯·康以及贝聿铭。 贝聿铭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模型 最终,贝聿铭脱颖而出拿下设计权的故事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他事先暗中了解了肯尼迪夫人的兴趣与爱好,在她来之前重新布置了整个事务所。 最终,精心准备的建筑界新秀贝聿铭以优雅的绅士范及展现出的充分尊重,当然还有自己超前的设计理念打动了杰奎琳,打败了高傲的密斯和邋遢的路易斯·康这两位大师级建筑师,拿下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的设计权。 贝聿铭与肯尼迪遗孀杰奎琳 总是满面春风,又优雅谦逊的贝聿铭在美国上流社会如鱼得水。 1974年到1978年四年间,他又设计建设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这又是他设计建筑能力的一次突破体现:为了适应变化的各种展品,他设计的展览室竟可以随意调整形状、尺寸以及天花板,空间使用极其灵活。 这次,他在建筑界的名声传出了美国。法国总统密特朗"盯上"了他。 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81年,法国新上任的总统面对萎靡不振的局势,提出新一轮的文艺复兴——"文化兴邦"政策。其中最大的工程之一就是卢浮宫的改造工程。 彼时的卢浮宫,因为不能适应大流量的游客参观以及藏品堆积等等问题,已经被评为法国最不值得去的景点之一,亟待改造。但由谁来接手这个棘手的设计,是一个大问题。 1953年的卢浮宫 自诩艺术修养过人的密特朗不放心负责的部门。决心插手卢浮宫的改造设计人选。他邀请了全球知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一起商讨,结果有13位推荐了贝聿铭。 然而当他找到贝聿铭想请他参与投标时,已经62岁的老贝略一思索,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复:"我已经老了,没有精力参与竞争。你要不就直接给我,投标就算了。" 贝聿铭的要求没有为难住密特朗多久,他深知这个人就是改造卢浮宫的最佳人选,当即敲板"钦定"贝聿铭事务所负责卢浮宫的改造工程。 贝聿铭(右二)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卢浮宫施工现场 然后,法国民众就炸开了锅。"我们不要一个华人美国建筑师来设计我们法国的卢浮宫"之类的呼声此起彼伏。 贝聿铭赶紧掏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一个玻璃金字塔入口及解决文物储藏问题的巨大地下空间展区设计。这回,高傲的法国民众简直想暗杀这个企图"破坏"他们历史建筑的外国人了。 贝聿铭与卢浮宫设计模型 贝老与不被理解的卢浮宫模型的一张合影,可能是他罕见的没有露出经典"贝式微笑"的照片。因为当时,他跟全体法国人争吵、游说、解释了整整两年。这点上,他倒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我老了"的感觉。 民众不服,他上电视做了一场深情的演说:"我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切设计都会尊重法国的历史。"阐述自己的种种设计经验和理念。高傲的法国上流社会讥讽他,他就去探访并说服了声望极大的前总统夫人蓬皮杜。 法国前总统夫人克洛德·蓬皮杜 而总统的对头政党借此攻击他,他竟拜会了当时的巴黎市场,也是密特朗最大的政敌希拉克。他侃侃而谈"作为一个文明国度应有的开放心态"、"开放卢浮宫,就意味着开放巴黎",希拉克最终公开声明支持贝聿铭的卢浮宫改造计划。 两年后,卢浮宫改造工程的全民公决通过。贝聿铭才终于舒了一口气。然后,他做了一件更"过分"的事情。 卢浮宫改造工程开启 老贝又得意地笑了 当时法国政府的财政部办公地点就在卢浮宫里面,而他们坚持不肯搬出这个豪华的办公地点。而卢浮宫的改造工程又得问他们批资金,没有人敢得罪财政部强制要求妨碍了施工的他们搬出去。 而"狡黠"的贝聿铭请来了法国媒体,报道财政部占用国家历史古迹作为办公室,影响了全民公决通过的卢浮宫改造工程的进行。"借刀杀人"地通过舆论的压力把财政部请出了卢浮宫。 1989年,卢浮宫改造工程完成。玻璃金字塔,宽敞的地下展览区,合理的观众游览通道走廊全面落成。在卢浮宫中,他接受了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予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贝聿铭,成了很多法国人心中的英雄。 笑容进一步"放肆"的老贝 改造完成后,大量的游客开始重新涌入卢浮宫。原来年人流量只有300万人的卢浮宫,直接加了一倍变成年人流量600万人次的世界顶级博物馆。 而很多观众不愿从原来的门进入卢浮宫,排长队也要从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进入里面。其中肯定不乏之前高举反对旗帜的法国人,真是一次历史上现实版的"真香警告"。 如今的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卢浮宫的形象代表 在卢浮宫的改造工程上,贝聿铭这位华人建筑师展现出来的坚韧毅力、过人的策略及外交手段无不令人叫绝。 对于法国卢浮宫的改造项目,他直言"大部分人喜欢老的方法而很难接受改进或者改造,但在现代做建筑就应该现代主义。"而对于国内的现代建筑,他委婉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建高楼后加个中国式屋顶,那是生硬的中国现代建筑。 贝聿铭先生在北京接受采访 很多人在介绍贝聿铭先生时会太过侧重他过人的外交能力和人格魅力,而忽略了他扎实的建筑设计功底及文化认知、学习能力。 他能做到不管在何地、为什么人做设计,都赢得满堂喝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充分的准备,对别人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贝聿铭先生在施工现场 毕竟,贝聿铭先生不仅是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的贵族艺术家,更是90岁还戴着头盔在施工现场谈笑风生的老派硬核建筑师啊。 资料来源: 筑梦天下:华裔建筑师第一人贝聿铭 人物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Paul Goldberger on I.M. Pei at 100 口述中国:建筑师贝聿铭 四合院是中国的代表建筑 贝聿铭在博物馆设计中对"光"的探究:从黑暗的混凝土空间到明亮的玻璃金字塔 他是建筑家里最会玩交际的大师——贝聿铭 高源美境,场所精神: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聚焦:百岁贝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