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传奇 连载3】 当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绝境的形势下,是毛泽东挺身而出,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假如,毛泽东同志没有参加长征,而是被留在了被蒋介石五十万大军层层包围、处于白色恐怖的苏区,还会有长征的胜利吗?还会有后来的新中国吗?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怎样书写?甚至,还有我们书写历史的机会吗? 这不是假设,当时身患重病的毛泽东还真的差点被抛弃在红军大转移(长征)的名单之外。细思极恐,还真的是差点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前面说到,由我党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红色间谍莫雄秘密送出的一份绝密情报,令中共最高决策层大惊失色,决定立即实施战略大转移,必须抢在(1934年)10月14日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起总攻之前,跳出蒋介石的"铁桶合围"。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就在这样仓促和被动的形势下,在一片凄风苦雨中拉开了序幕。前途未卜,生死难料,没有人知道要去哪里?也没有人知道最后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长征出发前,各种准备非常仓促,就连红军的高级指挥员都不知道到底要去哪里?毛泽东的老部下林彪和聂荣臻溜进他的小院,小心地问毛泽东"‘我们要去哪里?",毛泽东只能回答:‘"去命令你们去的地方。" 最年轻的红军军团长林彪 此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而是被当时的领导层排斥在外的一块"烫手山芋"。是把毛泽东扔在即将沦陷的苏区,还是带着他跟随大部队一起走?当时的决策者博古和李德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本来,毛泽东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带领自己的队伍驰骋在广阔的乡村地域,并建立起了中国第一块、也是面积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但王明、博古成为中共主要领导后,很快就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因为在他们这些到苏联"喝过洋墨水"的人眼中,毛泽东就是一个不懂马列的乡巴佬。 保持到现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毛泽东被夺去军权后,大病一场,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军队,带着贺子珍到华东山养病去了。华东山在瑞金东面二三十里处,这里风景优美,一片葱郁。山顶上有一座古庙,毛泽东就住在那古庙里,潜心读书和思考,他要看一看自己的马列主张与王明、博古的马列主张有什么不同。 就在此时,一名对毛泽东走向领袖地位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来到了瑞金。这个人就是周恩来。毛泽东与周恩来相识是在广州。1926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们共同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28岁的周恩来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33岁的毛泽东则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两位年轻人建立起了很好的友谊。后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这两次起义失败后的队伍都上了井冈山。这不,周恩来一到瑞金,就上山来看望毛泽东了。作为毛泽东上级的周恩来理解毛泽东此时的心情,也意识到自己这个角色很难当。难就难在王明、博古等人的蛮横无理与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的从不让步,难在正确与错误的主张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操之过急,可能适得其反。有时需要的,只能是等待。 1932年1月9日,博古要求红军进攻中心城市。这名24岁的年轻人的想法是:先打下一座大城市,把苏维埃政府搬进去,并向世界宣布,中国革命已取得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完全没有考虑到就凭现在红军的力量能不能打下来?即使打下来了,又怎么能守得住?但他代表的是中央,中央的指示必须得落实。周恩来决定先征求一下一线指挥员彭德怀的意见,彭德怀显得信心满满,说只要蒋介石不增援,打下赣州没问题。 1933年1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右三)与红一方面军同志合影。 周恩来决定攻打赣州,可毛泽东坚决反对,也是唯一的一个反对者。少数服从多数,于是红军开始了对赣州的围城攻坚,但接连打了1个月零4天,赣州久攻不下。无奈之下,周恩来决定请毛泽东出山。项英奉周恩来之命,带着他的警卫员,骑马直奔华东山。毛泽东二话不说,冒着大雨跟随项英下山。赶到瑞金已是傍晚时分,然后乘一只小船朝赣州方向驶去,但为时已晚。蒋介石的援军赶到赣州,守敌出击,红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围。败走赣州城的彭德怀部队,正集结江口。 此时苏区中央局的首脑们,也集中在这里,等待毛泽东到来之后,对这次作战进行总结。咽不下这口气的彭德怀还要继续攻打赣州。毛泽东坚决反对,认为应该打蒋介石力量薄弱的地方。毛泽东了解到闽西的国民党兵力薄弱,主张转攻龙岩,直下漳、泉。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向闽西进军,接连攻下龙岩和攻克漳州,取得比预期大得多的胜利,战果辉煌。 漳州城的华侨很多,红军从来没有进入过这么富有的城市。按照当时打土豪的标准,满大街的华侨们通通够格。毛泽东按照漳州的实际,及时调整了政策,强调商店照常营业,不准随便抓人筹款,对一般工商业者通过商会向他们筹款。