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中古桥多
江南运河从无锡向东南40公里,进入苏州。江南运河苏州段北起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虞河,南至苏州吴江市平望镇的太浦河,总长约80公里。沟通了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环城河,是江南古运河中最为精彩的一段。
苏州是一座建筑在运河上的城市,城内以"三横四直"为代表的骨干水系是江南运河通向千家万户的水上通道,并形成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格局。江南运河呵护着苏州,哺育着这座城市。
江南运河开挖于春秋时期,公元前六世纪,为攻打楚国,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开凿胥溪(即胥江),连通太湖。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又开凿了邗沟,连通了从苏州经长江、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苏州建城之初,还利用了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引运河水入城,故而古城就与运河血脉相连,相依相生。
苏州,别称姑苏,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苏州城的美,皆由于水系纵横,因水而有桥,因桥促生景,美景造就了苏州。正所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苏州的古桥到底有多少?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还有资料说,宋代苏州有古桥329座,清代为311座;后来,由于许多河道被填壅改路,目前城区内大约还有古桥一百六十余座。苏州的古桥,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或精巧秀丽,或恢宏磅礴。苏州的桥,不仅是沟通两岸,更是一座座美化城市的艺术品。
岁月湮远,朝代叠替,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的古桥也逐渐形成了古、秀、雅、趣的特色。只要走进姑苏老城,就随时可见座座古桥横跨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之上,这时,你的脚步也肯定会随着座座古桥的优雅而放慢。是呀,走的快了,怎能品味得到古桥的仪态万方?而且,姑苏的座座古桥都能以其久远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和精妙的造型,吸引着你,令你倾倒。
历数姑苏城的古桥,最古老的,当属乌鹊桥。
乌鹊桥位于城区南部,北距沧浪亭500米。据传,乌鹊桥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说是古时在此处有专门买卖乌鹊(就是喜鹊)的市场,故而此桥取名乌鹊桥。乌鹊桥最初用武康石修建,整体赭红。由于年代久远,历尽沧桑的乌鹊桥,随看历史的变迁多次改换容颜。最近的一次,是在1934年,因古桥濒危,政府拨款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只保留下部赭红色桥基。改建后的桥长22米,宽13米,主跨6.5米。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三回,就有宋江征讨方腊攻打苏州时,武松在乌鹊桥杀三大王方貌的描写:"乌鹊桥下转出武松,赶上一刀,略断了马脚,方貌倒颠将下来,被武松再复一刀砍了。"
不过那都是历史了,如今,这里早已没了战事和屠杀。每到夏夜,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到乌鹊桥上乘凉。有的伏在桥栏,眺望水面,闲看水面上的阵阵涟漪;有的靠在桥栏,手拿一柄芭蕉扇,一边拍赶蚊虫,一边聊聊山海经。阵阵晚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
虎丘双井桥
虎丘双井桥
苏州最有意思的古桥,当属虎丘内的双井桥。双井桥高架在剑池之上,桥面上有两个井口状圆洞,俗称"双吊桶"。古时,虎丘内云岩寺的僧人用水要到剑池汲取,再担水上山,很是辛苦。南宋时,来虎丘游玩的陈敷文出钱20万,修建了一座横跨石崖两侧的石拱桥,还专门在桥面上留有两口井眼,以便僧人汲水。
游客到虎丘,都会去看双井桥,为在桥面上开设两个井口利于提水的绝妙构思而叹服。
吴门桥
