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路口东南角,西长安街南侧自西向东依次为大年三十饺子城、西单肉饼店、大磨坊、庆丰包子铺、天源酱园、音像大世界、北京首都时代广场。 每到换季总爱生病,喝着寡淡无味的小米粥,总要配上点酱菜。 酱菜,对于北京人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健康还是疾病,餐桌上的那碟子酱菜是始终不变的。可以说,即使家里揭不开锅了,就着窝头也是要吃酱菜的。 京城酱菜作坊历史悠久,据《北京志》载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更是百家争鸣,京酱园、老酱园、南酱园三足鼎立,各家所制酱菜风味不同,各有千秋。 民国年间,《晨报》刊载的《谈北京之酱园》一文中曾介绍,当时北京的酱园有"南酱园"和"京酱园"之分。南酱园所制酱菜偏甜口,主要集中在宣武门外铁门一带,"以‘桂馨’、‘馨远’等号为最佳。" 桂馨斋酱园,"南酱园"的代表,曾在铁门胡同,如今在南横西街平原里小区一号楼1号底商。 而京酱园的"掌作"(即制酱工匠)多来自水甜土沃保定府,"所制黄酱、酱油、酱菜等, 味虽沉,而清芬适口",主要以西长安街的天源酱园、西斜街的公和永等为代表。 今天,咱们介绍的就是西长安街上的这家天源酱园。 想解馋 辣和咸 吃食离不开酱和盐 北京地处黄河流域内陆地区,蔬菜的供应季节性极为明显。一到深秋乃至入冬,基本就只有萝卜和大白菜了,尤其是大白菜,这可是北方老百姓的看家菜,每年冬天都是一车一车地往家里存。 图源网络 如果实在想尝尝鲜,也只有右安门外丰台十八村还有用温室种植的蔬菜花木了,民国时期叫"洞子货 "。可是这菜的价格基本上会高出普通蔬菜十倍、二十倍 ,这就不是普通人家能消费得起的了。 所谓"想解馋,辣和咸,吃食离不开酱和盐。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发明了腌菜,秦汉时期的先民发明了大豆制酱,自此,酱菜成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图源 图虫创意 明清时期,京城里的酱园子就已经遍地开花,比如开业于明嘉靖年间的六必居,比如西四缸瓦市附近的酱黄胡同(今大小酱坊胡同)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桂花糖熟芥 慈禧认证的好酱菜 清同治八年(1869),京城当铺四大商之一的"当刘"(刘湛轩)以2000两白银在西长安街上买下了一家油盐店,改建为天源酱园,前店后厂,自产自销。 天源酱园虽是京酱园,其所制酱菜却以甜面酱 和各种甜酱菜 出名,尤其是桂花糖熟芥,还曾进得九重宫闱,据传还得到了老佛爷的赞赏。 桂花糖熟芥 图源网络 店老板得知此事,灵机一动,将桂花糖熟芥做了一番包装:不仅在标签上标明了"上用糖熟芥",还将盛酱菜的瓷坛子专门摆在了红漆木架。由此,天源酱园名声大噪,不少豪门贵客成了座上宾。 西长安街上的公私合营天源酱园(1955年) 借着这股东风,店老板请到了当朝翰林陆润庠 题写了"天源号京酱园 "的金字招牌,请清末书法家王 垿 题写了藏头诗:"天 高地厚千年业, 源 远流长万载基,酱 佐盐梅调鼎鼐,园 临长安胜蓬莱。" 1939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曾载:"北平酱菜,颇多著名,每年运往京东、东三省、上海等地者颇多,还远销日本,为京市出产之大宗,甜酱菜现以桂馨斋、天源、东杨、天义顺等四家为最佳。 " 真工实料 严格考究 自家就有菜园子 天源酱园能够"上达天听",风行京城,根本原因还是酱菜纯实,这和其选料考究 不无关联。 老板刘湛轩是京西八里庄人,在老家有颇多田产,所以天源酱园所用的蔬菜,比如萝卜、芥菜等都来自自家的田园。据载其店内的萝卜干,"甚为甘芳适口,萝卜之选择,以不艮不辣为准,加五香料腌之,嫩脆甘馨为他号所不及。" 酱菜厂里的工人,赫达·莫里逊[德]摄于1940年保定。 后随着店铺规模扩大,老板开始在京西一带的著名菜园采购,也都严把质量关,一丝不苟。 比如,制酱所用的黄豆,必须是京东马驹桥所产,面粉则是用当时的"上等粉"。 做糖蒜,选用长辛店或四季青生产的六瓣红皮"王贵大蒜",且在夏至前三天起蒜。 糖蒜 图源网络 甜酱包瓜,专用永定门外跃家楼培育的"竹叶青"香瓜,要求六七成熟时就摘下。黄瓜则是要分伏黄瓜和秋黄瓜,选自安定门外小关一带产的五寸伏、秋黄瓜,不仅条顺,还得顶花带刺,个头四到六条一斤。 此外,据天源酱园老采购贾国英师傅介绍,还有"小红门的‘香瓜李’、蒲黄榆的‘二英萝卜’、沙窝的‘铁把椒’、白纸坊黑土地产的‘甘露’、白菜要东便门的‘小白口’、通县马驹桥的‘两道眉芥菜’、永定门外刘记的‘苤兰’。" 可以说,天源酱园在选材上真是讲究,其产地甚至精确到了某家某户,要是认准了老王家的就不会再换。此外,所选蔬果不仅对个头有要求,甚至还会详细到几成熟。 老北京的酱菜园子,不仅讲究,绝不做砸招牌的事儿。图为电视剧《芝麻胡同》截图。 