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门外 外馆斜街 所谓口外 指的是张家口和绥远的归绥(现在的呼和浩特)以西的地方。 张家口叫"东口 ",归绥叫"西口 ",是内地商户到内蒙古、外蒙古做买卖的两个枢纽城市。 西口 是山西商人,即所谓"山西帮 "的活动范围,早在清朝中期他们就已经打通了到外蒙的贸易通道。 东口 是北京商户,即所谓"京帮 "的活动据点,但东口的商铺都是京城商户在张家口设立的分号,其总号设立在北京的外馆地区 。 外馆是个地名,也是个政府官署的名称,亦名哈尔哈馆 ,清朝时位于安定门外偏西北的地方,距城大约四五里地。 外馆始建于明代,是京城六馆之一,至清代,外馆隶属于清廷理藩院 。外馆是用于接待少数民族上层人士 的地方。 据《清会典》记载:蒙古王公和西藏黄教领袖按照"年班制度 ",每年轮班进京朝贡,谒见皇上,蒙古王公被安排在外馆,黄教领袖则安排在黄寺 居住。 据传,当时外馆占地四十八亩,因当时蒙古共有四十八家王公贵族,故设大小宅院四十八所。 1865年《北京地理全图》中的外馆和黄寺 1921年《北平市全图》中安定门外的外馆 一些随员及商人则用骡、马、骆驼载运皮毛、药材等土特产,来到这里,搭起帐篷,形成临时售货场所 ,与内地商人运来的丝绸、布匹、金银首饰等进行以货易货交易。 既然外馆在此,人们也就把此地称作外馆 。黄寺地区也是如此。 清朝时,此地与西邻的黄寺都是十分繁华 的地方。于是,做内蒙和外蒙生意的商户也就把商店总号 设立在这一带,北京各行各业的外勤推销员以及内地各省的跑外人员,也都到这里推销可以销售口外、适合蒙古人需要 的物品。 "京帮"的总号在外馆,张家口是分号,运往外蒙古的货物在张家口聚集、分类、包装、起运。那时候去外蒙古既没有公路,更没有铁路,货物完全靠骆驼驮运 。 北京城墙外的骆驼队 所有的货物在张家口装入木板箱或者荆条筐,经过仔细捆扎之后,雇用蒙古人拉骆驼,一步一步走到库伦 (乌兰巴托),再从库伦转运到外路的各个支号,主要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库伦西北叫西外路,东南叫东外路。西外路较远,在那一带做买卖一般二三年返京一次,东外路一带做买卖一两年返京一次。 上世纪20年代库伦的商铺 从张家口到库伦有三千来里地,要走三十天,如果有紧急货物,就要"包程赶运"(要按照规定时间运到,误期罚款),可以缩短到半个月左右。 外馆各商家总号是洽谈各项贸易的办公处,也负责招募和培训学徒 。 学徒在外馆总号主要学习买卖人的规矩 ,了解跑外蒙的生活和营业情况。 掌柜的认为有出息的学徒,就从总号调到张家口分号,进一步训练,要学习蒙古话 ,熟悉蒙古人的生活习俗,认识各种货物的品质价格。 蒙古族的老照片 这些训练有了一定成绩就会派到库伦实习 ,经过一个时期实习后,才能成为跑外路的商人,派到下面的座庄(各个支号)。 外蒙古一年中有大半年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因此到口外学习的学徒都由商号代为置办防寒衣物 ,这笔费用作为借支,学徒出徒后有了收入,分期扣还。 外馆经办的货物品种繁多,可以说无所不有。 一般大路货有砖茶、生烟、斜纹布、牛皮靴、毡帽、铁器、酒类、糕点 等,其中有的就在张家口采办。 从外蒙运回的主要是驼毛、羊毛、粗细皮货、药材、土法开采的黄金、眼镜石 等。 从内地到外蒙古路途遥远,有一定风险,但是货物到了外蒙,由于供需缺口大 ,在以物易物的贸易中利润丰厚 。 例如,蒙古人生活中离不开砖茶,需求量大,两块茶砖可以换回100斤羊毛,而100斤羊毛在张家口可以卖16——20块银元,正是这样的利润吸引了外馆商人。 如今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羊群 除了以物易物的贸易,也有货币交换 。 1924年前,外蒙古的货币是俄国发行的"羌帖 "。初期,一元羌帖在北京大约换现洋2角,后来随着白俄失败,羌帖连连贬值,一元羌帖只能换现洋几分了,终至无人使用。 1917年俄国沙俄政府解体前发行的一种信用券 1924年后,外蒙古成立新政府,发行银元和纸币。银元重5分,纸币有一元、三元、五元、十元四种,当时,内地的银元和外蒙古的货币等值流通 。 蒙古蒙哥银币一套5枚 据程双科先生回忆,1927年,他前往外蒙古做生意时,正是外馆兴旺时期,仅在库伦 一处,就有内地商户约500家,常驻商人约4000人,其中四分之一是山西帮 ,另外都是外馆 派遣的。另外,在乌里雅苏台和和科布多还有一些常驻商人。 这些外路商人以各分支号为中心,每个分支号有羊群 7000到10000只,马400到500匹,牛200到400头,骆驼 50到60匹。 北京城墙外的骆驼队 外馆商人养的这些牛羊骆驼马匹 ,除了自己使用和食用外,也和当地人交换,一部分赶到西口,再由西口赶到内地出售。 马匹 是外蒙古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重要出口物资,外馆商人每年都要赶回大量马匹到内地。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马群 1921年7月11日,外蒙古脱离中国宣布独立,1924年11月26日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但是当时蒙古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十分短缺,于是又鼓励中国商人前去做生意,1923年到1927年是外馆的复兴时期 ,此时,程双科先生再度前往库伦经商。 据他回忆,当时的蒙古国不仅急需茶叶 、布匹 等生活必需品,连献佛用的哈达 也没有,都急需中国商人运送。 那几年,内地货物运到外蒙,外蒙的土产,特别是粗细皮毛业 大批运到内地,外馆商人做了几年好生意。 呼伦贝尔草原上羊毛打包运输现场的老照片 从1927年起,外蒙政府改变了进出口贸易政策,对进出口贸易严格管控 ,提高了关税,并且对中国商人的财产重新估价,所有超过原估价的部分,作为欠税财产,限期补缴。商人已经无利可图,于是纷纷歇业回家,外馆商人对蒙经商也就此终止了 。 现在,北京朝阳区西北部,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黄寺大街,有一条街道。街道大体呈东西走向,东段略偏向东南,因街道位于原外馆地区,故名外馆斜街,还留下了一点外馆的痕迹。 关于外馆斜街 ,您又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原题《旧京对外蒙贸易的据点—"外馆" 》, 作者戴任。 五百年前,新文化街还叫石驸马大街 实验二小 奋斗小学 鲍家街小学 新文化街的这些学校您还记得吗? 实验二小 北京四中 中央音乐学院,新文化街原来这么有名校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