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帕米尔高原自驾游(三)。 今天这篇游记要说的,是314国道边上的重要景点,也是帕米尔高原上最著名的一片水。 这里的人把它称为"圣湖",湖边的雪山千年未曾消融过。 【故事要从我第二次去喀什说起】 那年8月,我再一次来到这座西部边陲小城,在喀什噶尔老城的咖啡馆里遇到了一个日本女生,黑黑瘦瘦的,信奉佛教。看了她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日本女孩儿都白净,但礼数十分周全。 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因为她常年游走于欧亚及北非的各个"圣地",晒的。 我们两个人用不那么柔软的英语磕磕绊绊地聊了一路,她说,她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 KaLaKuLi。 这件事提醒了我:原来帕米尔高原上著名的"葱岭圣湖"卡拉库里(又称喀拉库勒湖),压根也不是什么"小众旅行地",而是一处粉丝众多、"世界级"的瑶境圣域。 只是碍于路远,很多人不方便到此一游。 女孩还说,当年高僧玄奘一路向西历尽磨难拜佛求经的故事,至今仍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而当她第一次在书籍中认识"卡拉库里"这个名字,就下定决心,今生一定要来看一看。 于是一拍即合。一起结伴拼车、共同前往卡拉库里湖。 【接上一期游记】 路过白沙湖之后,地势格外险峻起来。我们的越野车在山谷的夹缝中小心前行,两侧是泥石流多发地段。 雪山扒着崖尖露出头,像是要扑面倾泻下来,遮天蔽日,有压顶之感。 车行40分钟后,乌秃的山崖被我们甩在身后,一座弧形金字塔状(又有点像个大馒头一样)的雪山赫然出现在眼前。 追着这慕士塔格峰继续前行,两侧终于有了人烟和民居。路边戴着红袖章的护边小队似乎是驻扎在山下的军人,他们并非典型的新疆面孔,而是来自于内地的年轻娃娃们。 海拔7546米的这座西昆仑山脉第三高峰仿佛触手可及,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追随,都始终如隔云端,不可靠近。 车载导航提醒我们:喀拉库勒湖,就要到了。 【葱岭圣湖】 这一年,卡拉库里湖还没有被开发,湖边尚分布有毡房点点,青草葱翠,那时它还保持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样子: "澄清皎镜,莫测其深,色带青黑,味甚甘美。" 上午的天气晴好无风,卡拉库里湖面和天空一样透明洁净。慕士塔格峰的身影完整地倒入湖中,浑然玉立,壮观秀美。 那时,我还不太擅长拍摄风景。但还原这圣湖之美,压根也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摄影技术。 那时的卡拉库里湖边还搭着很多带有彩色围帐的小摊子,先开始我以为那是新疆烧烤摊儿,后来才知是卖玉石子料的商户铺位(啊吃货是真的没救了)。 那时每日都有塔吉克族(或柯尔克孜族)人牵着骆驼沿着湖岸招揽生意。他们的骆驼很乖,毛发都被精心打理过,整齐和顺。 骆驼们懂得主人"跪下"和"趴下"的施令,待游客骑上去之后再一跃而起,坐在鞍子上的人就忽悠一下子好像被甩到了空中。 那时的新疆自驾游还未成体统(其实至今也未成),湖边毡房里的游牧人刚刚尝到了点儿"靠湖吃湖"的甜头。当我举起手机给骆驼的主人拍照的时候,作为"免费模特"的他显然是不悦的,却也并没有做出任何强制阻止的举动。 可惜当我第二年再次自驾帕米尔高原的时候,一条人工砌造的水泥栈道野蛮地延入湖中,三藏法师笔下的这片"波谜罗川大龙池"的天然风光,就这样被人为破坏掉了。 从此,无论任何时候当我向人们去描述它,永远都只肯提到第一眼看到的样子。 一周之后,我们由塔县返回喀什,再一次路过卡拉库里湖。 又是没有云雾的大晴天,太阳缓缓正往西沉,午后的湖水荡漾着波纹,变成了幽深的蓝色。 很多人把它称为"变色湖",我这才算感受到了其中的深层意思。 卡拉库里湖水的颜色会随着季节、气候、早晚光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样子。早上灿烂、正午明媚、午后深沉,到了夜里,明晃晃一片洁白,映着月亮、星星和湖岸边的山峰。 【这一夜,我们宿在卡拉库里湖畔】 同一年夏末,第三次自驾帕米尔高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带好了全部随身日用品,打算在湖边露营。但到了之后发现,那些150元一晚的"毡房民宿"已经全部拆除了。 牵骆驼的男人再也没出现。看得出,克州和阿克陶地方是铁了心要打造人工景点。 只好悻悻赶路,准备前往下一个落脚点栖身。没想到在开出两三公里之后,远远地看到湖对岸的山坡下停了几辆私家车,那里不知什么时候临时搭起了几处"民宅"。 一个穿着红色马甲的游客在暮色下举着相机拍照,不远处,他的伙伴们正在从车厢里往外搬运行李,挪进白色的毡屋里。 我们急忙调转车头,赶了过去。就这样,成功宿在了卡拉库里湖畔。 后来我走遍了南北疆的大部分城市,才发现,这其实是新疆(包括青海)旅行的妙处: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牧民始终保持着居无定所的部落散居模式。