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水 "两年前,记得当时再过几天就到大年三十,我那时是决定关闭乌镇景区的。这两年来疫情不断地反复,景区开开关关,作为企业老总,给下属鼓劲说‘春天来了,这是最后一个难熬的年份’,但是说实在的,自己也是信心不足,而且焦虑感在不断增加。"在日前中国旅游协会组织召开旅游行业部分企业家及专家座谈会,顶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向宏如是说。 可以看出,对于这次座谈会,主办方还是颇为用心的,针对性"挑选"了来自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不同业态的重要旅企的相关负责人。这些堪称中国旅游企业家中的"扛把子",倒也没有让人失望,说出了真话、道出了实情、也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纾困建议。 旅游业之难:2022可能会更加难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全国共有1.1万家旅行社歇业,是遭受疫情打击最大、最重的一环。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连续两年失去了出境游的重要利润后,2021年,受到春节"就地过年"防控政策、国内疫情多地散发等影响,加上暑运又值台风、多地疫情叠加,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宣布38次跨省游暂停,旅游行业中最旺的春运、暑运出行接连遭受重创。 2021年,旅游企业不断关停重启,反反复复,信心不断受到打击。报复性消费反弹迟迟未出现。华东地区,7月南京、8月扬州、9、10月福建、11月常州、12月宜兴、浙江,期间上海一直零零散散,再从西安到天津、河南。 无锡灵山文旅集团名誉董事长吴国平说,当前,旅游业遭受生存冲击、经营冲击、规模冲击、心态冲击、人才冲击,出现收款难、转型难、创新难、突围难局面。活下去,不倒闭就是底线。以拈花湾景区的数据来看,2021年,拈花湾景区购票入园人数145万,实现收入3.67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61%和74%;比全国的数据要好一些。 陈向宏总结,疫情发生两年来,旅游行业呈现"四个减少"、"四个增加"——游客量减少、景区的效益减少、员工的收入减少、企业信心减少;成本的增加、负债的增加、贷款难度的增加、稳定员工的难度增加。"乌镇有4000名员工,古北水镇有3000名员工,只发基本工资,员工承受不了,我们也于心不忍,所以我们一方面发工资,另一方面让员工把2022年的假期通过借假休完,如此熬过来。" 春秋集团副董事长王煜透露,春秋旅游、春秋航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无条件为旅客"退团、退款",累计承担退款损失41.32亿元。 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介绍,在同口径比较下,2021年开元的400多家酒店营业收入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8%,但是利润非常不乐观,除了两家森泊乐园酒店还有盈利,但是比计划的盈利也大幅度减少,我们计划盈利是2.4亿元的利润指标,到8月底完成了1.4亿元的利润,但是到10月、11月、12月都是亏损的,到现在为止还有8000多万元的利润。"我们讲2021年比2020年更加难过,预计2022年可能会更加困难。"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康国明认为,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可能很快就会过去,现在已经两年了,后面也还很难说到底什么时候能过去,或者说多大程度上能过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疫情结束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绝不会简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毫无疑问,文旅行业是受疫情冲击时间最早、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业态,从2020年年初就开始出现了断崖式的停摆。文旅行业对疫情感受最深,反应最敏感。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表示,在疫情冲击下,旅游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损失重大,虽然近两年有所恢复,但反反复复带来的成本相当大。旅游业劳动密集、关联度高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尤其需要关注员工的收入和就业等社会问题。 尽管旅游业困难重重,包括陈向宏在内的企业家们都强调了信心的重要性。而这种信心的建立是需要多方面发力共同成就的。 略显安慰的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日前受访时说,依然对今年年底结束新冠大流行抱有很大的信心。原则上讲,经过未来一年,无论是群体免疫水平,还是通过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再到新冠治疗药物的上市,都意味着"这可能是最后一个‘寒冬’"。 然而,在此之前,如何熬过寒冬就显得尤其重要。 旅游业之呼:期待出台科学精准的纾困政策 "当前政府对企业的关注点也在发生转移,2020年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对所有企业都是非常关心的,对我们旅游行业是更加关心。2021年的疫情持续化,政府有很多的关注点。而房地产的不景气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很大。"陈妙林说。 尽管如此,在财力、物力、精力都有限的局面下,旅游业界显然期待出台更科学精准的纾困政策。比如社保的缓交或免交,税收的优惠、科学精准的防疫措施,等等。 陈妙林建议,第一,希望政府恢复社保缓交或免交、税收优惠等措施。第二,疫情防控利用大数据为依据,实行全国的统一化。各地的防控的措施不一样,防控的方法也不一样,相比来说上海是最好的。以大数据为依据,实行全国的统一化标准、统一化做法方法来解决用户的防控措施。第三,研究新的方法,比如现在全员做核酸全民打疫苗,是不是可以全民做抗体检查,有抗体的允许全国流动,没有抗体的限制流动,这样对经济增长、对旅游的恢复都有好处。 陈向宏也建议,希望政府出台实实在在的纾困政策。房土两税免交、养老保险金缓交等政策,来帮助解决企业切实面临的问题。同时,希望能解除或临时解除一些对旅游行业的传统限制,比如对一些政府会议召开的限制政策要更加灵活。 吴国平说,就旅游业的各细分领域的复苏情况,譬如旅行社仍困难重重、恢复缓慢,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延续2020年的税收、人力等扶持减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旅游产品,创造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迭代。 