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从恩施出发前往宜昌,一路都在穿山过岭,经过的隧道超过100座,可以说是隧道连隧道。手机和网络信号都是时断时续,以致错过了宜昌接站司机的电话和短信。恩施到宜昌的这段铁路属于宜(昌)万(县)高铁的一部分,说是高铁,但由于其所经地区有"地质百科全书"之称,地质状况极其复杂,因此设计时速只有160公里。恩施到宜昌200多公里,动车组跑了1小时40多分钟。 在宜昌入住的酒店叫峡州银海丽景酒店,就在长江边上,离夷陵长江大桥不远。 晚上出来,想吃热干面。结果找了好几家面馆,不是被告知已经打烊,就是说面已经卖完了。刚刚7点多钟,天还大亮着,怎么就收摊儿了呢,宜昌人晚上不赚钱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还提供面食的小店,把疑问说给店主,店主告诉我们,湖北人都是早餐吃面,晚上想吃面还真不太好找。第一次吃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忒辣点儿,但味道相当不错。 暮色中漫步在长江边上,没有想象中的清风拂面,没有入夜后的的水岸清凉,空气依然是热的。长江很安静,默默的,没有一点流淌的声音,以至于我一下子没能辨别出它的流向。江岸边裸露着大面积的岸滩,杂草丛生,估计是正在等待今年洪水的到来。望向江南岸,灯光稀疏,不似北岸这般繁华。 不远处的夷陵长江大桥灯光璀璨,在黑暗的背景中显得格外俏丽。 早上不到5点,我就爬了起来,准备走过夷陵长江大桥,来一次"跨越"长江的壮举。江边雾蒙蒙的,晨练的人们在雾霭中忽隐忽现。 快到桥下的时候,发现一座"宜昌大撤退纪念碑"。 对"宜昌大撤退",此前略有了解,但在阅读碑文的过程中,我的泪水几度夺眶而出,一为史实本身所感动,二为精彩的碑文而感染。其中尤以"铮铮宜昌,倾全城之众,数万码头工人、海员、船工和纤夫,在敌机狂轰频仍、硝烟弥漫的宜昌码头和岭寒涧肃、滩湍水阻的峡江航道,鏖战于惊涛,劈波于漩流,万民挽臂,百姓伏脊,搬运号子和拉纤绞滩之呐喊怒啸苍穹。"一段令人荡气回肠。发生在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使滞留在宜昌的近10万吨工矿企业设备、物资和数万人员得以撤入川渝,为中国保持战时基本的工业生产能力提供了保证,也为中国民族工业保存了最后一点骨血。从关乎一场战争的成败看,"宜昌大撤退"堪比"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者让人们记住了英国远征军司令官罗德·高特和4万名担负阻击任务的法军,而前者让船运公司"民生公司"和它的老板卢作孚青史留名。在"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有116名船员、职员以身殉职,61人伤残,16艘轮船被炸毁。 夷陵长江大桥的两端都建有螺旋形坡道,供行人和骑车人上下。桥面上既有晨练的人,也有匆忙来往的学生族,像我这样的观光者也有那么几位。夷陵长江大桥建成于2001年,全长3246米,其中主桥936米,是长江上第一座三塔倒Y型单索面混凝土加劲梁斜拉桥,其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 我在主桥部分走了一个来回,不时驻足桥面,任观渔舟撒网垂钓,凝望驳船劈波逐浪,闲看白鹭嬉戏翔集,远眺水波浮光天际。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这么悠闲地欣赏长江,吟咏长江的诗句一下子涌满脑海,整理之后,觉得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在此时还算恰当。 从宜昌出发的"两坝一峡(三峡大坝、葛洲坝和西陵峡)"一日游有"车去船回"和"船去车回"两种行程安排,我们是前一种。旅行社的大巴到沿途的各宾馆接游客都很顺利,基本上是车到人已经等在那了。只有一个女游客,导游提前和她联系,她就提出希望导游先去接别的游客,然后再来接她,理由很简单:她还没准备好。实际上,头一天晚上导游就以短信形式通知了第二天上车的地点和大致时间。导游遇到这种想咋地就咋地的奇葩,一定也是醉了。结果这位奇葩游客真的没在上车的地方出现,看样子她只能选择投诉或是跟下一个团了。跟团游总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守规矩的游客,凡事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不守时、提无理要求,全然不顾跟团游的群体性质。从宜昌城出来,在三峡高速上行驶不长时间,就进入了当年为建设三峡工程而专门修建的三峡专用公路。这条路为一级路,全长38公里,三峡工程施工期间实行封闭管理,目前已经向社会开放,是陆路进入三峡大坝景区的唯一通道。 在三峡大坝景区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坛子岭。坛子岭海拔262.48米,因外形颇似一个倒扣的坛子而得名,是15.28平方公里三峡坝区的制高点,也是俯瞰整个三峡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 景点开始的地方有一个三峡工程模型陈列室,里面有类似全景画的三峡工程模型,可以让参观者对宏伟的三峡工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在坛子岭的最高点建有同样为坛子形的观景平台,置身其上可以环顾整个三峡工程。观景平台四面是一组大型铜板浮雕,集中展示了三峡工程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以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沿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在观景台下面的平台广场上,置有三件和三峡工程有关的纪念物。