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郡王府 蒋晨明 | 摄 昨天我们讲了讲胡同过去为何叫石驸马大街,以及如今为什么叫新文化街。 新文化街,地如其名,其文化气氛确实浓郁。 约千米的大街,附近就有新京畿道实验幼儿园、实验二小、奋斗小学、鲁迅中学、北京四中和中央音乐学院,孩子可以从幼儿园上到大学,更别提实验二小还是北京最牛的小学之一,曾创下了每平46万的学区房单价最高记录。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条胡同里的几座幼儿园和小学。 石驸马大街幼儿园 昔日郡王府 后来幼儿园 今日小学堂 除了上期说过的在建筑上颇具民国风的鲁迅中学,新文化大街上,还有一座十分古朴的建筑——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岳托的王府。这是现存清代王府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也是出王爷最多的王府,13代,17个王。 克勤郡王府的大门曾被拆除,如今为后人复建。 随着清朝覆灭,最后一代也随之落魄,竟饿死街头,王府则是被卖给了做过总理的熊希龄,成为熊公馆。 熊希龄 在后人眼中,熊希龄一生头衔众多:幼时生而聪慧,14岁成秀才,21岁中举,24岁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被誉为"湖南神童"。 青年时期的他曾力主维新立宪,1913年熊希龄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但由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民国总理"的位置仅呆了7个月便被迫辞职。 熊希龄还曾担任过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九一八"事件爆发时,熊希龄组织起"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发布抗战宣言,设立医院、公墓,甚至和妻子、红十字会会员一起奔赴前线。 "一二八"战起,他自撰了墓志铭,其中写道:"今当国难,巢覆榱崩,若不舍己,何以救群?" 晚年的熊希龄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被称作"平民慈善家",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点:不仅一手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培养了众多人才,甚至一度"裸捐"。而他裸捐后所建的学校中便有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就位于熊宅后院,这便是石驸马大街幼儿园的前身。 如今的克勤郡王府俯瞰图 1932年10月,熊希龄将全部家财裸捐给了"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社",并设总社于其石驸马大街53号家中,由亲友54人组成董事会管理,负责开办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北平昭慧托儿所、北平昭慧民众工校、天津昭慧第二幼稚园、香山昭慧第三幼稚园等12项慈善教育事业。 其中的几所学校校名中的"昭慧",是为了纪念亡妻朱其慧。而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就在熊宅的后院。 据相关回忆文章显示,当时的昭慧幼稚园属于新式学堂,学生每天只需去半天,"活动也都是玩、唱歌,以及排排坐喝白菜汤或萝卜汤"。熊希龄时常来看孩子们,每次都会带一盒巧克力糖,这在当时可是比较少见且贵重的零食了。 捐完全部身家之后的他了无牵挂,便以孑然之身投入了抗日救亡中。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12月13日南京沦陷,熊希龄避居上海租界,精神痛苦异常,决心立即离沪返湘,继续为抗日募捐。但18日刚刚绕行至香港,25日便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蔡元培当时也在香港,亲笔为熊希龄书写墓碑,并撰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 解放后,昭慧第一幼稚园改名石驸马大街幼儿园。学校的孩子们经常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小喇叭"广播节目,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学龄前儿童广播节目,在北京长大的50后、60后和70后,几乎都听过那就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开场白:"哒嘀哒,哒嘀哒,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而今,随着城市改造,幼儿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从附近西单手帕胡同搬来的北京实验二小。 