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实存在的"骆驼祥子"》 京西模式口,西接太行山,东连北京城,是明清时期的著名古村大镇,早在公元1433年就已经有了"磨石口"(今模式口)的名称,它是京西通往塞外的必经之路,出山、进山皆从此路经过,所以 模式口也是驼铃古道上的一座驿城。 驼铃声声模式口 当我们走在模式口的大街上,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那些历史的遗迹与现实交织,告诉你它的存在、它的韵美,引起你的遐想与探索:庄重神秘的承恩寺,用500多年的沧桑静默,沉淀着嘈杂的喧嚣;田义墓——中国唯一一家宦官历史博物馆,用精美的石雕,诉说着贵与贱、荣与辱;法海寺的壁画,以高贵和细腻与敦煌壁画相媲美;古老的老宅墙,藏着故事里的故事…… 法海寺壁画 漫步在模式口大街,感受着古镇的岁时余韵,衣食住行,风土人情。 据说今日落寞的模式口,原先的繁华赛过鼓楼,临街的门楼大多数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最次也是精巧的如意门,街面上好多建筑门面气宇轩昂,气质不凡,院落宽大敞亮,甚至有的院落里还有古老的拴马桩,这样的建筑有三四十家,是当年的饭馆、客栈和接待驼队商旅的大车店。 漫步在模式口大街,祥子拉骆驼的雕塑栩栩如生,古老的条石成了座椅,配上骆驼图案的靠背,深深地吸引着游人。在模式口大街与法海寺路交叉口,"庆春斋"分外引人注目,那是老舍先生之子舒乙的题字,屋内陈列着老舍先生的作品和舒乙撰写的文章《老舍和石景山》,详尽介绍了老舍先生与京西古道的渊源, "庆春斋"外的道路,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祥子赶着骆驼,穿镇而过的地方。 一提起模式口,这里的人们都会想到老舍先生,想到骆驼祥子,他们已经像亲人一样融进这里的生活,有着真实的样貌,鲜活的形象。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记得老舍曾在《母亲》一文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老舍的根,在北京,从他的充满京味儿语言和风土人情的作品中便能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语言大师的魅力,他的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都是以北京为背景的小说。 其中《骆驼祥子》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的旧北京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大多都生活在社会低层,憨厚朴实的祥子、泼辣叛逆的虎妞、冷酷无情的刘四爷、贫穷善良的小福子,涵盖了洋车夫、老妈子、车厂老板、妓女、摆小摊的等等人物形象;围绕着祥子,描绘了驼铃古道、车厂、茶馆、大杂院、白房子等生存环境;记叙了军阀战争、工人受剥削、进步知识分子受迫害和平民百姓贫困的生活等等事件;运用了幽默风趣的京味儿语言艺术,精致传神的描摹社会各种身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给读者提供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具有浓郁故都色彩的立体风俗画卷,为认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提供了有益的、生动的资料。 这与作者对北京生活的熟悉、体验和深挚感悟有很大关系,正如老舍所言"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儿茶的吆喝声,我全熟悉"。 聊出来的祥子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作为专职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因为在此之前,老舍先生是以教师为正职,写作为兼职。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是在老舍先生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那是在1936年的一天,老舍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山东大学的一个朋友来老舍家做客,因为都是北京人,在异乡的两个人,聊着聊着自然而然就聊到了北京。 这个朋友说,他在北京时曾雇佣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这般三起三落,最终还是什么没落下,依旧贫穷。还有另外一个车夫,在城里拉脚时,被当兵的抓走了,车也被抢了,到模式口的时候,偷偷地逃了出来,还顺手牵回了三匹骆驼,后来自然是卖了骆驼,又干起了老本行…… 《骆驼祥子》手稿本 如果是普通人听听也就算了,可老舍却被这两个故事深深吸引,觉得是好素材,足可以写部小说啦。