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张玉强 在青海省海北州金银滩草原有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馆中陈列着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个30岁左右的藏族女子,她的名字叫萨耶卓玛。 她,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唱到的那位"好姑娘"。 1922年,萨耶卓玛出生于海南州贵德县如玉村,母亲叫桑科。1931年,桑科的妹妹才塔嫁到海北州海晏县,给当地一名千户(部落首领)同曲乎当了二奶奶。不知什么原因,9岁的萨耶卓玛也被姨娘带到了海晏县,成为同曲乎的养女,住进了刚刚建成不久的千户大院。千户大院位于古老的小镇——三角城中,城外,就是水草丰美的金银滩大草原。 萨耶卓玛在同曲乎家排行第三,被尊称为"三小姐"。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则众所周知是"女神""仙女"的意思。可是,这位"小仙女"却是个野性十足的姑娘,她住不惯大院,更喜欢到草原上骑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1939年,郑君里到金银滩草原拍摄纪录电影《民族万岁》。摄制组住进同曲乎的千户大院,郑君里见到了千户家的三小姐——已经17岁的少女萨耶卓玛,顿觉眼前一亮,当即决定以她为主角,拍摄一组藏族姑娘骑马牧羊的镜头。牧羊姑娘需要个帮工,郑君里让几个当地藏族小伙子试了试镜头,都不太满意,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跟随摄制组前来的一个人——26岁的汉族青年音乐家王洛宾。 王洛宾并不是摄制组的正式成员。郑君里带着摄制组来到西宁的时候,王洛宾正在西宁一所中学做音乐教师。在与青海省主席马步芳交涉拍摄许可期间,郑君里常常到王洛宾家吃饭、聊天,正是在他的邀请下,经当局准许,王洛宾才跟随摄制组一同来到金银滩。 郑君里让王洛宾穿上藏袍试镜,很满意,遂决定由他来"扮演"牧羊姑娘的助手。就这样,17岁的萨耶卓玛和26岁的王洛宾,度过了三天朝夕相处的日子。白天,他们拍摄骑马牧羊的镜头,萨耶卓玛在前,王洛宾在后,挥动着细长的皮鞭,在风景如画的青海湖畔,在绿毯一样的大草原上,驱赶着白云朵也似的羊群。晚上,摄制组还放电影,牧民们有的在正面看,有的在反面看,屏幕两边都有人。接连两个晚上,每到这个时候,萨耶卓玛就招呼王洛宾骑到她的马上来,两个人骑在一匹马上看电影。 50多年以后,在美国的一次访谈中,王洛宾谈起这段往事,说,有人问我你们俩骑在一匹马上怎么看电影呢?我说你们自己考虑好了。 放牧几百只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在萨耶卓玛很有经验,她驱赶着羊群,吃一会草就集体向右转,再吃一会再向右转,最后转完一圈,又回到原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每头羊都能吃到鲜嫩的、最有营养的草尖儿。王洛宾虽然会骑马,但牧羊就是外行了,除了镜头需要,其他时间就只好待在原地,看着萨耶卓玛一次次经过他的身旁。在有一次经过时,不知是出于青年人的调皮还是别的什么心情,王洛宾忽然举鞭往对方马的屁股上抽了一下,马儿受惊,一下子前蹄腾空站了起来,要不是姑娘骑术精湛,险些摔下马来。萨耶卓玛被王洛宾的恶作剧吓了一跳,赶紧扯动缰绳把马勒住,回头使劲瞪了王洛宾一眼,脸上的表情"又生气又高兴"(王洛宾原话)。再度转回王洛宾身边的时候,三小姐决定报复,她高高举起马鞭,在王洛宾背上不重也不轻地抽了一鞭子。 这一鞭子,彻底打动了西部歌王的心,也打出了一首举世闻名的优美歌曲。 拍摄任务结束,王洛宾和摄制组一起离开了金银滩草原。三角城距离西宁大约90公里,骑骆驼要走两天。在颤悠悠的驼背上,王洛宾心潮起伏,萨耶卓玛健美的身姿、娇俏的面庞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她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可爱,三天来经历的一幕一幕不断涌上心头,莫可名状的激情如一股热流在他的胸中冲突奔走。不行,必须做点什么,要倾吐,要寄托……激荡的情感驱动着艺术家敏感的神经,创作的欲望炽热了。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美丽的姑娘,细细的皮鞭……朦朦胧胧中,一首小诗已经呼之欲出。与此同时,那些熟悉的藏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民歌,还有萨耶卓玛无意中哼出的旋律,在他的脑海中回响、交融、变幻,一组组美妙的音符跃动着、舞蹈着,仿佛从天而降,仿佛破土而出,又仿佛从姑娘的鞭梢甩进了他的心田,令他无法自抑地轻轻哼唱起来…… 回到西宁,几天的工夫,一首新歌诞生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 给她去放羊 每天触着她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作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最初,王洛宾给它取名《草原情歌》。