一是"万年江底石"。这块颇具太湖石神韵的巨石重达20多吨,是修筑围堰基坑时从江底挖出来的,其地质年龄已达8亿岁。二是三峡坝址基石。这块圆柱形的岩石,是从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下面的岩层里钻取出来的岩芯。三是大江截流石。这块大江截流石严格来说是一尊雕塑,因为大江截流时使用的截流石只有它的一半大。这种混凝土三角四面体因其特有的稳定性,先后在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中用于大江截流,有效提高了龙口的封堵速度。目前,这种由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首创的混凝土预制件,已经成为江河截流时普遍使用的截流物料。 千年江底石 当天是个漫阴天,远处的三峡大坝和船闸都像被一层薄纱笼罩着,隐约可见,拍出的照片白花花的。闷热的天气让许多游客放弃攀上观景台观景,都躲到二层平台上的另一个展厅里去享受空调的清凉。 接下来的游览项目是观看船闸。船闸是为克服航道上下游的落差而修建的厢式建筑物,一般分为单级或多级,三峡船闸为五级。船闸观景平台在五级船闸第四级的南岸,基本可以看全船闸的主体部分。 因为视角比较低,看不到闸室的底部,所以从观景平台上看船闸,感受不到上下游超过100米的落差。也就是说,船只通过三峡船闸要翻越差不多40层楼的高度。 五级双向船闸共有24扇"人字门",其中最大的一扇门有38.5米高,20米宽,3米厚,850吨重,面积比一个标准篮球场还要大。记得当年看到三峡船闸施工的报道,说整个船闸的施工都是由武警水电部队来完成的。在将近9年的时间里,武警水电部队的将士硬是将260多米高的花岗岩山体削去70多米,并下挖170米,搬动的土石方量达到4220万立方。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厚各一米的石墙,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到目前为止,三峡船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落差最大的船闸。 从船闸观景台稍向下行,就是185平台。185平台的得名是因为其海拔高度与三峡大坝等高,同为海拔185米。在185平台上可以平视烟波浩渺的库区,库区内的建筑和景色一览无余。 右手边船闸外面的那18根巨大的混凝土柱子是等候进入船闸的船舶用来系泊的拴船桩。 对面隐约可见的是整体搬迁至此的新秭归县城;左手边是三峡大坝坝体。因为是从库区内看大坝,大坝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十几米,所以并不能完全感受到大坝的雄伟。大坝近岸一侧的那个"豁口",是2016年9月开始试通航的升船机。 升船机是三峡大坝的后续工程,是缓解船闸通过压力的重要补救措施。在此之前,尽管建设了规模巨大、相关技术也堪称世界一流的五级船闸,但长江日益增加的客货运输量还是让船闸的通过能力捉襟见肘,普通船舶待闸时间接近40个小时,上行船舶待闸时间甚至达340个小时!为缓解船闸的通过压力,2011年,三峡升船机工程开始实施。升船机和电梯非常类似,只是前者的"乘客"为几百上千吨的船舶。现在,通过三峡大坝的船舶,3000吨以下的"坐"升船机,3000吨以上的走船闸。 接下来,我们乘车跨过西陵长江大桥,来到长江的南岸,游览三峡工程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截流纪念园。 截流纪念园是以三峡工程截流相关内容为主题的公园,园内展出物多为当年截流施工中实际使用过的机械、设备和物料,包括之前已经一睹风采的三角四面体、77吨自卸车和平抛船。这种载重可达77吨的大型矿用自卸车是从美国专门为三峡工程进口的,是当时国内吨位最大的自卸车;而今天国产矿用自卸车的载重量已达300吨,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反向出口。 在截流纪念园的角度看三峡大坝的正面,可能是长高比(2309米:185米)过大的缘故,体会不到大坝的高,期待中震撼的感觉没有出现。 截流园里内容很丰富,但炎热的天气让游客们都来去匆匆,拍完纪念照迅速离开。 料斗 磨损的轮胎 中国人的三峡工程梦始于孙中山先生1919年发表的《实业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建国方略》的"物质建设"部分。在这个宏伟计划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但这个宏伟设想在民国初年的国力和技术条件下,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留存在梦想中。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三峡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围绕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更在1956年写出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豪迈词句,为三峡工程的最终实施奠定了基调。2009年,在三峡工程构想提出90年后,三峡工程的主体工程宣告完成,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中午吃饭的地方估计是三峡工程施工时某个施工单位的职工食堂,规模很大,一下子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用餐。这些当年喧闹的地方,随着三峡工程各子工程的陆续完工而逐渐寂寥起来。在三峡工程旅游项目的不断拓展的今天,这些一度失去繁华的地方再度枯木逢春。 