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原创稿 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从中国地理版图上看,甘肃就像一柄"玉如意"镶嵌在西北内陆。 甘肃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地形多样、资源富集,拥有敦煌莫高窟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大漠戈壁、高山平川、草原森林、黄河湿地、冰川雪山等交相辉映,还有典型的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除海洋和岛礁外具有各类地形地貌的省份,被誉为"自然奇观的博物馆"。 好风景蕴藏着好"钱"景,根据中国气象局2020年资源评估,全国10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150瓦每平米以上风能技术开发量99亿千瓦,甘肃为5.6亿千瓦,全国排名第4;全国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1287亿千瓦,甘肃为95亿千瓦,全国排名第5。 风光无限 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资源和需求一直存在逆向分布,西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自我消纳能力弱,东中部地区资源禀赋有限、用电需求和减排压力巨大,近年来甘肃在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方面探索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7年6月,随着 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祁韶直流)工程建成投运,甘肃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通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已初步形成"枢纽型、外送型、清洁型"的"大终端"坚强电网。 甘肃还积极谋划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把发展新能源作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坚持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融合发展,积极谋划推进河西走廊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依托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布局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沪3条外送通道建设。 随着全国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酒泉至湖南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和省间交流通道互济能力提升,甘肃省跨区外送电量显著增长,2021年全省外送电量517.55亿千瓦时,新能源占比达到33.72%,为甘肃省持续发展新能源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甘肃省2021年省内直购电交易规模突破60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15亿元。售电侧市场化比例达到了64.23%,发电侧市场化比例为80%,市场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低碳 新能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风光电全产业链体系、持续推进大型工业企业用能绿色化减碳化、积极推进光热发电与风光电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电化学储能示范应用、强化政策指导统筹力度,2021年以来,甘肃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重大窗口期和机遇期,把新能源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也作为调整全省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谋划布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和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309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7.08%;实现风光电发电量446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2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2%。 目前,风电涉及的发动机、轮毂、叶片、塔筒、锚栓等主要装备制造环节已基本建立;光伏发电涉及的切片、组件、逆变器、支架等下游环节已初步引进落地;储能的电池成套设备制造、共享电站建设也有一定规模;酒钢集团开展了智慧电网及新能源消纳示范项目,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铝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就地就近就负荷新能源项目,持续提高企业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敦煌、瓜州、玉门、阿克塞等地4个总装机规模285万千瓦"光热+风光电"一体化项目已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底全面建成并网发电,"光热+"项目储备库也同步建立;积极争取政策将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武威黄羊、东乡、麦积黄龙、永昌、肃南皇城、阿克塞、平川、康乐、积石山、宕昌等12个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努力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强有力支撑。 据了解,甘肃还是国家首批8家电力现货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12月27日开始模拟运行,2020年完成连续6个月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成为了全国运行时间最长的现货市场,2021年,甘肃省内双边现货市场建成并于5月开始不间断长期结算试运行,目前出清结果合理,市场运行平稳。 科学服务新能源并网、全力做好新能源消纳、积极推动陇电外送,甘肃全力开展"风光"事业,努力将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未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综合协调、加强布局、实时调度下,甘肃将有望建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格局,构建链条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甘肃方案、作出甘肃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