随着季节的交替、风物的更迭,他们常年逐水席草而居。而毡房是他们临时的家,也是随身的"行李"。 在西北自驾的那些日子里,有时天黑了也没找到地方住,我们就去敲那些毡房的门,借宿。我们掏出几十元现金,牧民们便会盛情款待,甚至会让出他们的帐篷,一家人挤到隔壁的房间里去睡。 这也是我深爱西北的原因:这里的人,简单、干净、善良、淳朴。 我们住的那间房子的房门正对着卡拉库里湖,"傍晚"8点钟,夕阳还未落山,路上来往的车辆逐渐稀少,整座山谷一下子深沉下来,静得似乎就只剩我们几个人。 这是难得而难忘的一晚。 半夜出去上厕所,一推开门,伸手不见五指。你们见过那样的黑夜吗?周围没有一丝光的黑夜,黑得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瞎了。努力瞪着大眼,却也只能用手和脚去感知四下的事物。 也永远都忘不了那天夜里11点半的星星。 它们密密麻麻挂满整个夜空,却又一颗一颗清晰可数,好像伸手捅一下,就会噼里啪啦掉下来。 我们常年生活在有霓虹和路灯的城市里,好像已经很久都不知道黑夜是什么了。 我也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被称为"圣湖"。 这里是人世间最干净的地方。 卡拉库里湖周围没有河流的牵扯,它遗世独立。它宁愿藏身雪山之下的"地下通道"默默地兀自向南,也始终不肯与这俗世"同流合污"; 它不接受俗人的沾染:即便酷热的夏季,湖水也是冰冷刺骨。它绝不给任何一个哪怕能够承受"冬泳"温度的人留有丝毫得以亲近的余地…… 站在这片见不到一丝污染、没有任何光线打扰的黑夜里,感受到的是圣洁的力量。而那天空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这无尘之地上的颗颗宝石。 后来我在海拔5500米的纳木错岸边、拉萨城郊的山上、独山子的草原上都看到过星空,它们各有各的美。但我也再也没有见过卡拉库里湖畔这样的夜空。 后来我又有几次自驾帕米尔高原,但刻在记忆里最深的,始终是第一印象。 如今回头再看,这世间所有的美景,无论留下多么赏心悦目的影像,都不如亲眼一见、亲身体验——记在脑子里,是最稳妥安全的储存方法。 【三座雪山峰】 喀拉库勒湖的游记到此已过大半,最后总结一下这个景区的一个重要看点:西昆仑山脉上最高的三座山峰: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 图为:公格尔峰和它旁边的公格尔九别峰 三座山峰的名字都来自草原民族语言的音译。"慕士塔格"的意思是"冰山",而"公格尔九别"的意思是"白色的帽子",以此推测,发音"公格尔"的这个突厥语词汇大概是"白色"的意思。 卡拉库里湖畔的慕士塔格峰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山之父",但其高度却只排行老三,它北面那座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是西昆仑山脉的第一高峰。 图为:慕士塔格峰 据说那琼顶之上有厚度上百米、面积十数平方公里的冰川,冰川之上气温零下四十度,终年刮着十级风;山下有个登山大本营,开车过去要二百多公里的路程。但即便专业的登山队,百年来也无一人成功从北坡登顶。 一片冰川从降雪到成川需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时间,而自有人类在东帕米尔高原聚居起,卡拉库里湖畔雪山上的冰川从未蒸融。 公格尔峰旁边那座形状像白色小帽一样的山峰被称为"小公格尔峰",也就是西昆仑山脉的第二高峰——公格尔九别峰。 【继续赶路】 我们的车沿着卡拉库里湖边数万亩的草场继续前行,无边无际的洇洇沼泽在雪山之下绵延数十公里,地势由高至低缓缓而去。 与帕米尔高原上塔什库尔干地区生活着的以农业和贸易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色勒库尔人不同的是,卡拉库里湖所在的布伦口地区生活着的柯尔克孜人,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附近的叶尼塞河流域迁居至此,繁衍十数万人。 这草和这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一个小小的攻略: 去帕米尔高原旅行最好的季节是夏天,因为这一时节的卡拉库里湖最为温柔靓丽,放牧的克州人会将帐篷临时扎建在湖边,牛羊马群星星点点,衬得整个"景区"熠熠生辉。 而到了秋季,柯尔克孜族人就搬家去了其他海拔较低的牧场,冬季的卡拉库里湖会变"秃"。 所以,每年的7-9月份是314国道的最佳自驾时间。 帕米尔高原的风景还在继续,下一篇游记要分享的是:卡拉库勒湖至塔什库尔干方向的必经之地:慕士塔格、冰川公园和卡拉苏口岸。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 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帕米尔高原的其他景点和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