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又名新丰洞,位于江西宜春市宜丰县同安乡西南约6公里的群山之中。据悉:洞山的得名来自当地的方言,在江西,大凡群山环抱的山窝,人们都称之为"洞(峒)"。洞山方圆5公里,有九座山岭蜿蜒聚向中间的盆地。当地人说洞山的山势,似九牛奔槽的风水宝地。洞山普利寺就坐落在这盆地的北端,背靠九座山岭中最高的一座山头,海拔306米。 2021年4月29日,我们几位南昌的朋友,驱车从南昌出发,经大广高速公路宜丰出口下,然后右行2公里至新昌镇(原敖桥乡)省道,再沿县道行驶12公里即到了洞山的山前。 将车停好后,我们顺着石板铺就的古道,拾级而上。沿途,一边是青山葱郁,参天的古木浓荫如盖;一边是洞水的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置身于这幽静和远离尘嚣的佛教圣地,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山中第一休息地的洞云亭,亭额上书"古洞云深"四字,为明末本县举人戴国士所题。 过洞云亭约百米,有一座单拱石桥横跨洞水之上,桥拱顶端上书"逢渠桥"三个遒劲大字。相传当年良价禅师从吉安回宜丰,在这里涉水渡过山溪时,忽然看见水中倒映着自己的影子,顿悟到"当不是渠,渠不是汝"的真正含义,于是,写下一首《逢渠偈》,而得名。此桥长15米,桥面宽4.7米 ,桥拱净跨4.2米,全部用花岗岩石料砌成。拱肩两侧各立一尊石雕武士,为护桥神,顶盔穿甲,手持开山斧、劈山剑。桥底拱石上有如下记载:"绍圣戊寅岁(1098年),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出资兴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张仲舒20世孙十数人重修。这座古桥距今已有923年,是江西省境内发现的省级保护文物三座宋代古桥之一。 过逢渠桥左行,踏田间小道约80米,稻田边有一高2. 63米、宽3.3米的巨石,一端高隆,一端低凹,形似佛门法器"木鱼",上面镌刻着"木鱼石"和"响石"等字。登上石顶,用石块叩其凸处,能听到敲击木鱼所发出的"剥、剥、 剥"响声。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干扰良价禅师说法,并要与之斗法。话不投机,于是就抛起铁拐,化作一座山丘向良价头上压来。良价见状,随手将面前的木鱼抛去,击落了铁拐,打败了铁拐李,木鱼也落地化成了"木鱼石"。 逢渠桥上游不远处,一瀑布飞流直下,如白练凌空,故曰"飞练"。据说:每当晴天中午,阳光穿过树林的空隙投入瀑面,就会惊现一条七色彩虹,称之为"洞山佛光"。 瀑布源头之上,有一泉池,旁边的石崖上刻有"考功泉"三字。相传古代当官的人,站在池侧照影,如水中的身影清晰,就是有功于民的清官;如影子浑浊,则为害民的贪官。因它能考察出官员的功过,故名考功泉。 过了考功泉,有大小两块巨石突兀耸立,当道夹峙,中间仅容一人通过,俨如关隘之门。这就是古"新昌八景"之一"夜合灵迹"的"夜合石"。在大石之上,刻有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辙题写的《游洞山》诗。传说此石原来可以昼开夜合,石下有圆形洼坑"盐井",洞山禅寺无论多少僧侣,吃盐不用买,每天早上从这里取回盐,刚好为一天所用。后来,寺里一个奸猾的僧徒,为贪财谋利,在天亮前赶到夜合石下假装鸡叫,骗开石门,偷盐外卖。从此,石门失灵了,盐井就此不再出盐。在夜合石附近,还有一试剑石,石正中裂开,似刀剑所劈,传为神仙试剑所致。 夜合石左边的夜合山上,有一片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墓塔林,有大小石塔十座,均建于明末清初。除此之外,在洞山周围,还有牛形山、红米窝、经坑、上蓝庵口塔林,里面有从唐代至清代的第二代住持道全禅师、中兴第一祖名僧孤崖净聪等五十多座墓塔。开山始祖良价禅师的墓塔位于普利寺后面的山上,人们称之为"价祖塔",又称"价师塔"、"慧觉宝塔"。该塔高3.2米,亭阁式、平面六方形,分底座、塔身、宝盖、顶刹四部分。 下夜合山,走过 "七仙桥",绕过一个小山包,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座红墙碧瓦的寺院掩映于高山绿树之中,这就是我国佛教禅宗"一花开五叶"之一的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寺。 普利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宗之一的曹洞宗创始地。唐大中十三年(859年),高僧良价云游到洞山,在涉葛溪时,睹影悟道,于是就在洞山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寺,初名广福寺。