王煜建议,2022年延续、完善旅游业纾困政策,包括中期银行贷款、发债增信等资金支持、继续发放纾困补贴、稳岗补贴,延续相关优惠政策等。旅游是重要的产业,就业人口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我国政府从2020年开始向旅游业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纾困政策,在当前情况下,希望能够延续和完善各项纾困政策,让更多旅游业企业能够坚持到胜利的到来。 据了解,世界各国都积极帮助旅游业应对困难,如法国设立团结互助基金,符合要求的旅游业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均可申请补助,免除各项租金费用。西班牙政府专项贷款担保,专门用于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和相关运输业企业的流动性需求。意大利政府紧急拨款用以重点扶持受重创的旅游业。不少国家政府都通过拨付款项,为旅游业雇员每月发放工资补贴。 事实上,除了针对旅游业具体的纾困措施,多位企业家也都重点提到了,针对疫情防控,在适当的时候,需要在绝对意义上的严防死守和简单意义上的躺平这两个极端方式中探寻一种更高质量的把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和严格管控方面把握好更高质量的平衡。在适当时机,需要在有效管控疫情冲击负面影响与权衡经济社会停摆带来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巨大成本之间把握好平衡。 旅游业之为:再难也要想办法拥抱变化探索前行 事实上,经此疫情,旅游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旅游企业应该如何拥抱这些变化? 吴国平分析,疫情改变生活,改变消费行为。随之而来的则是旅游市场的变化。以2021年国庆节假日为例,城乡居民平均出游半径141.3公里,同比减少71.7公里,降幅达33.66%;目的地游憩半径13.1公里,同比减少7.7%。"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长"已经成为重要趋势。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疫情对整个旅游业的重大创伤,以及旅游业本身长期存在的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投资低效等现象。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疫情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了旅游业面临的问题。时代倒逼旅企转型,疫情倒逼旅企转型,市场倒逼旅企转型。转型的关键,要按照市场的法则,做任何项目,都要算好一本账。不光高大上,还要叫好又叫座。"吴国平说。 陈向宏说,经此疫情,旅游企业需要创新,旅游行业的恢复不是一种简单的恢复,而是一种改变的恢复。疫情影响下,游客的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上进行大力创新。比如我们企业以前只做景区行业,2021年开始我们利用自有酒店的设备与技术,为高收入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一些大企业提供上门餐饮和培训服务,同时我们也输出部分员工借给其他企业。最终我们应该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没有创新,我们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我们就适应不了疫情后旅游行业的变化。 王煜介绍,面对疫情考验,春秋着眼市民和游客在文化性、生活化、求知欲以及体验感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和碎片化旅游时间,大力开发"低价高频"的本地游市场,让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上海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现代风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舒缓资金压力、稳定员工队伍、创新发展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我们创新推出"微游上海"系列产品,在2020年3月上海恢复本地游时占得发展先机。根据市民和游客的体验反馈和需求变化,对产品不断更新,如2021年9月推出的第六代产品"建筑可阅读专线车",通过"观光车+微旅游"形式,将上海特色建筑转化为旅游资源,大大提升了微游频次,深受市场欢迎。 康国明说,旅游业态未来需要聚焦"围绕刚性需求,提供品质服务"来做一些探索。不宜把旅游简单界定成所谓有钱有闲的一个可有可无的业态。前几年在工作中间,我们也一直强调文旅跟教育的结合、跟体育的结合、跟康养的结合,其实内在的逻辑就是根据人的年龄段划分,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过一个有品质的生活,教育一定是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旅游加教育、研学旅行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实质性受益;围绕青年中年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怎么样把强身健体转变成生活方式,旅游加体育,是实质性的强身健体,而绝不简单停留在奥运会拿几个金牌的认识层级上;围绕退休以后相对更有闲余时间、更有支付能力的活力老年群体,怎么把旅游跟康养做深度的融合。我们总的思路是围绕刚性需求,围绕不同年龄段的刚性需求提供更有品质的文旅产品服务。 "我们对2022年国内旅游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重要目标充满信心。" 王煜说。 当然,2022年的春节旅游恐怕还没有那么乐观,特别是"长距离旅游出行"。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力做好2022年春运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减少长距离旅游出行。严格执行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熔断"机制,严格控制旅游团队规模。景区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外,做到应约尽约。春运期间鼓励周边游、近郊游,引导公众谨慎选择长途旅游。 不过,《意见》也提出,科学精准做好分区分类出行管理,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坚决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落实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鼓励各地区推广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