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毛泽东的政策获得了人心,不仅很快就筹集到100多万元,而且还多了近千名战士。毛泽东再一次证明:胜利就在他指的那个方向。 漳州老城古城墙 周恩来已经从打赣州和漳州一胜一败的事实中看到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能力,因此冒着得罪临时中央的风险,把毛泽东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但很快,毛泽东又第二次被夺去了军权。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宁都"会议。开始,苏区中央局要毛泽东找陈诚指挥的主力决战,毛泽东不同意,认为那是让红军去送死,没有执行这一命令。而是带领着红军挥戈北进,一举攻占乐安城、歼灭守军3000人后,又夜袭宜黄之敌,守敌两个旅大部被歼,师长高树勋率残部星夜而逃;接着,又乘胜占领了南丰。红军一周内连克三城,为第四次反"围剿"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临时中央却不干了,他们极力催促毛泽东向北进击,相机占领南昌。 当时南昌有敌重兵把守,而且交通便利,蒋介石随时可调大军增援,正等着红军往口袋里钻。毛泽东没有执行这一将把红军带到"坑"里去的命令,使当时 的中央局大为恼火,立即在前方开中央局全体会议,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毛泽东再一次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 毛泽东离开了给他带来终生难忘痛苦的宁都,直奔汀州。因为他的妻子贺子珍在那里,红军的休养所也在那里。一到汀州,才得知自己又得一子,贺子珍和孩子在一个福音医院住院。毛泽东经常去福音医院,在那里结识了一位病员,名叫罗明。 中央苏区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 罗明是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那时他腰部受伤,在福音医院动了两次手术。在病房里,毛泽东跟罗明聊了起来,毛泽东的见解使 罗明听得入神,他坐不住了,还没有等伤彻底医治好,就匆匆出院,他要立即向中共福建省委传达毛泽东的谈话。他没有想到,此去竟然引出了一场灾难。 事情是这样的:博古于1933年1月下旬,从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途经福建上杭时,遇见了前来迎接他的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罗明是第一次见到博古。他没有想到中共总负责人是这样的年轻英俊,脸上甚至还透着几分稚气。在与博古的交谈中,他说福建省委正在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力开展游击战争。 罗明是真心服气毛泽东,不由自主地说了许多赞扬毛泽东的话,这让博古很不爽。但罗明没有注意到博古的脸色,继续说道,毛泽东正在福建养病,需不需要去看望一下?博古气不打一处来,忿忿地说了一句"有什么好看的?"罗明才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与这位年轻的党的总负责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刚刚踏上苏区的博古就已经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力和威望。自己这么年轻,资历这么浅,怎样才能在苏区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呢?当然,不可能像毛泽东那样,带领着红军从一个胜仗到一个胜仗去建立威信,关键是自己也做不到。那么好吧,党内斗争,这才是自己的长处,在苏联就学了不少招数。只有通过这一招,才能扭转毛泽东已经扎根苏区的那一套,从而贯彻师兄王明的路线。那么,对不起了,就拿眼前的罗明开刀吧,谁让你撞到了我的枪口上呢? 于是,刚到苏区屁股还没坐热的博古,就做出了《关于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的决定》,并在瑞金作了长篇政治报告,"深刻揭露"了"罗明路线"的"实质",号召全党投入反"罗明路线"的"伟大斗争"。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一切,罗明觉得太突然了,简直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福建挨了三天三夜的批斗之后的罗明,又奉命前来瑞金做检查,一到瑞金就遭软禁。 博古亲自找罗明谈话。在谈话中,博古提到了罗明写的一份的报告,因为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最好的领袖毛主席"。所以博古就质问罗明,谁说毛泽东是"我们最好的领袖"?至此,罗明才完全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批了。博古还说,不光你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还有比你更高级的领导干部,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比你更高级的领导干部"指谁?当然是指毛泽东。而毛泽东也觉察出这令人窒息的风声,便不再与别人单独往来,甚至很少与别人说话,他怕牵连别人。落到这个地步,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毛泽东后来向外国友人说起过这段最痛苦的时期:"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晚年的罗明,因在长征路上(贵州)受伤,被安排就地坚持斗争,后流落回老家,1987年病逝于广州,终年86岁。 后来到了延安,当轮到博古作检查、挨批判的时候,博古自己也说:"在苏区反对罗明路线,实际是反对毛主席在苏区的正确路线和作风。"当然,这是后话。 而此时的毛泽东,孤独地住在云石山山顶的一座破旧的寺庙中,伴随他的只有妻子贺子珍以及他们三岁的儿子毛岸红,还有一位法号叫"乐能"的老和尚和两个小和尚。这个地方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四面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百级石砌小道直达山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所在地。 