苏州城里最高的桥是吴门桥。吴门桥位于苏州城西南的盘门外,北宋初建时是三孔石拱桥,又名三条桥。明代正统年间,时任苏州知府的况钟见石桥损毁严重,便主持重修。由于该桥近临古城的正门盘门,为"步入吴门第一桥",所以为该桥改名"吴门桥"。现在的单孔石拱桥是清代同治年间所重建的。桥长66.3米,宽4.8米,拱跨16米,拱高9.85米,全桥由花岗岩石块砌筑,其中掺有部分宋代古桥所用的红色武康石,拱券石为10排并联,拱券之间用蝶形腰铁固结,加大了桥的稳定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步登上50步台阶,在起到桥栏作用的石雕吴王靠上稍作歇息,再展目四望,苏州老城历历在目。南面是粉墙黛瓦的盘门,东有兴龙桥轻盈飘逸,北是瑞光塔高耸屹立,西则碧波绿水,一直延伸到远处林立的高楼。俯首探望,一艘游船悠然而至,船上的观光客正纷纷拿起手机拍摄吴门桥。哈,站在吴门桥上的我是否成为他们手中相机里的景色?正如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中所写: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刻的我,正身临其境,也才更能领悟到诗句深邃隽永的意境,细细品来,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苏州的盘门,景色瑰丽,学者陈从周先生对其的评价极高:"北看长城雄伟,南看盘门秀丽 。"可惜我孤陋寡闻,对于苏州盘门,也只是到了苏州后才有所耳闻,真真的愧对苏州历史。
据说,吴门桥上,是观赏盘门的最佳之处。盘门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它由两道水关、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其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年间(公元前514年),是伍子胥领导所建苏州城的八座城门之一。远观,却见高大的盘门矗立在绿树葱茏之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巍峨。
转身,再眺望繁忙的运河,一只只小船荡着涟漪,轻轻地驶过。隐约看得见船家脸上挂着善意的笑靥,像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打着招呼。货船的马达突突作响,而天地间却越发令人感到一种充满了恬淡的静谧,让人心旷神怡。
徜徉在吴门桥上,或驻足,遥看城楼巍峨,瑞塔生辉;或流连,凝望绿树丛中的白墙乌瓦,还有水网交织,舟船往来。斑驳的岁月和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有机地结合在运河东西两岸,沉淀在跨世纪的画卷之中。
好一派江南的山水如诗如画!让人留恋在吴门桥上。
我突然发觉,只有真心投入感情的时候,才能体会彼此"相看两不厌",才能真正领悟美的一切。终于要和吴门桥恋恋不舍地道别了。我带不走一捧河水,也带不走一方桥劵石,但我带走了满满的对吴门桥的印象!
苏州普济桥
从虎丘南门沿山塘河南行800米,是普济桥,因桥旁有普济堂,故以此命名桥。普济桥为三孔石拱桥,由花岗石砌筑,桥长38.7米,宽4.4米,中孔跨9.2米,桥型优雅大气,结构合理,实用经济。该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在乾隆、道光和民国时均曾重修。1986年,该桥桥身下沉变形,随即予以拆卸大修。在重修中,基本保持了原桥原貌,做到修旧如旧。而在桥身隐蔽部位则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桥墩桥台基础采用深达3.8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台,确保古桥的牢固。
拾级登桥,西眺虎丘拥翠,东望碧水蜿蜒,两岸民居粉墙素瓦,水城风光,尽收眼底。
苏州万年桥
姑苏城里最具魅力的古桥,是万年桥。万年桥位于苏州城西胥门外,跨护城河,合称"三吴第一桥"。
万年桥初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当初为三孔石墩桥。相传,当初万年桥建成后,还未起名,恰逢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苏州,当地官员便希望喜好风雅的乾隆皇帝为这座桥赐名。乾隆虽满口应允,然而思来想去也没想出个称心如意的好名字。那天清早,乾隆微服来到桥头,看到一个身穿红衣的新娘子也上了桥,乾隆就好奇地上前看新鲜。那时的苏州有个规矩,但凡新娘子过桥,一定要说上几句吉利话,为自己祈福。那新娘子边走边念道:"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连连拍手叫好,当下就给这座新桥取名为"万年桥。"就这样,万年桥的名字传了下来。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万年桥改建为斜坡桥,拆除两岸桥头的石牌坊及民房,供日军车辆出入。1944年6月8日,一辆日本军车过桥时,石桥突然坍塌,车与数名路人坠河,当场溺死3人。1952年,改建成钢筋水泥桥。2004年,又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6.2米,中孔跨径16米;东西两坡也改回步阶,东坡56级,西坡65级。