制酱 天源酱园的看家本领 作为京酱园中的佼佼者,制酱绝对是天源酱园的看家本领,其所制的甜面酱在京城颇受欢迎,如果在家做炸酱面,喜欢吃甜的就爱用天源的甜面酱。 炸酱面,无数北京人的心头好。 如此广受好评的甜面酱,其制作也是颇多讲究。比如,每年夏日阳光充足,所以多选在伏天开耙,进行露天晒制。 此外,所用的酱缸都是大口开平缸,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三分之二露出地面。每年伏天开耙,每缸酱每天二百耙,分四遍。下雨时,要用透气又防雨的竹席苫盖,便于微生物发酵。 旧时酱菜厂,赫达·莫里逊[德]摄于1940年保定。 天然晒制的酱,其氨基酸、还原糖的指标要大大高于温室酱。用这样天然晒制的酱所制的酱菜,酱香浓郁,红褐色有光泽,可久放不酸败。 此外,《旧京旧忆》也曾专门介绍过天源酱园的制酱:"位进山场,园址宽敞,空气清洁",尤其是"酿造时所用之水,又系取自山泉名井"。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也是天源酱园所制之酱能名噪京城的原因之一。天源酱园 屹立西单一百五十多年 正是因为选材的一丝不苟,以及独到的传统工艺,天源酱园在清代颇负盛名,"宫廷府邸多喜食其制品。每晨该酱园 等以 大批包篓,车载入城,分送各处,极形忙碌。 " 至民国年间,天源酱园的生意有所衰落,据传是因当时"城内之酱园栉比林立,故生意日渐 凌替 "。 建国之后,天源酱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56年,天源酱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拨专款30万元,在南苑团河路征地36亩,为天源建设2000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3000多口酱菜大缸。 图源网络 此外,赵朴初、周建人、董寿平也为天源酱园重新题写了牌匾,老店旧貌换新颜。 1966年以后,天源酱园改为"田园酱园",南苑团河路的酱腌菜车间也和西城酱菜厂合并,取名"立新酱菜厂"。文革结束后,天源与西城酱菜厂剥离,各自恢复原名。 西长安街上的天源酱园(上世纪九十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天源酱园不仅深受北京市民喜爱,外宾也对此颇为青睐。1979年全国政协会议曾把桂花糖熟芥列入菜单。周总理也曾派人到天源购买过甜酱姜芽,天源还多次给中南海提供过酱菜。 甜酱姜芽,图源网络。 由于店面位于西长安街,与长安大戏院 不过几步之遥,因此许多京剧名家如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等,都是天源的老主顾。袁世海曾为其题词:"味美色鲜,中外驰名";侯宝林也曾为其题词:"天源酱菜甲全球。" 1999年1月29日,由于市政道路改造,西长安街120号的天源酱园搬到了宣武门内大街30-40号临时商业楼进行周转。 1997年西长安街南侧街景,天源酱园挨着音像大世界和庆丰包子铺,两年后这里被夷为平地。 步入千禧年,公司改制,天源酱园由二级法人企业改为非法人企业,名字变更为"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天源酱园"。 2001年,天源酱园进驻宣武门内大街6号美爵酒店附属底商内,至今也有19年了。 如今天源酱园的门脸,图源大众点评。 一百五十多年来,天源酱园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西单路口。它早已融入北京人的血液中,喝粥要配小咸菜,涮羊肉要吃糖蒜,做炸酱面用天源甜面酱……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天源的酱菜,或许不如大鱼大肉美味珍馐,但它却能让清淡的白粥咂摸出不一样的滋味,这不正如北京人的生活,踏实,且讲究。 关于天源酱园 ,您还知道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牛培顺,天源"漫"话前世今生,时代经贸,2010 [2] 寻竹生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西单,北京出版社,2015.6 [3] 北京西城区老字号谱系研究领导小组编著,北京西城老字号谱系丛书·食品加工卷·茶叶卷·中药业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2 [4] 老北京酱菜史话,北京日报 [5] 淡而有味的老北京酱菜,北京晨报 [6] 星艺雅集,百年旧痕 | 彭坤:想解馋 辣和咸 吃食离不开酱和盐,2019.07.02 消失在西单的牛肉湾 西单手帕胡同 龚自珍和梁启超的缘份交点 消失在西单的手帕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