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村建设的经验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江苏省率先实践,提出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江苏路径,为我们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验一: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乡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提升乡村品牌形象。通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和增强乡村吸引力、竞争力。
经验二:回归乡野,尊重乡村特色田园景观与文化。特色田园乡村注重把乡村有价值的乡土文化特色资源和要素挖掘出来,学习借鉴传统乡村营建智慧,采用自然、有机、生态的设计方法,引导推动村庄田园意境的形成。强化村庄与田园的有机融合,多使用瓜果蔬菜苗木绿化村庄和田野,选用适生易养护的地方树种,利用既有的本土材料,加强与本地乡村工匠的合作,推动特色田园景观与文化建设。
经验三:以农为本,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完善涉农产业体系,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利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构建乡村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群众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和房屋入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长期合作分红机制。通过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参股各类经营性的合作社,将宅基地、农房、农田的使用权通过村集体对外出租或成立资产性合作社对外合作,参与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使村民在乡村建设中获得长期收益。
经验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为农村新产业的发展腾空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产资源,把休眠的资产变成财富的源泉。在保证总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置换,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按照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进行跨地区调剂,筹集发展资金。推进土地确权和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土地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为农业设施用地、集体经营用地提供空间,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支持。如溧阳市塘马村成立了塘马美田农业公司,推出"我家自留地"项目,把低产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按照自留地的方式分割成块面向城市人群进行招租,通过管家公司聘请本地菜农当"田园管家",产生的土地流转年收入、工资性收入等显著提高了农民收益。
经验五:引入资本,发挥多元投资主体的先进制度优势。鼓励引入资本力量,一起盘活资产,让资本授人以渔。如万科以"微介入、轻建设"方式参与江苏兴化市东罗村建设,挖掘苏中水乡风貌,万科建成东罗村民服务中心、东罗大礼堂、"东罗秋实"展览馆等项目,打造宜居宜游农家环境。在助推产业振兴方面,万科构筑了从田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出资与村集体共营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构建"接二连三"涉农产业链。在创新合作机制方面,万科和村集体合资成立平台公司,万科以建设投资入股,村集体以闲置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形成"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合作模式。村民不仅获得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还持股享受财产性分红收入。
经验六:强化多规合一,多要素全过程引领建设。空间、生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多要素同步考虑、相互衔接、有机融合、能够落地,充分体现乡村特色。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通过组织"驻地规划工作室"、选派"驻村规划师",全过程跟踪项目实施,扎根乡村,采取陪伴式成长,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用"综合营建"的模式,做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的文章。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_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