本来,中央领导机关和苏维埃政府都在地势平坦的沙洲坝办公,但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妄图彻底消灭中央红军。驻在沙洲坝的中央领导机关被国民党发现,不断遭到飞机轰炸。为安全起见,中央领导机关分别转移到这山多林密的云石山境内的各个村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驻地设在云石山的寺庙中。 当年毛泽东居住的云石山寺庙,现在成了红色旅游景点 第五次反"围剿"在"左"倾错误领导的指挥下,遭到无可挽回的损失,红军伤亡惨重,国民党的北路军和南路军已形成合围之势,中央苏区面临灭顶之灾。而此时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已经无公可办。尽管毛泽东重病在身,被剥夺了指挥红军的权力,但他还是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焦虑着。 实际上,毛泽东早就明白,照着博古、李德这样干下去,中央苏区沦陷是迟早的事。失败就在眼前,毛泽东尽可能地为下一步红军的大转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他以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身份,命令他的弟弟、苏维埃政府银行行长毛泽民,把所有金钱全部分发给部队。 当时,红军在攻打县城和乡镇的战斗中缴获、没收了大量金条、金锭、银元、元宝、珠宝、金银首饰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的纸币,毛泽民在不为人知的深山山洞里建立了苏维埃国家银行金库。毛泽东要毛泽民把金库里所有财宝全部分发给部队。这些财宝在后来的长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红军用它来向地方军阀"买通"道路,向老百姓购买粮食,而一旦受伤的红军官兵无法跟随部队行军被留下来时,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活下去。 就在准备撤离苏区的时刻,毛泽东却到了于都搞"调查研究"。当毛泽东到达于都的时候,周恩来的电话打来了,他要求毛泽东着重了解一下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毛泽东很快就判断出这个要求的真实含义,于是他对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做出了详尽的调查。二十天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红军正是从于都突围出去的。 调查电报发出之后,毛泽东突然发起高烧。张闻天闻讯立即派傅连暲院长赶到这里。毛泽东被确诊为恶性疟疾,他在床上昏沉沉地躺了整整八天,如果傅连暲再来晚一些,恐怕毛泽东就不行了。 傅连暲(左二)是一名基督徒,曾多次救治好病危中的毛泽东。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亲自介绍他入党。开国中将 当初,博古并没有打算带毛泽东走。时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回忆道:"最初他们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他当时被留下,结果就很难预料了。"在转移出发前,毛泽东的警卫员见别人都去供给处领取行军用的布鞋、草鞋、绑腿带、背包以及冬服等物资,就去领取毛泽东的那一份,但是发放的物资没有毛泽东的那一份。 1925年,伍修权进入前苏联中山大学时的照片。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审判"四人帮"的特别法庭副庭长。 当博古提出把毛泽东留下后,周恩来的反对态度异常坚决,他的理由很简单:毛泽东是红军的创始人,是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党内和红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把他留下万一出了事,无法向全体干部和红军官兵交代。周恩来的最后一句话意义深远,他说:"中国革命需要毛泽东。"这句话可以说是周恩来在一生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涯中说出的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一句话。 中国作家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写到:"博古就毛泽东的问题与李德交换意见,李德给博古转述了斯大林常讲的一个希腊神话:每逢天神安泰与敌人作战失败,他就往母亲地神盖娅的身上一靠,这样他就能重新获得神奇的力量从而赢得作战的胜利。为此,敌人总是千方百计地隔断他与母亲的联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回到大地上。李德讲的这个欧洲故事竟使博古一下子改变了主意:如果毛泽东留下,当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撤离后,留在苏区的中央分局就会成为毛泽东的小天地。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上仅仅只有几百人,不是后来也发展成了一个共和国吗?那么让毛泽东留下正是给了他重打锣鼓另开张的机会。要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就必须将毛泽东与他的‘大地’的联系隔断。就这样,毛泽东被批准跟随红军转移了。没过多久,博古和李德几乎同时明白了用希腊神话解释中国革命是多么的幼稚。" 公元1934年10月10日,在夕阳的残照下,重病在身的毛泽东被编入军委第一野战纵队,躺在担架上,从瑞金的云石山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画家笔下的"长征第一山"----瑞金云石山。毛泽东躺在担架上,就是从画面中的那条小路开始长征的。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长征传奇 连载4】 《绝密生死名单之一:留守苏区最高领导项英最后死于自己副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