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还放炮仗(我们家乡读作SHANG)不,你看看东边的二孩,手被炮仗打得血糊淋的,他老实了 ……"父亲望着我、说着、还用手比划着。 当然,这已是30多年前的镜头了,这早已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是那么清晰,连穿的是什么衣服都能记起来。 小时候,一到过年,首当其冲的不是新衣服,是炮仗,炮仗的学名叫鞭炮,也就那么几种,如大雷子、二雷子、小炮仗、小炮仗捻,如纸炮等都是2-3岁的小孩玩的,是大人们哄小孩子的,作为男孩子,长大后,对于大雷子是情有独钟的,二雷子也就是比大雷子细一点,要说我家乡丰县的炮仗,可能要数单楼刘店池、王惠庄的了,这仅是我个人的记忆,两个远门的姐姐出嫁到这两个庄上,回娘家时,曾给过我几个,很响,而且是细花的,就是用薄纸做的,考上大学后,我上学时用过的书本、卷子都被父亲换炮仗了,换了好几盘,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我也接受了现实。 放炮仗 宋代诗人兼政治家王安石曾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在我写此文时,耳边早已是鞭炮阵阵,轰鸣不已,但我感到的不是一种美感,我只想着以前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着憧憬,而且是好的,因此,一到过年,每家都会张贴春联,红红的,映衬着脸庞,如果时光能倒流,我真得好想穿越时光隧道。 放炮仗,是孩子们的事,通常是男孩子们的事,由于没钱去买,只好等着父辈们的赏赐了,有时,去亲戚家去拜年时收个袋子钱(也在称为的利是,或红包),一般也就是2角钱,最多不超过5角钱,小时候去走亲戚的目的,就是为了袋子钱,呵呵。 我放炮仗,还是有些经验的,通常每年父亲会提前买2-3盘炮仗存放起来,我们一般是找不到的,说是买,事实上,也是庄上的老少爷们谁家亲戚做炮仗生意,来到庄上由人领着派的,我曾见过这个场面,挺有意思的,我凭记忆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老屋还在 这个场景通常是发生在年25-27之间,一推院子们,进来了2-3个人,领头的是自己庄上的人,大声喊道"二叔,在家吧,年操对得咋样了……" 父亲听到后,赶紧从堂屋里出来应道:"哟,爷们,来来,吸颗烟,上屋里来。" "二叔,过年,啥都操办好了吧,这不,老王妹妹家做炮仗,您老人家拿两盘吧,嘿嘿" "爷们,管管,给我留下3盘吧,大雷子1盘,二雷子2盘,多少钱一盘……" 听着这些,我的心啊,如蜜般,心花怒放,再多搞2盘大雷子就更好了,哈哈,有的放炮仗了。 "还啥钱不钱的啊,算了,都不是外边的,拿着放吧" "你憨的,这也是生意,不容易的,快算算。" "二叔,这样吧,大雷子一盘1.5元,大雷子一盘1.2元,总共3.9元,你给3.5元吧,您看收钱啦,不好意思啊,二叔您忙吧,我们再上前边转转(也是逛逛,但不如转转有味道),过年,再来给您老人家叩头。" "走啦,爷们。" 第二天,可能又会来一拨人,可能是卖酱油的或其它的如肉的,一般都会买一些,有多有少,老少爷门、老邻世交的,不会当面拒人的,这也就是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大家同居一块土地上,低头不见抬头见,其乐也融融。 我在院子里还是低头忙着自己的事,说白了,也就是玩!不过,还是留意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年年如此,我要看看他老人家会把炮仗放到哪里去?有时候,确实找不着,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寻找炮仗的失败经验总结,有时候也会发现炮仗放在哪里,于是便小心地从整盘的炮仗上将捻子与苘绳分开,从上面拿出一个炮仗,就会飞奔出屋,这个炮仗要放在口袋里有点时间,主要基于几个考虑: 1、要有人听到炮仗声; 2、不能让熟悉的人听到; 3、最好与人比一下,看看谁的响; 4、要看看谁的炮仗是细花的。 不能让熟悉的人听到 这也是当时的想法,一直寻找着时机,而且放炮仗只能用洋火(也称为火柴),家里只有锅屋里有一盒,堂屋里有一盒,时间久了,肯定会被发现,那就麻烦了。 在忐忑不安中,想把这个炮仗放一下 ,有时候不巧,是个截捻子,就很丢人的,只好自己去把截捻子的炮仗拿过来,把一层一层的纸剥开,捻子没有了,全黑黑的炸约还在,也很高兴的,因为还可以点着纸,进行刺(这个字可能是错的,读二声)花,后来见大人们扛着个铁锨,等一刺花,就直接拍下去,也会响声很大的,这一招也学会了。 放完炮仗,还想放,只好再去打那整盘大雷子的注意,我对二雷子是不屑一顾的,大雷子很争气的,也会让我抓面子,碎碎细纸花随着响声翩翩起舞,随风飘落在远处。但这些都要付出代价的,父亲会发现炮仗少的,有些年装不知道,有些年,就会讲几句,如:"你放炮仗要注意安全,要诚实,做啥事要考虑清楚后果",我也回应道:"我若告诉您,您肯定不让我拿的。"父亲就拉着长音说道:"是啊……" 随着父亲拉起的长音,我听出了"危险",于是立马不出声了,不过,过年放炮仗的事,是永远要做的,只不过需要改变战术,但结果是,只能一个个的放,还要数着数,不然,会挨揍的,只要守住底线,就没事的。 写这么多,我还是不能收住思绪,因为我正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虽然是意识领域,这已让我十分知足了。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人在此文中必须要浓妆艳抹一下,我姨哥是丰县马楼人士,放炮仗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他一举成名还是丰县县城中阳里。 大约是在1974年春节,他好像很有钱,买了一篮子炮仗,上面蒙着他的破棉袄,自己仅仅穿着一件夹袄,问他冷不,从没有说过冷,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成为了我仰慕的人,他挎着篮子走路近20里到了县城,县城最繁华的地带就是人民商场、百货大楼处(现在成了刘邦广场),最高的就是二层的人民商场,姨哥很厉害的,从篮子里摸出来一个大雷子,往地上一放,熟练了点着了一枝香,只听见"轰"的一声,碎纸将已散满天空,好多人围了过来,他又摸出了一颗,又是一声巨响,又引来不少人,这时,一个约摸20岁的人也从怀里摸出一个大雷子放了起来,随着响声相当神气! 县城过年 姨哥将 5个大雷子拿了出来,将五个个大雷子的捻子捻在一起 ,只见他用点燃的香靠近一点,并大声喊道"快点让开!",我循声望去,青烟中腾空而起的希望飞满了天,那种骄傲、那种情怀早已让我心旷神怡,比什么都幸福! 在众人吆喝中,姨哥不停地如变魔术般地变出炮仗,这早已让他的竞争对手汗颜,他的那个篮子里就像一个乾坤袋,炮仗一个接一个。 终于,他大声说:"最后一个!"他手里片紧攥着一个红红的大雷子。 那一刻,时间好像静止了般,人们都看着他,他就是英雄,他就是明星,人们看着他,一个穿着夹袄的人,红色的大雷子不负所望,腾空而起,很高、很高,在空中散发出点点火光,红色的纸片如天女撒花般,人们都往天空中看着…… 姨哥早已拉着我离开了人群,顺着老公安局的路向西炮去,边跑边气踹吁吁的说:"咋办啊,我是从家里拿了钱买的炮仗…… 我们家乡有句俗语"憨人放炮,精人听响",通过姨哥在县城的一举成名,我不由得对这句老话,有了新的理解。 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