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欢庆锣鼓使劲敲,敲得狮子大抖毛,敲得旱船街上漂,爷爷乐得抬花轿,姑姑扭着踩高跷,我拍巴掌奶奶笑,放声高唱丰收谣。"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 在政和,元宵佳节,县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踩街和舞龙、猜谜、游花灯、下象棋……汇聚在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昔日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铁山镇的闹元宵。当地闹元宵的队伍有数百人甚至更多。队伍一般由八个方阵组成: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负责开路的"硝铳"方阵。"硝铳"是砂铸的一种铳,呈喇叭状,最下端开有小口,下面套上一根木棒,方阵里的队员每人肩背一个小布包,里面放着小包装的火药和一段段导火线。放"硝铳"时,他们会先拿出一根导火线放入"硝铳"下端的开口处,留一点在外面,然后拿出一小包火药从"硝铳"上端的喇叭状开口处倒入,再用大小适中的小木棒伸入"硝铳"上端的开口处把火药捣实杵紧,最好拿一根香线点燃露在外面的导火索,马上将"硝铳"举过头顶,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响声响彻街道,人们就知道闹元宵的方阵来了。 第二个方阵是匾牌方阵。由两人举着写有"肃静""回避"的牌匾。 第三个方阵是由小孩们组成的牙旗方阵。牙旗由各家各户把绸缎的被面剪成三角形,三角形旗面的长直角边缝制旗套,插入旗杆,斜边缝上一排白色的小三角形,远看就像牙状,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牙旗,煞是好看。 第四个方阵是香炉方阵。由四个男人抬着一个大香炉,香炉还套在一个木制的亭子里,乡民们叫它"香亭"。这个香亭的木雕精致,不仅有彩绘,还会刻上诸如"八仙过海"的故事小雕像群。 第五个方阵是祠堂、庙宇里供奉的神明——福建招讨使张谨的偏将郭荣,神明也是放在一个雕工精致的轿子里,由两个人抬着,他们在行进的过程中会把抬神明的动作演绎得像舞蹈一样,有规定的步伐,很有观赏性。 第六个方阵是乐队方阵。一支由纯铁山村农民手拿锣、鈸、鼓、镪、镲等器具组成锣鼓队的激情表演博得满街喝彩,雄壮喧腾的节奏,响彻云霄。很难想象这气势豪放、刚劲激昂的演艺出自整天和锄头打交道的农民之手,锣鼓的威风,振奋起农民的高昂士气,敲击出农民的豪情壮志,全新展示富裕后的农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支是女子西洋乐队。这支西洋乐队分为打击乐队和铜管乐队两支队伍,军鼓、萨克斯、长号、短号、太阳号……这些在高雅音乐会上才能见到的西洋乐器,如今在铁山村这些妇女手中已运用自如。乐声时而细腻婉转,时而清新悠扬,时而慷慨激进,时而优美欢快。 第七个方阵是舞龙方阵,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龙灯的人们一般头扎毛巾,脚穿运动鞋,扎腰束腿。在舞龙灯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随着龙头的动作,舞龙的人们扭、挥、仰、俯、跑和跳,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出诸如"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等精彩动作,场面热热闹闹生气勃勃。 第八个方阵是烛桥灯方阵。烛桥灯集剪纸、贴花、裱糊、制作技艺为一体。每块杉木板约长2米,宽0.2米,板上固定精巧别致的四盏四方斗形纸灯,也有八角形或者鼓形,内燃红烛,板板相串,连接成"桥",有几百米长。它在山乡田野间行走,逶迤蜿蜒,远看像是一座灯的桥,所以称它为"烛桥灯",亦称"板凳龙"。由于联接的木插销是活动的,虽然庞大无比,操作起来十分灵便。灯上写着诸如"风调雨顺""新春大发""迎祥纳福""梅兰竹菊""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等词语。 每当闹元宵的队伍经过镇里的街道,每一家店面的店主都会出门燃放鞭炮,这时候,整个街道硝烟弥漫,鞭炮声震耳欲聋。当闹元宵的队伍经过乡村的人家门口时,家家户户都会出来接神,会提前在厅厝里燃好"香线",而后拿着鞭炮和"香线"在路边等候闹元宵的队伍到来。等到"香亭"方阵到来时,就开始燃放鞭炮,神明方阵到来时,就拿着"香线"弯腰祭拜,同时还要将自己手中的"香线"拿几根和神明前面捧香炉的那个人手中的"香线"交换一下,拿回厅厝或者厨房插上,老人们说会保平安。闹元宵的队伍踩街结束后,神明回到祠堂或者庙宇,家家户户又要挑上鸡、猪头、果品等祭品去祠堂或者庙宇祭拜供奉,祈祷全家人身体健康,财源广进,阖家幸福。 八个方阵闹元宵成了铁山村每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不仅寄托着劳动人民祈求吉祥平安、人寿年丰、驱邪灭灾的愿望,还兼备联络乡亲、和睦邻里、互访互帮、山民团结的精神。每一个来看闹元宵的人,都会感到自己是站在一个遥远时代的梦境里,被一种民间原始的力量和美感所震撼。 【来源: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