于是,老舍不断地搜集素材,构思情节,反复琢磨,回忆在京城的生活片段,地理环境,构筑人物关系,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就一些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比如,他在青岛写信给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性,向朋友打听车行的经营情况等等。于是一部以祥子为中心,以其在买车问题上的"奋斗、挣扎、幻灭"三起三落为主线,立体地展现各阶层生活风俗的小说,在青岛诞生。 在老舍笔下,祥子为了生计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冒险拉活儿,行至西直门外被大兵抓去,又随着军队辗转来到模式口,在这里偷跑出来,牵走了三匹骆驼,这件事是祥子在睡梦中说胡话说出来的,于是他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骆驼祥子"。 虽然老舍先生着墨不多,虽然是在青岛听别人讲故事创作的《骆驼祥子》,我们还是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模式口的熟悉程度。模式口一带很早就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驼铃古道是货物转运站,是古老的驿城,商贾车马云集,茶楼酒肆遍布,驼队排列迤逦。同时在军阀混战的时期,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匪出没的地方。 一条古道见今夕 在模式口曾经流传着"天黑不过镇"的说法,这让我们想起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景阳冈,也有"天黑不过岗"的表述,那是因为环境所致。《水浒传》中,人们怕的是老虎,这里人们怕的又是什么呢? 从模式口背后的山势来看,两面是高耸的峭壁,到了模式口这边道路陡然变窄,形成咽喉;而两旁植被茂密、极易藏身,经常有强盗之流借此地势兴风作浪;再加上时局动荡,清剿不利,所以行人、商贾行至此处都极为谨慎,便有了"天黑不过镇"的恐惧心里。 为了保平安,商贾、旅人、行者都选择在模式口住宿 ,这样从客观上,也直接刺激了此地的餐饮、住宿,甚至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使模式口成为驼铃古道上著名的驿城。 模式口古风遗韵 关于骆驼祥子的故事我是确信无疑的,台湾的舅舅已经90多岁了,听他讲过,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家里卖了五亩地,置办了一挂大马车,由姥爷的弟弟,赶着家里的马车从南场到京西古道模式口拉货,这是家里的一项重要营生。 那时的模式口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衢之地,从门头沟山里来的煤、张北的内蒙的皮货及物资都得打此路过,货物也是从这里集散到京城各处。二姥爷在一次去模式口拉货的时候,连人带车都没了踪影,家里人都急坏了,姥爷无数次到模式口打听下落,都没消息。 一年之后,城里有个亲戚转来一封二姥爷从山西发来的信,才知道二姥爷是被当兵的抢走了车和货物,人也被抓了壮丁。那时,我家二姥爷可没有祥子那么幸运,祥子是丢了一辆人力车,却拉回来三匹骆驼,及时止了损。可我二姥爷被直系军阀的队伍抓去当了劳工,受尽了折磨,家里那挂新马车和货物也被抢跑,心里很是憋屈,还得给他们无偿的干活,境遇可想而知。 姥爷是在第二年秋天在山西找到他的,兄弟见面抱头痛哭,二姥爷本是一米八五的壮实大汉,被折磨得皮包骨头,由于住的环境差,屁股蛋子上还长了疮,就是这样也不能随便放人,姥爷便托了人,交了钱,才把弟弟带回北京。二姥爷命是保住了,身体却垮掉了,心里一直郁闷,觉得是自己丢了全家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家产,后来没到 50 岁就去世了…… 电影《骆驼祥子》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想做一个本本分分,靠自己劳动而生存的人,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真是民不聊生啊。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听了舅舅的述说,感觉老舍先生笔下刻画的祥子和那些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真实可信,塑造的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和真实写照。看到祥子,就看到了我的祖辈,他们曾在这块土地上艰难的、真实的生存过。 现如今,模式口无论白天和黑夜,都充满平安祥和的气氛,再也没有"天黑不过镇"的担忧。承恩寺燕京八绝博物馆、模式口四合院博物馆、"庆春斋"老舍先生纪念馆、法海寺明代壁画数字博物馆都彰显着文化的魅力,记录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在这条集老字号、非遗传承、文艺演出、茶馆展示为一体的品牌商业街上,你会感受到,模式口古镇被唤醒,古老与现代相融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文丨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