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西域,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地方,一直到现在都令人神往。自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我们对那片热土的追捧热情丝毫没有减退过。 毫无争议,西域是个充满魅力和梦想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富饶的物质条件,也有令人流连的异域风情。西汉以来,无论是哪个王朝,都有一个征服西域的梦,因为那片土地已经和我们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难以分割。 图一:西域风光 西域充满童话,也充满诗和远方。不过,自西汉以来的这些王朝,之所以对西域念念不忘,并不是单纯追求那边的风情,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西域梦的起点:张骞并非旅游,而是带着重要的政治任务 说起西域,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骞。没有他,我们中原对西域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传说上。虽然远在战国时期,中原贵族就已经对西域产的玉石珍惜不已,但到过那片神秘土地的人却寥寥无几。 图二:出使西域 张骞去西域,也不是去旅游观光,更不是去了解风土民情,是带着重大战略任务去的。 自西汉建立开始,王朝就有一块心病,就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这些游牧民族来如雨,去如风,机动性十分灵活。作为农耕民族,对付这些马背上的敌人,一直以来,除了被动防御,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即使战国时期的李牧有那等本事,对匈奴的打击纵深也是十分有限的,况且,西汉面临的匈奴,已经不是战国时期那个分裂的匈奴了。 西汉建立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刘邦,也曾想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差点把自己交代到那里。所以,刘邦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汉对匈奴的策略几乎都是"和亲",也就是用女人去换取和平。虽然代价小,却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图三:使节示意图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史记》是这么描述的: 非遇水旱之灾,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全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枳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瞧,国家富得流油,国库里面的钱都多得数不过来,串钱的绳子都断了,粮食多得吃不完,以至于都腐烂了。 朝廷有如此财力,汉武帝这个倔脾气,哪里还会咽得下匈奴的窝囊气?于是,国家对匈奴的战略开始发生改变,不再忍气吞声,而是转向军事打击。 图四:匈奴人示意图 不过,虽然气壮如牛,打仗却不是过家家。面对如此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心里并没有底,于是他决定找帮手。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你匈奴再强大,双拳也难敌四手。 就这样,张骞出发了,去寻找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虽然大月氏迁移之后不再想与匈奴人作对,可张骞对西域的出使,对当地的人文地貌有了初步了解,为日后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基础。 图五:大月氏所在地示意图西域梦的发力:斩断了匈奴人的右臂 在汉朝的打击之下,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大幅度萎缩。 元狩二年,匈奴据守在河西地区的浑邪王干掉休屠王,率领四万多人投降汉朝。战略要地河西走廊落入了汉朝之手,我们总算是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钥匙。 元狩四年,卫青与霍去病率领大军深入匈奴中庭腹地,与大单于混战之后,匈奴人元气大伤,开始北迁,对汉王朝的威胁大幅度降低。 图六:汉军骑兵 在此之前,整个西域几乎都是在匈奴人的统治之下。那些小国家,说白了就是匈奴人的韭菜,收割一轮又一轮。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西域在被控制之前,整个匈奴就像是一把弯刀一样,包围着汉朝的传统区域(如图七)。而西域被汉朝控制之后,形势就完全反转,汉朝的疆土变成了一个弯弯的手,可以把匈奴掐在手中,玩弄于股掌之间。 图七:汉与匈奴形势图 如果说卫青与霍去病的打击是匈奴人惨败的直接原因,那么后期西域的经营就是断掉匈奴人复兴希望的镰刀。 众所周知,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实际上也造成汉朝的元气大伤,甚至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如果不经营西域,像匈奴人这种游牧民族,很有可能来个回马枪,重新占领西域,以西域物资之丰饶,迅速恢复元气,那么汉王朝多年的征战成果将毁于一旦。 图八:汉军出击西域梦的延续:压在吐蕃头上的一座大山 西汉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原王朝都牢牢控制着西域。 到了唐朝,中原对西域的控制更加严密,一方面是因为西域为传统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突飞猛进的吐蕃,保证帝国的战略安全。 说来也真是巧合,吐蕃的势力迅猛发展之时,唐朝刚好也在上升期和鼎盛期,两个铁拳在很近的范围内挥舞,自然很难避免碰撞。 图九:大唐鼎盛时期 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唐朝在与吐蕃的作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被传为神的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中全军覆没,令人震惊不已。《旧唐书》是这么记载这段历史的: 薛仁贵、郭待封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袭,大败,仁贵等并坐除名。吐谷浑全国尽没。 不管原因多么复杂,气候也好,将帅不和也好,兵力悬殊也好,终究是败了,而且这位"神"级的统帅薛仁贵居然还瞒着朝廷跟吐蕃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令人唏嘘不已。 图一〇:吐蕃鼎盛时期 我之所以说这段往事,实际上是要阐述一下当时吐蕃军事力量的强悍。可以说,唐朝在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李世民甚至被人歌颂为"天可汗"。可面对吐蕃,唐朝却吃了很多次的大亏。 不过,对吐蕃的作战,也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除了苏定方之外,哥舒翰也是个典型将领,他在西域期间,一直压着吐蕃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史料,就是哥舒翰坐镇西域那段时间,吐蕃的扩张势头被完全压制。其中的原因,就是唐朝朝廷已经注意到了西域的战略意义,用西域的兵力牵制吐蕃的后背,使吐蕃没有能力东进,也没有能力南下,被死死地钉在西域这片土地之上。 图一一:吐蕃骑兵 也就是说,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存在,使吐蕃投鼠忌器,完全没有胆量再做大的军事行动。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朝廷在西域的军事力量被抽调到内地平叛,吐蕃人立即就出兵东进,对河西走廊一带烧杀抢掠,甚至一度占领这些战略要地。从侧面可以看出,之前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存在对吐蕃军事战略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你仍然觉得这个说法牵强,咱们不妨再说说唐朝中期以后吐蕃对唐朝的军事威胁。 图一二:精锐唐军剧照 公元763年,长安寒风刺骨,可更加令人害怕的事情是吐蕃人来了,还带了一群小喽啰,足足有20万人之多。失去了西域对吐蕃的军事威慑,唐朝边镇之军几乎望风披靡,吐蕃人竟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抵达了距离长安几十里的地方。唐代宗无奈,只有仓皇逃跑至陕州。长安陷入了黑暗十五日,这群人在长安烧杀抢掠,不但把长安城洗劫一空,还掳走了几万人口,使唐朝颜面尽失。 图一三:老将郭子仪 还没缓过气来,公元765年,在叛将仆固怀恩的撺掇之下,吐蕃人再次卷土重来,多亏郭子仪从中斡旋,才没有使长安再次陷落。可郭子仪虽然退了吐蕃之兵,却并没有解除吐蕃对大唐的威胁。吐蕃甚至一度攻入四川,占领了大片土地。 唐朝这一切的疲软和无力都是因为战略上的被动,吐蕃已经没有后顾之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以这么说,一直到唐朝灭亡,吐蕃对长安的威胁都没有解除。 图一四:繁华的长安城 所以,不用过多赘述西域的战略价值了吧?西域在,长安就安全,西域不在,长安就如空中楼阁,根本就很难守得住。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别觉得我们的老祖宗去西域就是为了增长见识,为了欣赏美景,那里可是我们安全的一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