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Yaampamp39an围塔漏斗世界最大唯一人居地质漏斗,神秘的不可知之地
晨光以30度角穿过雕花的木窗
打在农舍的床上
睁开经过充足睡眠的双眼
透过负氧离子丰富的空气
看得见蓝天白云
这是围塔村的一个春日早上
推开房门
蝶飞蜂舞在房屋四周黄澄澄的油菜花上
村落内
黄色的泥墙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青色的瓦顶飘起袅袅炊烟
长满青苔的石阶上农人扛着锄头走过
目光及远,四围青山为障
诵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但是,位于芦山县双石镇的围塔村
绝不仅仅是一个"四川省最美古镇古村落"
围塔云瀑 李年龙/摄
1600万年的地质运动、地球的沧海桑田历程
为位于北纬30 上的围塔村
镌刻下一个世界之最的标签
世界最大的地质漏斗
一组直观的数据
也难以形象地让人在脑海中
浮现围塔漏斗的样貌
发现
围塔漏斗的发现
是一次科学考察后的意外收获
2000年3月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专家
芦山县相关工作人员、当地老乡
到双石镇毗邻的龙门乡龙门溶洞考察探险
专家发现
龙门溶洞不是常见的碳酸盐岩类(喀斯特)洞穴
而是发育在白垩纪巨厚砾岩层中的洞穴系统
这一发现,令人惊叹
称之"这实属世界罕见"
龙门溶洞
2001年
专家在对照1 50000区域地质地形图时
意外发现龙门溶洞旁边有一块呈耳朵状的巨大凹地
经过长时间的图上分析
以及对当地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研究
断定这个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
被称为围塔村的巨大凹地
极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漏斗
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擦出了缘分的火花
后经两个多月的现场实地考察
专家断定
围塔村就是一个大漏斗
而且比此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漏洞
——四川兴文漏斗
大了近10倍
经过测量,围塔漏斗容积96亿立方米
汉源湖的容积为50亿余立方米
围塔漏斗大约能装下1.9个汉源湖的水量
星空下的围塔漏斗 何斌/摄
形成
更让人好奇的是
漏斗是怎样形成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漏斗的形成并不玄乎
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程
而是一种漫长地质作用的结果
简单地说
围塔漏斗位于
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和青藏高原隆起区边缘
导致区域地表水系非常发达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
通过地下河流带走地下砾岩层中大量的可溶物质
于是地下空洞疯狂扩张
层间崩塌频繁发生
地面因此不断下陷
从而造就了这个举世罕见的地质漏斗
至今
围塔漏斗依然在悄无声息地运动中
围塔漏斗航拍图
围塔漏斗内,1000多人繁衍生息
他们生活在"世界之最"
他们也是"世界之最"
他们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居住在地质漏斗内的人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
熟知漏斗地表的每一寸土地
对这里的"漩坑"了如指掌
知道有的"漩坑 "如同竖井,深不可测
(即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
据统计
围塔漏斗内有大小上百个规模不等的"漩坑 "
直通地下,连接着溶洞、地下暗河等
那里有一个"不可知之地"
滑动查看图片
溶洞
溶洞内外,俨然两个不同的世界
洞内黑暗、潮湿、恒温
安静得连空气都几乎静止
与围塔漏斗一山之隔的龙门溶洞
是成长于白垩纪时代的砾岩溶洞
与围塔漏斗相连
为已经初步探知、尚未彻底探明的巨大洞穴群
初步估计面积在80平方公里以上
洞穴长100公里以上
洞内主要景观有
金牛厅、步金殿、龙锁关、金沙巷等
另有洞中飞瀑、天光银柱等自然奇观
所谓天光银柱是龙门溶洞有洞与地表相通
白天,阳光从地表照入洞内
晴天是金光闪闪,阴天时犹如水银穿洞
洞内有多层洞水空间
200米以下的地方有色彩斑斓的原始砾岩河床
和长流不息的暗河
滑动查看图片
围塔漏斗的发现者之一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杨勇
为探寻地下暗河的流向规律
曾试图用橡皮艇沿着地下河漂流
但终因洞体束然挤压,洞顶贴水
只得遗憾收船
龙门溶洞中洞连洞
没有人能说清楚这里究竟有多少支洞
也没有人能说清楚这里的洞有多长
一切都只能是估计
地下水汇聚而来的下游水系
生物
在黑暗封闭的洞穴、神秘的地下世界
并非死气沉沉
很多看起来与地表生物相似
身体形态却又不尽相同的物种栖息其中
代代相传
龙门溶洞内
曾经发现一批白鱼、白虾
它们基本都是白色的,或者无色透明的
其眼睛已经退化
还曾有人在围塔漏斗发现6个脚趾的"硕鼠"
洞穴里的生命
是如何在黑暗中生存的?