雷衡旋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良价在广福寺弘扬佛法,创新教义,开堂宣讲他的的禅学思想,由此创建南宗禅五宗之一的曹洞宗。 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 998 —1003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天禧三年(1019年),宋真宗赵恒在京城汴梁召开道、释万人大会,赐天下大寺以寺名匾额。洞山寺由他手书"功德禅寺"四字为额。宋仁宗亲书"崇先隆报禅寺"额。元初,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洞山寺宇,并铸大报钟一只。可惜元末洞山寺毁于兵火,仅保留有后法堂(藏经阁)及僧房丈室两幢。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宜丰太平乡池溪人汪喧82岁回到洞山,倾其积蓄,捐资修复洞山寺院,先后建梵王殿、地藏殿、禅堂、清风亭、钟鼓楼各一所。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初,池源汪氏后裔又应洞山僧之募化,捐资修建了洞山观音堂,并塑观音玉像于其中。明崇祯年间( 1628—1644年),宜丰举人戴国士再倡修复,特延请庐山高僧净聪到洞山作功德禅寺住持。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弘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众多,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 1672年),洞山功德禅寺更名为普利寺,四方信众捐资重建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到了近代,出于战乱,加上"文革"时期"破四旧",寺院堂宇倾塌殆尽。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文化局、省宗教事务部门先后拨出专款,维修了洞山逢渠桥和普利寺后法堂。1984年,洞山被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7月,宜丰县政府再次筹集资金15万元,在洞山普利寺原址重建起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各1栋,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并在寺内塑置四大天王、八大金刚、释迦牟尼金身像和良价禅师坐像。2010年1月12日,县政府聘请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古道法师为洞山普利禅寺住持,由古道主持重修、复建洞山寺宇。经过4年多时间,于 2014年8月复建竣工。 复建后的普利禅寺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面积规模均比原先扩大数倍。仅殿前广场即达 1000余平方米,全用条形花岗石铺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在整体建筑的中轴线上。 在洞山普利寺中,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幢后法堂,为木质三层高阁,此楼始建于清康熙壬子(1672年)。大门上高悬一额,上书"佛在性中",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洞山38代住持海寿所题。在大雄宝殿与后法堂之间,有一石砌泉池,人称"聪明泉"。传说饮了此水,可增慧悟道。 在寺院的山门前,据说原来还有一株罗汉松,高1 0米,树冠直径1 3米,树干疤瘤节结。相传该树为唐代建寺院时良价所植,故名"千年罗汉松"。可惜这株千年古树,在2005年的一场龙卷风中,被连根拔起而毁灭。几经抢救未果,该树目前仍藏于寺内。 如今,普利禅寺复建后的总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其规模、形式、用工、投资金额均超过普利寺历次复建。 2014年9月6日,洞山普利禅寺举行了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 洞山,自然风光奇丽,佛教禅林胜迹和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宋苏辙、黄庭坚等来此游历时留下的诗篇,令人称道。曹洞宗风,千百年来不仅在中国传承不断,而且早在晚唐时期就传往朝鲜、韩国,南宋时又传至日本。洞山普利寺,这座曹洞宗的祖庭,已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