苏州的古桥名,也大都别有情趣,或以人称,如陆侍郎桥、周太保桥、李师堂桥、官太尉桥等;或以事称,如渡僧桥、饮马桥、剪金桥、过军桥;或以方位称,如吴县东桥、子城后桥、朱舫宅前桥、雍熙寺西桥;还有以祝愿称,如升平桥、普济桥、积善桥、乐安桥等等。
苏州官太尉桥
官太尉桥位于苏州城状元博物馆以南600米,是一座平梁石板桥,桥长15.6米,宽2.5米,跨3.5米,桥面用五条花岗石梁并列铺设,桥台两侧各为五根武康石排柱 。金刚墙为青石、花岗石参半砌筑。据说,由于曾有一位官居太尉(古代与丞相并列的武官)的居住在这里,所以这桥也就叫官太尉桥了。
官太尉桥初建于宋代,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1991年改为条石桥栏。虽经后世屡次修葺,仍保留有原桥石构件,是不可多得的宋代实物遗存。就在这座官太尉桥附近,有一座苏州传统园林风格的古宅,曾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故居。后来,清代诗人袁学澜又成为这座古宅的主人。由于此处古宅近邻双塔,所以为此宅起名"双塔影园"。漫步其间,垂柳、香樟、石楠等花木掩映,满目浓绿,不禁令人引发思古幽情。
苏州灭渡桥
苏州灭渡桥,又称觅渡桥,位于苏州城东南葑门外,莫邪路和南门路的交汇处, 跨京杭大运河,为单孔石拱桥。该处为水陆交通要津,是古运河与护城河的交汇处。当初,这一带水域宽阔,没有桥梁,人们过往只有通过渡船。但船夫却借此欺凌敲诈过往行人,致使怨声载道。为此,元代昆山僧人敬修发起募捐善款,集资建桥。石桥建成后,取名为"灭渡",就是为了消灭渡船主欺行霸市的劣行。后因苏州话中"灭""觅"同音,逐渐改称为觅渡桥。如今,桥畔还有为纪念僧人敬修化缘募款的坐像。
灭渡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0月,至大德四年3月竣工。明代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主持重修。这位况钟,也是位历史名人。明代宣德年间,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在任三年,他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被认为是苏州历代最清明廉洁的知府,他还和包拯、海瑞同被百姓颂为"三大青天"。至今妇孺皆知的戏剧《十五贯》,就歌颂了况钟刚正清廉、求实精神。明清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况太守断死孩儿》的章节,歌颂了况钟的秉公执法,铁面无私。
觅渡桥用武康石、青石混砌,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长81.3米,桥跨19.3米,高8.5米。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典型的薄拱作品。
站在桥上,眺望一碧万顷的水面,心神格外舒畅。而当皓月遥遥升起,月光下水面一片清盈,薄雾如纱,桥影如月,水波粼粼,缥缈无限,犹如仙境一般。
苏州行春桥
行春桥位于苏州城南石湖景区北口,是一座半圆拱薄墩九孔连续拱桥,桥长54米,宽5.2米,孔跨5.3米,矢高2.6米,石拱桥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在南宋末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在《行春桥记》中说:"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
行春桥桥栏望柱上有石狮10只,桥两头各有石狮2只。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必到石湖,先后作行春桥诗五首。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行春桥九个桥洞中都会出现一轮月影,跳跃于涟漪之中,九月如串,叫"石湖串月"。为看这"石湖串月"的难见美景,附近百姓几乎倾城而出,游石湖登行春桥争看串月。此时湖面游船如织,歌舞之声通宵达旦。故而诗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
苏州彩云桥
