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明清古建筑,除了故宫以外还有就是恭王府也是值得大家去看一番,恭王府位于现在的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门牌号为甲14号。是北京城现存最大的一座王府。 恭王府原为"和府",府中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楼阁俊秀,被誉为"城中第一佳山水", 更因其"逾制"建造而闻名。 非常值得观赏。有谁可知解放后,这座鼎鼎有名的王府几乎变成一个大杂院。 恭王府昔日之殇 为了保住恭王府这座建筑界明珠的园林不在世人的眼中消失,先后三任总理以及无数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历时二十多年才让恭王府里的居民搬迁,恭王府的腾退保护工作才得以完成。 1949年,建国后,梁启超的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提出了一个"梁陈方案",旨在保护北京现存古建筑,大意是在北京西边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老城区得以保留。 这与现在提出的首都去中心化方案的思路十分吻合。 但是在当时,建国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际环境也十分严峻,工作十分繁杂。有很多的事项都急待处理,而这个"梁陈方案"所耗费的财力和人力也是十分巨大。所以就被暂时搁置了。 当时梁思成听到这个结果后,痛心疾首地几次向上反映无果,他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五十年后,时间会证明你是错的,而我是对的。" 建国后,随着国家各部委的建立健全,机构越来越多,一时间没有那么多现成的办公地点,所以北京过去的名人府邸、王府也就成了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办公地点,甚至成了公家单位的宿舍。 当办公机构进驻后,一是当时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并没有及时提高;二是自身需要,所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对原来的古建筑进行了随意的更改,拆除了他们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花哨建构,比如回廊、萧墙等极具代表古建风格的辅助性建筑。 代之以临时搭建民居,私拉电线、拉晾衣绳,毫无顾忌地在几百年历史的墙上钻孔镶钉。更有甚者,还拆了原建筑,建食堂,建厂房。造成了对古建筑无可挽回的破坏。 当时有媒体报道,很多的王府或名人宅邸变成了普通的大杂院,很多值得保护的历史遗迹都遭到不可逆的破坏。这其中也包括了著名的恭王府。这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 这时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提出一个观点——恭王府的花园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原型。 学者郭沫若抓住时机向周总理建议把恭王府建立一个"曹雪芹故居"保护起来。周总理回答说:"不管恭王府是不是大观园的原型都需要保护起来" 。 1962年,周总理还有谷牧副总理、郭沫若等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到恭王府视察,调查研究发现,昔日的一座园林珍品沦为了学校的教室、工厂、食堂、甚至成为宿舍,被私拉乱建,任意拆除改建,把花园里的人工湖都给填埋了。 风貌几乎被破坏殆尽,周总理十分痛心,他说:"恭王府要保护起来,将来有条件还要对公众开放"。 当对恭王府提出保护意见尚未落实的时候,特殊时期就开始了,乱局之下,所以整整十年也没有一个有效的保护措施。但这件事一直放在了周总理的心里,甚至成为了临终时嘱托谷牧副总理一定要完成的三件事之一。 艰难的恭王府恢复 谷牧副总理当时向周总理一定保证完成任务,随着国家的拨乱反正,很多工作走上了正轨,对北京旧城区、古建筑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解决恭王府腾退问题的时机也成熟了。 1980年初,在谷牧副总理牵头和组织之下,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两部委联合起草《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关于恭王府腾退、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当时谷牧副总理很有信心要在三二年之内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让驻、住恭王府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全部腾退,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工作过程会如此艰难,整个腾退过程却变成了二十五年,过程令人嗟叹。 时间跨度为什么会这么长,因为这个工作的难点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是缺钱,所有从这里搬出去的单位要重新找地盖办公楼需要钱,组建文物修复队工作,需要经费,各种材料置办,也需要钱,当时谷牧副总理还多次请主管财政的姚依林副总理协调资金方面的问题。 从谷牧副总理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恭王府的腾退搬迁问题开始,直到腾退工作的最终解决,除去物价上涨因素,仅增拨专款金额一项就不少于6个亿。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个数字绝对不是无足轻重。 第二是缺地,因为北京当时用地紧张,当时很多单位离开了恭王府,连地方都没有,北京市政府为此四处找地,表示再有困难也决不拖恭王府腾退工作的后腿。 1984年10月,是北京市冷风机厂约定腾出的最后日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同志下令,该厂设备全部从恭王府搬出来!但新厂还没有建好,有很多机器就堆在马路上,也决不再拖延! 2005年1月北京市把一块价值一个亿的商业土地改造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还投资两千多万元进行改造。按期让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搬出恭王府王园。北京市还在朝阳区劲松给公安部拨了一块地,用来盖宿舍楼。有些老干部不想住统一建设的宿舍楼,还给专门安排到其它四合院里。 第三住户不想搬,当时驻进恭王府的单位多,据统计先后有8家单位进入,协调工作难做,往往是做通了这一家的工作,另一家不同意了,好容易做通后一家的思想工作,前一家又想不通了。还有一户老干部,为了请他搬家,用了6套房子。 腾退工作难在帮人的工作 尽管谷牧副总理多次下命令,但工作依旧难做。还有的单位求情都求到了邓小平同志那里。甚至还有反复,当时的红学研究所因为没有办公地点,从花园搬出去之后,竟然转了一圈又搬进了恭王府的住宅里。 还有文化部自己的职工,因为住房紧张,好容易别的单位搬走了,他们自己人都搬了进来,对此谷牧副总理很罕见地发火说:"别人已经搬出去了,文化部再搬进来,这毫无道理,再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反复。" 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宋木文向谷牧副总理"请罪":"如果文化部再有人搬进去,请谷牧副总理拿我是问 "! 建国后第一批住进恭王府的是公安部,因为当时敌特活动猖獗,公安部请来苏联专家协助办案工作,因为苏联专家没有住的地方,所以北京市政府把恭王府花园的一处房子划给了公安部,供苏联专家居住,苏联专家撤走以后,公安部也并没有把房子再上交,而是顺便把部里的一些老部长,局长都安排住在这里。 恭王府花园中部的位置曾经住过一位公安部的老同志,是原红四方面军的一位老红军,为革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因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不舍得搬走,因为他脾气暴躁,工作人员也不敢开口让他搬迁。 为此公安部的领导还专门找到负责腾退工作的领导说情,花园这一块的地方就别动了!这件事就一直这么拖着。 直到有一次,谷牧副总理再次到恭王府视察,走到后花园时,发现还有人居住的痕迹,过问此事,工作人员才向他说明了情况。谷牧副总理亲自找到这位老红军,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恭王府的腾退工作可是周总理一直挂在心上的大事。直到临终前还念念不记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办好 "。 那位老红军一听是周总理生前的愿望,十分懊悔,一句话也没说,二天之后悄悄地搬了出去。 谷牧副总理直到退休后,恭王府的腾退工作还没有彻底完成,2000年,年届90岁的他到恭王府察看,不无遗憾地说:"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恭王府完全开放的那一天了,这件事没有办完,实在没法向周总理交代啊!" 2005年时,随着中国音乐学院最后一家搬离,恭王府腾退工作才算彻底完成,景区才实现了完全对公众开放。距周总理逝世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