在介绍手帕胡同时,我们详细介绍过这座百年名校,也介绍了学校能如此优秀是从"根儿上"就开始了的:不仅仅建校时间长,在京城中堪称最早的小学之一,更是当时小学中设备最好的一座。 此后百年间,学校虽说名字屡屡变化,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国之栋梁,比如"两弹元勋"钱学森,比如两院院士张维,比如社会活动家王光美…… 在雕梁画栋红砖绿瓦之间,孩子们尽情嬉戏,不时也传来琅琅书声,处处都透露着蓬勃的朝气。 奋斗小学 马背上的摇篮 胡同里并不只实验二小这一所小学,如今胡同西口附近向阳胡同和月台胡同之间,还有所奋斗小学。过去的鲍家街,还曾有一所鲍家街小学,也就是后来的新文化街三小。 奋斗小学是由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为培养抗日将士子弟而创办的,成立于1940年5月5日,曾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 单看当时的办学理念——"长城气魄、黄河智慧、奋斗精神、宜生教育",就有一股气吞山河的气势,蕴含其中的是一种军人的特质。 学校原本在宁夏黄渠桥石咀山,1946年随抗战部队转移到归绥(呼和浩特),1947年迁至张家口,并改名张垣奋斗学校。1948年,在北平建立起了北平奋斗小学和北平奋斗中学,归绥的奋斗小学和中学则是迁回了陕坝。 1949年,傅作义领导北平起义,奋斗小学和中学的人员也在起义人员之列。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奋斗小学改为北京奋斗小学,而奋斗中学则是迁到了归绥。 奋斗小学师生家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合影。 抗美援朝时,奋斗小学曾一次性接收志愿军子女一至六年级共90余人集体入学。 1999年4月,随着城市改造,奋斗小学与与太平湖小学、新文化街三小合并,改建成为公办寄宿走读兼有的学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如今,学校的中心花园被命名为"诚合园",并为傅作义将军立下了纪念碑。 消失的新文化街三小 曾叫鲍家街小学 新文化街三小过去称鲍家街小学,前身暂不明确,在《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中标注为"第十小学",在《北平内城西部图》中则标注为"鲍家街小学"。但可以明确得知的是,至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所小学就已经存在了。 《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中的第十小学 《北平内城西部图》中的"鲍家街小学" 《1948年北京地图》中只标注了此处有一所学校,却没有名字 据老街坊回忆,学校不大,但校门内却有个很大的门洞,门洞正中有个很大的的穿衣镜,学生们每天上学进校门时,都要从镜子前边照一下自己,整容,正己。 学校有前后两个院子,前院有两排共八九间教室,西房是传达室和门房。小学6个年级,12个班,教室不够用,于是低年级就采用二部制,两班合用一个教室,分上、下午上课,不上课的时间分学习小组在家里写作业。 后院是个小操场,南北长,东西短。操场南边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械,北边有两间房子,一间是六年级的教室,另一间是体育器材室,上体育课时,老师会根据课堂内容从这里取器材。操场西边还有一个小跨院,是老师的办公室,大概有四五间房子。 与操场西墙一墙之隔的是铁路子弟一中,那里地势比奋斗小学高上一些。奋斗小学的学生有体育课,总能看到铁一中的学生趴在墙头往这边瞧。 奋斗小学很小,没有礼堂,有大的活动也经常会借用铁一中的礼堂。 后来,鲍家街小学改名新文化街三小,1999年并入了奋斗小学。而铁一中也已被撤销,原本鲍家街上这两座学校的地界被划给了中央音乐学院。 限于篇幅,明天为您带来新文化街上的中学和大学篇,主要为您讲述鲍家街是怎样的一块音乐热土。 这里不仅诞生了鲍家街43号这样的知名乐队,其主创人员汪峰可谓家喻户晓,知名作曲家王黎光北漂时也曾住在附近…… 关于新文化街的这些学校,您还有哪些回忆?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老趙戲碼,石驸马大街上的那所老校 [2] 代安,周景良 人能笃实 自有光辉,东方养生,2011年 [3] 李春伟,熊希龄:为教育慈善"裸捐" [4] 龙儒文,民国前总理熊希龄毁家纾难 [5] 鲍家街上的小学校,北京晚报 [6] 薇子,鲍家街12号--老北京四合院永远的记忆,墙根网 [7] 陈连玉 整理,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光明日报 [8] 奋斗小学诚和园的来历 五百年前,新文化街还叫石驸马大街 为什么北京有这么多清真美食? 火了99年的玉华台,北京淮扬菜里的扛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