彩云桥,原位于苏州市横塘街,跨越江南运河,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1928年曾重建。彩云桥为三孔石拱桥,长38米,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高5.6米,桥洞为完整的圆圈。1992年,因大运河拓宽,彩云桥迁建于胥江上。桥东侧数百米,有江南才子唐寅的墓园。
苏州五龙桥
五龙桥位于苏州南部长桥乡龙桥镇西,位于苏州宝带桥西侧3公里,跨越大龙港。该桥为五孔石拱桥,长42米,宽6米,桥面高12米,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明代、清代曾多次大修重建。1979年,桥面改铺水泥,2007年再次重修。桥面保持了原桥传统的石台阶,两侧各为38级,是苏州唯一的五孔石拱桥。五龙桥桥身修长秀美,线条流畅,桥墩结构轻巧而坚固,桥面正中的桥心石上凿刻有精美的团龙。
由于五龙桥是苏州城南侧太湖水的进入口,起到扼守苏州东南屏障的作用。元末明初(公元1367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率军与张士诚激战于五龙桥南面的鲇鱼口。此役张士诚大败,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覆灭。在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倭寇前来骚扰,驻守苏州的明军在五龙桥南鲇鱼港迎战,倭寇被迫逃散。在清代(1862年),太平天国苏州保卫战中,这里曾设太平天国的工事,顽强地抵御过清军与英国洋枪队的联合进攻。
精美的五龙桥桥心石
在苏州阊门外的上塘河上,横卧着好几座桥,有端庄秀丽的双桥,有气势磅礴的立交桥,还有上津桥。这一座座有故事的石拱桥,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慈善老人,安详地端坐在古运河的水道上,迎来送往步履匆匆的过客。
苏州上津桥
上津桥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路广济桥东,跨上塘河,西与下津桥遥相呼应。上津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2.5米,净跨12.2米,高5.9米,宽3.7米,桥身由七排拱券石并列砌筑。桥栏为砖砌,条石压顶,两坡均铺设条石踏步。
上津桥一带,曾是古代苏州最热闹的商区之一,绸布店、肉铺、茶铺、药铺、典当铺……沿街比肩,构成了热闹的市井生活。而且,因为"津"、"京"音近,所以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秀才举子进京赶考必要走上津桥;如果金榜题名返回家乡,也必定会在上津桥上敲锣打鼓,热烈庆贺。
上津桥畔有座石亭,纪念一位叫郝太极的古人。郝太极,是明朝将领,云南人。明朝灭亡后,清廷要他留任,他不从,便隐名埋姓,在苏州上津桥一带为百姓诊病卖药为生。苏州人仰慕郝太极的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品质,清代光绪年间,吴县知县李超琼在上津桥南,立下了"故明郝将军卖药处"碑,以示纪念,并题诗缅怀:"上津桥下水沄沄,药市风清远莫闻。路近留园花舫织,无人解吊郝将军。"
上津桥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桥身石刻,该桥重修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1984年又予大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下津桥
下津桥位于上津桥西侧,也为明代始建的单孔石拱桥。桥长36.7米,宽4.9米,净跨12米,高6.3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它部均为花岗石,石雕实腹桥栏,栏板中间书写"下津桥"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津桥和上津桥彷佛一对兄弟,都是一样的半圆拱,一样的单孔,一样的南北走向;不一样的是桥栏,上津桥的桥栏是青石望柱砖砌桥栏,下津桥则是青石望柱石砌桥栏板。向西,是古刹寒山寺;向东,是古刹西园寺。南来北往的香客信士,都在此留下虔诚的足迹;东来西往的路,都通往佛门。
苏州的古桥太多了,多的难以数计,多的难以一一写下。而姑苏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底蕴,富含浪漫情愫,让苏州的桥文化变得更有意趣。那些横跨河流的古桥,就藏着时代的记忆,也藏着它们各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