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这样划分的,南极、北极、第三极和其他地方。提起青藏高原,你想到的是什么?是皑皑雪山,是高耸入云,是冰天雪地,还是生命禁区? 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汹涌的海域,海水载着海兽出没于波峰浪谷之间。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14公里的小行星撞在了地球上,将厚达百公里的岩层板块给撞裂了,印度洋板块被激活,撞向了欧亚大陆板块,青藏海域为之愈合。惊天的撞击浪遏群山,在西藏高原,惊起6条宏伟的山脉,分别是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这些褶皱是中国防御西部和西南部的重要屏障,中原帝国只需要集中精力应付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袭,不至于四面受敌。青藏高原以及新疆荒漠隔绝了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化向内陆的大规模侵扰,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断与独特性。 从青藏高原之巅俯瞰,古今丝绸之路从亚洲由东迤西伸向欧洲。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都洛阳,西汉起自古都长安,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青藏高原东面的太平洋是世界新兴市场国家最密集因而市场潜力最大的区域,青藏高原南面的印度洋是世界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工业资源最丰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西藏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000~7000米,使中国尽占两洋地利。 青藏铁路修建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面积占我国的25%,人口数量却不足1%,但对中国的地缘安全非常重要。解放前,要从成都去拉萨,需耗时半年以上。1953年春,西藏遇到了空前的粮食危机,几万进藏解放军面临断粮的风险。西北军区立即组织运输队,慕生忠将军带领2500人和1.7万峰骆驼,从青海格尔木出发,千辛万苦的运了200万斤粮食到西藏。这么点粮食,16个火车皮就拉完了,大概1/4列铁路货车,今天我们轻轻松松的就可以在几天内运到西藏。但当年牺牲30多人,死亡4000多峰骆驼,来回花了7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任务。 1954年,中央下令修建青藏公路,动用100多万头牦牛和10万军民,靠铁锹、钢钎等极为简陋的工具,开凿公路,共有3000多名战士和工人献出了生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中国仅用了7个月零4天时间,就打通了青海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运输线,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至于质量,说是公路,也差不多就是条农村级土路。虽然初始运输能力极弱,但比起骆驼要强的太多了,这才有能力为驻藏部队提供足够的补给。 青藏公路的运输能力,极为有限,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得九曲十八弯。1955年,慕生忠又奉命带领3名工程师,首次对修建青藏铁路可行性进行实地调研。结论是"青藏高原可以修铁路,但要解决制氧和冻土问题。"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一期和二期相隔五十年,关键就是难在高原冻土这块硬骨头上。 和俄罗斯等永冻区不一样的是,青藏高原的冻土层位于冻融临界点,时冻时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平均气温为-2 至6.9 ,线路通过多年冻土地段约550公里,活动层寒季冻住后硬似石头,暖季融化后软如稀泥。如果修建铁路,表层冻土融化后路基不均匀沉降,铁轨呈波浪状,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很多外国专家认为,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高校教材关于冻土的资料只有两页纸。藏民在冻土上盖的房子没有坍塌,屋里烧牛粪取暖,表层冻土也未融化,科研工作者向当地人取经,原来房子底下铺了层石头——在这基础上,科研工作者多年综合分析,发现了片石理论,终于攻破了冻土修建铁路的难关。2006年7月1日,翘首以待半个世纪的青藏铁路,终于全线建成通车,冻土区时速达100公里,刷新了高原铁路运行的世界纪录。青藏铁路可以使中国每年向西藏运送500万吨物资,也可以在一个月内运送多达12个陆军步兵师。 青藏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具有从东南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的地理地带性规律,可以划分为10个自然地带和若干自然区。新中国成立伊始,青藏高原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外国探险家和传教士收集过一些零星资料。 1973年,中国第一次青藏科考大幕拉开,由著名地理学家、土地资源学家孙鸿烈主持。基础条件差、物资匮乏的岁月,400多人毅然投身科考事业,啃压缩饼干,喝水壶里已经凉掉的水,就是一顿午饭;最好的投宿地是部队的兵站或地方的运输站,住双层大通铺;无数次前方无路,无数次下河推车……4年时间,从喜马拉雅山脉到藏北无人区,从横断山脉到阿里高原,科考队员历经艰苦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几乎用脚步丈量了青藏高原全境。 时隔近50年后,2017年8月19日,我国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10大任务,260多家单位,7000多名科研人员,1500多个日日夜夜……科考队员们在高山上爬冰卧雪,在河谷中徒步前行,在湖泊中乘风破浪,以揭示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这一地区地球系统行为的不确定性,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等。 研究人员发现青藏高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候越来越好,湖泊越来越大,大地变绿,牧草丰茂,连戈壁滩都长出了绿植。公路旁边、湖泊周围随处可见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 全球气候变暖,中国似乎可以独享"变暖红利",但恐怕我们,整个亚洲,乃至整个地球都负担不起这些。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北纬30度附近,除中国中西部和美国东部地区外,到处都是沙漠戈壁、荒漠旱地,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荒漠地带,伊朗、伊拉克、埃及、撒哈拉大沙漠、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及德克萨斯等,都是绿色极少,黄沙遍地的地方。由于地势高,青藏高原是世界同纬度地带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区,好似"嵌入"地球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热源,依托强大的热力和地形动力作用,对东西南北周围所有地区的气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短期来看,是冰雪融化,冰川加速退缩。过去50年青藏高原冰川储量已减少15%,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减为4.5万平方公里。到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流径流的补给达到最大值后将逐渐减少;长远看,面临的是水资源短缺。冰川融水一旦告急,下游干旱区绿洲难以为继,气候、环境、植被、资源、人的生产生活统统会因缺水再度陷入困境。 亚洲10条最大河流,包括恒河、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等,其源头都在青藏高原,其融水滋养着16.5亿人口,一旦冰川消失,亚洲水塔失灵不再供水,依托河流创建的人类文明,该何去何从、安放我们的家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