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推送不建议在吃饭时段阅读。 本文约4985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看了这么多悬疑小说,大家应该对"尸斑"这个词并不陌生。 很多人都知道,如果法医在尸体上发现了尸斑,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推理出一大堆的线索。作为人死后的尸体征象之一,尸斑在法医学上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你们真的了解尸斑吗? 正常情况下的尸斑,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先别着急找答案,思考三秒钟后再往下拉查看答案: 答案是:暗红色/紫红色。 怎么样,你的直觉准确吗? 当然,今天我们不仅要识别正常情况下尸斑的颜色,还要带大家认识一下各种"五彩斑斓"的尸斑。这些特殊的色彩,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死亡密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介绍尸斑的各种颜色之前,咱们先来简单复习一下,尸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简单来说,当人死后,心脏不再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 如果把身体里的血管看成是一条条的公路,血液就是在公路上井然有序行驶着的车流。那么,当人死后,车失去了动力,就不再往前行驶了,纷纷停了下来。但因为大部分的车都还停在路上,虽然失去了动力系统,却因为道路的坡度不同,开始陆续从高处往低处滑行。 这就是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血管流向人体低下部位的过程。 因为沉积的血液不断增多,低下部位的皮肤也就呈现出了有色的斑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尸斑。 当人刚刚死亡时,尸斑还不太稳定,如果改变了人的体位,血液可以沿着血管,继续流到新的低下部位,形成新的尸斑。或者,当尸体的某处被按压到时,这个地方的血液也会因为压力而流到别的地方去,导致原来的尸斑消失。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开始进入到了腐败的过程。 这时候,承载着车流的公路开始崩塌了。 组成血管壁的细胞开始坏死、自溶,血管也随之崩坏。 当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后,血液就开始从血管里"泄露"出来。血液中大量的红细胞此时也进入到了自溶的状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纷纷"逃逸",然后渗出血管壁,逐渐进入到血管附近的皮下组织间隙,将皮下组织浸染。 因为这些"逃逸"的血液,很难再次逆流回血管再流动到别的部位去,所以,这时候形成的尸斑,即使改变了尸体的体位,或是对尸体进行了按压,都很难消失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了一个细节。 尸斑的形成,就是血液沉积的结果。 所以,尸斑的颜色,往往也取决于血液的颜色。 那么,血液的颜色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这就跟血液的构成有关了。简单来说,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颜色。大家都知道,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和各种营养物质,而它运输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血红蛋白。 当血红蛋白与氧气相结合,就会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呈现出鲜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动脉血的颜色;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中的氧气不断被消耗后,氧合血红蛋白又被还原成血红蛋白,呈现出暗红色,这就是静脉血的颜色。 当人刚刚死亡的时候,如果身上有动脉的伤口,此时流出的血液依然呈现动脉血的鲜红色。但死亡一段时间后,血液中不再形成新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原来的氧合血红蛋白也渐渐在机体的腐败过程中被耗尽,血液中就只剩下血红蛋白的颜色——也就是静脉血的暗红色。 静脉血。图源:参考资料6 所以,正常的尸斑颜色,就是暗红色或紫红色(因为有皮肤的遮挡,颜色会显得更深一些)。 那么,除了暗红色/紫红色,尸斑还存在其他的颜色吗? 樱桃。图源:编辑团成员空空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图片里,樱桃的颜色很漂亮,看起来也很诱人,但是,如果这样的颜色出现在尸体上……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一氧化碳(CO)中毒的死者,尸斑就是樱桃红色,和正常情况下的尸斑颜色相比,的确鲜艳了许多。 那么,这种特别的颜色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文咱们讲了,尸斑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一氧化碳中毒的死者,在吸入一氧化碳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形成了碳氧血红蛋白(HBCO),这种血红蛋白的颜色,就是樱桃红色。 因为血红蛋白被一氧化碳所侵占,本来应该进入到血液中进行循环的氧气无法得到有效运输,就导致了机体缺氧的情况发生,人体也就迎来了中毒死亡的结果。当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达到一定浓度(>30%)后,就会在尸体的体表呈现出典型的樱桃红色尸斑。 当然,尸斑只是表象,因为血液可以流经体表,也可以坠积于体内各脏器、肌肉等组织,所以,体内富含血液的地方都会呈现出樱桃红色。比如,肌肉中的血液里,一氧化碳与肌肉成分肌红蛋白结合,就会形成一氧化碳肌红蛋白(尤以胸大肌较为明显),在解剖室也能观察到这种鲜艳的颜色。 一氧化碳中毒死者的趾甲也可能会呈现出樱桃红色。图源:参考资料2 讲完樱桃红色尸斑,咱们来讲讲另一种尸斑的颜色:鲜红色。 鲜红色与樱桃红色尸斑虽然其背后机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二者非常相像,现实中往往难以用肉眼区分。 什么情况会出现鲜红色的尸斑?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 1.氰化物中毒的死者: 由于全身组织细胞在氰根离子(CN-)的作用下丧失了利用氧的能力,血氧消耗量减少,静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增高,以及血液中有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形成,故尸斑颜色接近动脉血的颜色,呈鲜红色。