后来,他把这首歌交给歌唱家赵启海,并改了一个更加诗意的名字:《在那遥远的地方》。赵启海从西宁回到陪都重庆,在"中央音乐学院"首唱了这首歌。从此,《在那遥远的地方》迅速传唱开来,并且很快漂洋过海,走向世界,成为几代人传唱不衰的经典情歌。 我们还是说回萨耶卓玛。这位偏居内陆草原的千户小姐,可能并不知晓自己已经催生了一件可以载入人类文化史的不朽杰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短短三天的相处,不仅给王洛宾、同样也给这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第二年,1940年,王洛宾重返金银滩,除了看望千户一家、看望萨耶卓玛,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采风。萨耶卓玛自然是高兴的,据说,她天天陪着王洛宾,骑着马儿在大草原上四处采集民歌,还跑到青海湖边观看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这段时间,两个人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画出了怎样的感情轨迹?没有查到可靠的记载。三个月后,王洛宾返回西宁,自此,他与萨耶卓玛再也没有重逢。 多年后,萨耶卓玛的妹妹才让卓玛回忆,姐姐是个脾气暴躁的姑娘,"一发脾气说打人就打人",但一见到"王先生"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不管啥时候,俩人说走就走,一块放羊,一块看电影,经常在一起。她曾经对妹妹说,王先生歌儿唱得好听,王先生也有文化,我很喜欢他,我一定要嫁个汉人。但是,才让卓玛也提到,姐姐"心里特别喜欢,但没有对王先生说清楚她心里的想法"。 没能说清楚想法,也许和语言不通有关。王洛宾记得,跟随郑君里拍电影的三天,他和萨耶卓玛"没说过一句话",因为他不懂藏语,对方也不懂汉语。即便第二年重聚,在语言方面估计也只能进行一些最简单的交流。 当然,表达爱情,不一定非要依赖语言。两个人之所以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也许是因为很多现实的阻碍。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在认识萨耶卓玛的前一年,王洛宾已经结婚了,妻子叫杜明远,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他们已经相恋多年。就算王洛宾真的爱上了萨耶卓玛,也只能喟叹"恨不相逢未娶时"了。然而从萨耶卓玛的妹妹说的话来看,她只强调萨耶卓玛没有对王洛宾说清楚心里的想法,那么萨耶卓玛是因为知晓了对方是有妇之夫才隐而未吐吗?不见得。当时,男子娶二房不算什么,萨耶卓玛的姨妈不就是同曲乎的二奶奶吗?萨耶卓玛自己后来也做了人家的二奶奶。所以她应该不会介意做王洛宾的二房。那么,或许是萨耶卓玛意识到两个人之间在多方面存在巨大鸿沟,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她没有向王洛宾表白心迹。情愫可以油然而生,生活却无法过成童话,也许,"发乎情,止乎礼"的朦胧爱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美好情感。 从亲友的回忆来看,萨耶卓玛也从来没有过不切实际的念头,她所追求的,仅仅是"嫁个汉人"而已。王洛宾走后,曾有好多蒙古族、藏族的大户人家来提亲,她都不答应,她一定要嫁一个汉人。她似乎有一条原则——嫁不了王先生,那就嫁个像王先生那样的人。 说说后来的事吧。 1941年,王洛宾和妻子杜明远(化名罗珊)离婚,接着就因"共党嫌疑"被捕,1944年才出狱。1945年,王洛宾又和黄玉兰结婚。此后,他的人生就是周而复始的坐牢、出狱,然后又坐牢……直到"文革"后才复归平静。1996年3月14日,已经享誉中外的王洛宾因患胆囊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按照他的遗嘱,《在那遥远的地方》手写稿被镌刻在了墓碑之上。 至于这首歌里的"好姑娘"——萨耶卓玛,1944年,她如愿嫁给了一个汉人——时任海晏县县长史炳章,上文已经提到,不是正房,当了二奶奶。她前后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出生就夭折了。1953年,萨耶卓玛患病,肚子疼得厉害,到西宁去看也没看好,第二年就在家中病逝了,年仅32岁。死后,遗体按照藏族风俗进行了天葬,从此永远融入了那片遥远的、美丽的天地。 附注: 1.《民族万岁》有的资料说是《祖国万岁》,经认真考证,当为讹误; 2.文中所引用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系镌刻于王洛宾墓碑的手写稿原文,部分句子与今天流行的版本不尽一致,个别白字也系原文,为保持原貌未加改动。 2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