生活在龙门溶洞内的生物
不少科学家将洞穴动物分为
真洞穴动物、好洞穴动物、偶穴动物三大类
龙门溶洞内发现的白鱼、白虾
属于真洞穴动物的一种
至今
对围塔漏斗地下世界的科学考察还没有起步
但白鱼、白虾的发现
能让科学家猜想一个神秘的地下生态系统
既然进到洞中
就必须适应黑暗的环境
多数动物的躯体构造和生理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生命的历史
本是一个进化的历史
然而在洞穴的无光区
生物的演化史逆向进行
它们的一些器官退化掉了:
最明显的就是眼睛的退化和体表的白化、透明化
它们都是依靠灵敏的触觉感知环境
盲虾 来源《水下中国:黑暗洞穴》
洞穴环境稳定
能保存许多古代生物
为人类留下珍贵的物种和遗传资源
科学数据显示
全世界已经确认约
7700 种洞穴生物
可以庆幸的是
影片、电视剧中描绘的洞穴怪物、史前大型动物
在洞穴中出现的概率基本为零
更高等级的大型动物
在洞穴中难以获得生存的食物
《地下怪物》海报图
离开神秘的地下世界
让我们回到阳光明媚的围塔漏斗地表
岩溶漏斗是一种自然奇观
让人们对大自然造化功力无限遐想
如今,围塔村的村民梦想着
这里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新村"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生活
并不是这个新时代的农民理想
记载于史书、刻录于石碑、流传于民间的些许辉煌
成为如今围塔村和社会共同进步的注脚
古塔
"围塔"
按照中国自古以来村落命名的习惯
它本应是一座围着高塔而建的村落
现在的围塔村,高塔的踪迹难寻
据介绍,围塔漏斗中曾经有座塔
被四周山头包围
下层为石条扣成,上层为砖
塔外有30多米长、两米多高的墙,塔高约40米
分六层,每层为正六边形
每角尖端悬挂一个铜铃
风一吹动,铜铃齐鸣,全村都能听到
据《四川通志》记载
此塔重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
"为镇风水之宝塔"
可惜此塔毁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
现在仅可看到塔基座的基本轮廓
当年见证古塔倒塌的老民兵连长介绍,土堆下还有残存的塔基
令人称奇的是
塔基正好位于"大耳朵"的中心点上
也可算是围塔的地理中心
古人当时是用什么方法
准确地计算出围塔的中心点的
这是个不解之谜
围塔村内至今尚保存有不少的古代石刻
最著名的当数狮湾组狮子山上的一对大石狮
这对大石狮就山原地雕刻
其中一只已完工,造势雄伟生动
另一只不知何故半途而废
石狮子
古城
受山体、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
围塔村的建筑群呈带状分布
空间层次结构较为清晰
形成"山-居-林-田"的格局
漫步在围塔村,放眼望去
只见屋舍星布
渐缓的山坡间
分布着山溪、梯田、茶园、林地、池渠
鸡鸣犬吠,生机勃勃
安居乐业的围塔村
围塔村也曾有过值得称道的历史
通过对《芦山县志》
与《天全县志》相关记载的分析
不少专家认为
围塔村在明朝永乐年间
作为太平县的县治而存在
管辖着东至邛崃、西经碉门
通往泸定岚安的茶与食盐的运输道路
那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
修筑茶马驿道的川藏线部分
通行期间需要绕过铜头峡、大岩峡两道天堑
在永乐年间,为歌颂盛世太平
这条通商、朝贡之路最为艰险的地段
改称"太平驿"
随着太平驿上通商贸易的日益繁荣
县治围塔村中
建立起一座为方便过往商旅休息的驿站——
太平古城
对于这座城池的记载
古书上只有零星的只言片语
但仍然可以想象到围塔村曾经的繁荣
然而,这座古城却在朝夕之间忽然消失
只留下尚未凿刻完成的石狮
与被黄土掩盖的破壁残垣
据分析,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太平古城的消失
与一场地质灾害有关
在《芦山县志》手抄本中
就有关于"喷石百里,压死居民无数"的记载
如今,遗留的大青石板路
显示出当年围塔作为茶马官道重要驿站的辉煌
滑动查看图片
新生
围塔村内,两棵需要五人合抱的麻柳树
在春日阳光下,舞动着嫩绿的枝叶
这两棵300 多年树龄的古树
依然展示着充满春天希望的生命力
这是围塔村的象征
麻柳(枫杨)树
漏斗内相对封闭的空间
形成围塔村特殊的生态环境
由于接受与一般地表完全不同的光照条件
围塔漏斗内发育着罕见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
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植被类型丰富
而山、水、洞多种景观相组合,风光更佳
茂密的森林
新时代
这座古村落也在思考着生态发展的新路径
结合实际
围塔村形成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主
旅游产业带动的多业发展格局
通过深度挖掘
围塔村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潜力
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提升村风文明
将围塔建设成一个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光休闲避暑村
神秘的围塔
等待更多人前来探索
滑动查看围塔人的生活
转自:雅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