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氰化物中毒的尸体,其尸斑都会表现出典型的鲜红色,原因这里不详述了。 2.冻死的死者或者死后很快被冰冻的尸体: 对于冻死者,据推测原因可能是低温使细胞耗氧减少,从而使毛细血管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使尸斑表现出鲜红色。对于死后很快冰冻的尸体为何尸斑也呈鲜红色,目前这一块还在研究中,尚无定论。 关于冻死尸体的血液颜色问题,日剧《非正常死亡》里有一集也进行了探讨。 图源:日剧《unnatural》 剧中十元妹子说的没错,冻死的死者,有时可发现其左右心血的颜色是不一致的。 正常尸体的左右心血的颜色都是暗红色,肉眼观察不出差别,但是冻死者,左右心血可以出现肉眼可分辨的明显颜色差别,左心血更接近动脉血的颜色,呈鲜红色,右心血则呈暗红色。 目前研究分析的直接原因是冻死者左右心血的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不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这里就不详述了。这方面的研究,确实也是日本学者研究得较早。 当然,跟冻死者的反常脱衣现象一样,左右心血颜色的不一致,并不必然出现在每一例冻死者身上。 好的,简单总结下,这一节里我们介绍了鲜红色尸斑的形成原理。它的颜色是因为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增高导致的,而樱桃红色尸斑则是因为氧合血红蛋白被替换成了碳氧血红蛋白,所以这两者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樱桃红色尸斑同理,鲜红色也不止表现在体表,也表现在黏膜、体内各脏器等处。 这两种尸斑的颜色,肉眼看起来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当尸斑表现不典型或受到勘验现场光线明暗度影响的时候,樱桃红色与鲜红色尸斑,根本无法用肉眼区别。 当肉眼辨别不出这两者时,该怎么办呢? 最直接的办法是检测血液中毒物成分及浓度,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的情况下,显然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会很高(通常大于50%,不过存在个体差异,也有小于50%的情况)。 所以,尸斑只是判断死因的一个线索,更多的死因分析,还是要结合更多信息一起进行判断。 那么,尸斑还可能有其他颜色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某些毒物中毒或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尸斑还可以呈现出灰褐色、蓝绿色、棕色等等奇怪的颜色。 产生这些颜色的原因,多数情况与一氧化碳中毒死者的尸斑颜色成因一致。 不同的毒物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不同的物质,就表现出不同颜色的尸斑。 这里我们举一个棕色尸斑的例子: 棕色尸斑的成因之一,是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中的亚硝酸离子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而使尸斑呈棕褐色。 颜色特殊的尸斑,平时出现得比较少,一般也会结合其他尸体征象进行死因的综合判断。 看完前面有关尸斑颜色的内容,也许小伙伴会提出疑问: 尸斑在所有尸体都会出现吗?有什么情况会不出现或者不明显吗? 事实上,所有尸体的确都会出现尸斑。但有时候,尸斑确实并不明显。 这是为什么呢? 咱们接下来就来讲讲尸斑不明显的几种情况: (1)大失血 大失血会让尸斑变浅,不会呈现典型的暗红色,而是呈淡红色或更加浅淡的颜色。 所以如果这个人在尸僵已经形成的时候,尸斑仍然不明显,那可以考虑大失血的可能(哪怕体表没有创口)。 当然,大失血不仅通过尸斑,也可以通过球睑结膜、四肢的指甲(趾甲)的颜色表现出来。 (2)死后间隔时间不够长 随着时间推移,尸斑越来越明显,所以刚死亡的尸体,尸斑就不够明显。 而且尸斑的进展受尸体所处的环境温度影响,低温情况下比高温时进展更慢。 正如前文所述,当死亡时间间隔不够长,尸斑可以随着体位的变动而改变,手指按压尸斑处可以见到尸斑褪色。 (3)水中尸体 水中尸体因受冷水刺激、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或因溺水吸入大量水分稀释血液,或因流水使尸体滚动,故而使尸斑形成延缓且颜色变淡。 (4)皮肤颜色影响 正常尸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但尸斑是要透过皮肤观察的,如果此人皮肤很黑呢? 没错,皮肤颜色很深会影响对尸斑的观察,尤其是全身皮肤都很黑的情况下,所以黑人的尸斑确实较其他有色人种更不明显。 要是碰巧又怀疑这位黑人CO中毒怎么办呢?没法通过尸斑初步判断(而且仅仅通过尸斑是不可以下CO中毒的结论的),可以观察其球睑结膜、口腔黏膜的颜色,或者解剖观察其脏器、肌肉颜色,并提取其血液做CO浓度检测。 今天的尸斑科普,你都看明白了吗? 下次再看到电视剧里的尸斑颜色,是不是也可以推测出一点线索了? 最后,我们再来增加一道附加题。 这同样是一种典型的尸体征象(虽然也会出现在活人身上)。 它是一种神秘斑纹,平时并不是很常见。 如图所示,这是某位女性前往某医院急诊科就诊时医生拍的一张照片: 图源:参考资料4 聪明的小伙伴们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参考资料:[1]《SobottaAtlas of Human Anatomy》,F. Paulsen & J. Waschke;ISBN:978-0-7234-3639-3;[2]《Knight"sForensic Pathology》,Pekka Saukko & Bernard Knight;ISBN:978-1-4441-6508-1;[3] 竟花兰、利焕祥 主编.法医病理学图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Ajay LMahajan , Ruchika Rajan , Padraic J Regan. Lichtenberg figures: cutaneousmanifestation of phone electrocution from lightning.Journal of Plastic,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2008) 61, 111-113;[5]《Coloratlas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pathology》,CharlesCatanese;ISBN:978-1-4665-8591-1;[6]《Atlasof forensic pathology》,J.A. Prahlow, R.W. Byard;ISBN:978-1-61779-058-4-1。主稿人:牙尖尖;编辑:包包;质检:笑言;排版:CC 本文系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