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与临海交界处的分水岗临黄下家辽山舟和分界牌骑行记
黄岩与临海交界处的分水岗、临黄、下家辽、山舟和分界牌骑行记
台州总体上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它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南北二面以雁荡山和天台山为屏,从北到南有天台山、大雷山和括苍山,其中括苍山的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
括苍山主峰东南面的临海尤溪、汛桥境内群山连绵、山谷幽深,树木苍翠、竹海深深。宜人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朴素的山村,让人留恋。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临近黄岩与临海的平原地区所带来的便利的交通条件,那里也是人们骑行的好去处。
我第一次骑过分水岗东北边的临海尤溪的临黄村,离现在大约有近十来年了。那时刚开始骑行不久,手机导航也没有现在方便,骑行路线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地摸索。每次骑一个地方,向当地的民众打听周边的道路,逐步积累对骑行路线的认识,也亲眼看着一些村庄交通改善的进程。就如临黄村东北边的下家辽与山舟一样,慢慢地两地之间有了土石路,隔些年这土石路又硬化了。就这样见证着它们的变化,从变化中体验着变化的情绪。也正是因为这个,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想着再去以前曾经骑过的地方骑骑,去看看那曾经的了解是否依旧?
想再骑分水岗到下家辽、山舟的念头,早二年前就有了的。只是因为分水岗到下家辽的道路拓宽而一拖再拖。
五月九日是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休息天,八日,与一师商讨明天的骑行路线。二人以为一条路修了差不多二年,也应该是修得差不多了的。于是就决定骑去那里,来一个院桥、头陀、分水岗、下家辽、山舟、分界牌、屿下、院桥的环线之骑。
是日,早起,从院桥上新104线,穿过大礼岭隧道后一直骑至店头的前园村。由临尤线上山,骑行到分水岗。到分水岗后,见分水岗通往临黄和下家辽的道路仍是封道施工,就与当地的村民打听施工道路行人可否通行,得到的回答是: 车肯定无法通过,但人徒步走走还是能走过的。有了这个回答后,我俩就朝着下家辽方向骑去了。
分水岗到水坑的公路拓宽了许多,原来硬化的水泥路面基本上都变成了高低不平的土石路面。好在我俩骑的都是山地车,这样的道路还是可以对付着过的。过水坑后,路面坡度很大,路况也很差,明显只是为了供工程车临时通过而设的。推推骑骑过了分水岗岭头后,见原来的公路成了堆石场,二台挖机停在一条乱石带上,挖机旁有二位年轻人坐在石头上闲聊。我们向师傅打听这样的路有多长?人能否走过?得到回答后,就小心翼翼地扛着车,走过这难走的三、四百米长的不能算路的道路后,就到了临黄村。
临黄与下家辽之间的公路依旧,周边的群山与上次骑过时相比,似乎变得更加的苍翠了。呼吸着超级清新的空气,很快就骑到了下家辽。
我俩在村里漫步,去看通往六青的古道入口,与留守的长者闲聊,从竹壳到修路等等。
我看到村民们有晒着毛竹壳子的,觉得好奇。在我的记忆里,只有小时候的手工纺车用得着这东西,现在手工纺车早已经没有了踪影,那晒它们又有何用?我问长者,你们晒那些毛竹壳子做什么用?他们回答我,系东西用的。听这么一说后,我才想起过去老酒的泥封里面就是用这东西的啊!时代的变迁好快,小时候的自然而缓缓的生活早已远去,许多东西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当他们得知我俩是从分水岗方向骑来的后,很是无奈地说: 这条路等他们把石碴卖高兴了后,才有可能修完。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我理解村民的说法与无奈,还有丝丝的抱怨。如今开矿批文难得,有些人就相互勾结,进行利益勾兑。明为修路,实为开矿卖钱。只是苦了普通的民众。
我不禁想问: 竹壳作绳变得这么快,可为什么坑普通民群的恶习即那么的顽固难变?
告别下家辽后,由山舟、分界牌经黄岩的西岙、屿下返回,结束当天的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