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统岩,位于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的高山上。山路盘曲而上,有一块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平坝,平坝上曾有巨石一块,人称旗杆石。 世传,唐征吐蕃,一支军队屯兵于此。军队长官为都统,也有认为是都督。故而此地便被称为都统岩,或都督岩。 唐时,崇州之域为蜀州之境。而蜀州又属大唐边关重镇,西防吐蕃,南防南诏,内防民变,曾先后置定边军与镇静军。所以崇州境域常有重兵驻守。 吐蕃与羌人若要入侵成都平原,必要经文井江镇的崇岭高山,其中文井江河谷是重要通道。 都统岩位处大坪村山上,岩旁有路通往藏羌。驻军于此,守可控扼文井江通道,进可直往藏羌之域。 据说,都统屯兵于此。由于山高岩险,所以不为外人所知。也由于山顶平坝较为宽阔,故而也常练兵于此。平坝上有巨石一块,都统将之建为旗杆石。一旗招摇,千军雷动。将军威武,挥斥方遒。 这里是否驻过军,今日我们已无从知晓。然而千百年来,此处因名都统岩,所以成为驻军的象征。据说,清时,巨石尚存。 清同治年间,怀远秀才张刘文,因投笔从戎,建功陕甘与云贵,成为一代儒将。其回乡期间,畅游文井江。英武之气,也随山风张扬。他游至都统岩时,不仅为传说感动,也为那气雄势壮的巨石所感动,于是穿越时空,情寄山河。仰望苍天,望风而吟: 何人戏马此登台?虎踞龙蟠势壮哉! 一代金戈销劫火,三更鼓角走风雷。 草莱日月烟重洗 ,烽燧乾坤阵又开。 环带大江城太华,分明天授济时才。 诗中,前四句是对历史的回望,后四句是对现实的期待。张刘文所处的时代,是大清国内忧无边外患无穷的年代,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英法联军侵入京城,捻军横行东西、回军恣意西北。烽烟四起,哀鸿遍野。这就是诗中所言"草莱日月烟重洗,烽燧乾坤阵又开"的实情与惨状。张刘文作为文士,回望历史,觉得"一代金戈"可以"销劫火",得力于"虎踞龙蟠势壮哉"的都统们,于是期待,天授英才,止暴制乱,平息烽烟,还百姓一个安宁,还城市依旧繁华。 张刘文此诗,不过是借景说事,借事抒怀。景者,都统岩之小景;事者,天下之大事;怀者,自己之壮怀。其对天授英才的期待,实际是对自己人生的期许。所以,他最终从一个书生,成为一名儒将,"三更鼓角走风雷",功成云贵、绩留陕甘。 今日的都统岩,早已消失了昔日的险峻。平坝犹在,巨石早无。公路盘曲而上,可直达坝顶。一路望去,虽可见蔚然而深秀之景,却难见边关要塞之影。然而,风嘶马鸣的传说,却让这里成了文化名村,也成了旅游胜地。冉駹古道,成都小丹巴的说法,风行一时。万千游客,也因此纷至沓来。 春天,漫山遍野的牛尾笋,会引得人头攒动。噼噼叭叭的剥笋声,会激发出人们无边的遐想。其起锅后的嫩笋清香与《醉翁亭记》里的"山肴野蔌 "相比,会少一分势利,多一分天然。 夏天,平旦宽敞的都统岩,又是露营避暑的好去处。帐篷一拉,斜阳山外;篝火一点,烧烤长摆;锅庄一跳,山风徐来。即使热情似火,也是暑气不再。若把山歌轻唱,啤酒连开,试问:还有哪一种闷热不能排解? 如果想徒步,深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耀眼疏朗的彩林,遮掩着星星点点的庭院,极像千古出一的大家,纵泼浓彩于这沟谷山间。一路走去,所见皆是传世绝笔的山水。 如果想远眺,则是极目"蜀"天舒。即使雾起朦胧,元通场也恍如海市蜃楼,而文井江则如上天的路,撩人心魄,惹人疑惑。天朗气清时,则是锦江春色来天地,一江春水向东流,云烟袅袅,芳草凝绿。 都统岩,即使都统不再,但都统岩的龙门阵,也还值得继续摆。若得淡茶一杯,更会亮眼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