午饭后,乘车前往三斗坪码头,登上"长江三峡6"号游船,开始西陵峡之旅。 游船共四层,一层设有接待大厅和多功能厅;二层设有咖啡厅、中餐厅和商务中心。 三层中部设有半开放式西餐厅,船头和尾部为阳光甲板;四层为带有遮阳棚的观光平台。一层大厅和三层阳光甲板为免费区域,其它区域按条件优劣明码收费。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人好像格外怕晒,根本不会选择到阳光甲板上来。只有几个白人游客上来在阳光下坐了一会儿,后来又转到了四层有遮阳棚的观光平台,估计是入乡随俗,怕被中国人笑话。我是摄影控,根本不会老老实实坐在船仓里,三层的两处阳光甲板成为我前窜后跳的最好选择。 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夷陵区南津关,是长江三峡中最东边的一个峡谷。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西陵峡被三峡大坝分为两个部分,西半段成为库区的一部分,由于水位抬升,一些低水位的景观被淹没;东半段因在三峡大坝的下游,故此在三峡工程蓄水后自然景观得以基本保持不变。从三斗坪码头开始的船游西陵峡,走的是西陵峡东半段。这一段长约37公里,行船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这段峡谷大致包括黄牛峡、灯影峡和黄猫峡三个峡段。 早上的漫阴天到下午两点钟开船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阴天,甲板上不晒了,但光线糟糕了很多,两岸的景色不清不楚的,色彩也不够明快。历史上的西陵峡以滩险流急、行舟惊悚而闻名。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粘沙去岸遥。"即是对彼时西陵峡之险的真实写照。1988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西陵峡的水位被抬高,许多浅滩、礁石被淹没,航道通航状况大为改善。 从地图上看,游船经过的第一个景点叫黄牛峡。游船播音员提示游客注意黄牛峡右岸两重山峦背后那座横亘着的山峰,告诉大家那就是著名的毛公山——一座天然的毛泽东卧像。 黄牛峡因右岸的一座山峰形似人牵黄牛人称黄牛山而得名,历史上是西陵峡的险段之一。白居易的诗句"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写出了以往黄牛峡的多险滩和行船难。 地曾经有这样一首民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是说船到黄牛峡行驶非常缓慢,往往走了好几天,黄牛山还在视线内。黄牛山下还有一个历时悠久的寺庙黄陵庙,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但极目仔细在右岸搜寻,终未看到这大名鼎鼎的黄陵庙。 黄牛峡之美在于其两岸的群山层次分明,两或三重山峦近深远浅,浓淡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的神韵。 灯影峡因一处峡壁上的四块巨石在晚霞的映衬下颇似皮影效果的唐僧师徒而得名,又因在月色中景色格外秀丽而称明月峡。 "三峡人家"是依托灯影峡两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山水风光建设起来的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名胜景区,是近年来三峡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人气颇高。 "三峡人家"通过崖壁栈道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各式风雨桥在崖壁上形态各异,争奇斗艳,令人向往。 乘船游西陵峡只能走马观花,感受峡谷的雄壮,要想细品西陵峡的人文和自然之美,非得走走"三峡人家"这样的景区不可。 一直阴着的天突然暗下来,瓢泼大雨不期而至,江面上迅速泛起了浓雾,能见度更差了。山区的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20分钟,云卷雨收,两岸的山体重新清晰起来。 进入黄猫峡,左岸一处山体上隐约有摩崖石刻,用镜头拉近方知是陈毅元帅的诗句"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这两句诗源自陈毅元帅在1960年创作的组诗《冬夜杂咏》中的《三峡》,后两句是"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 长江流至黄猫峡峡口,江面由2000多米宽迅速收窄为只有300多米,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就建在峡口上。 游船进入葛洲坝船闸的时候,我正在船舱里休息,如果不是播音员提醒,我差点错过了拍摄船闸的难得机会。 葛洲坝的船闸只有一级,包括1号、2号、3号三个船闸。我们乘坐的游船通过的是3号船闸,是三个船闸中最小的一个,通过吨位为3000吨以下。 游船进入闸室后,上闸门缓缓关闭,水泵开始排水,闸室中的水位逐渐下降。 待闸室中的水位降至与下游水位齐平时,下闸门打开,游船驶出,完成过闸,前后过闸用时约40分钟。 之前一直以为船闸这种颇具现代气息的通航设备是洋人发明的,是舶来品。殊不知,最早的船闸其实出现在中国,兴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的灵渠上即建有类似船闸的设施,用以调节上下游水位,以利通航。从葛洲坝到宜昌港不到10公里,在宜昌港弃舟登岸,"两坝一峡"宣告结束。 在宜昌满打满算只停留了30多个小时,除了"两坝一峡"和"宜昌大撤退",对这个城市没有太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