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故事:叶辛与金鸡豆腐 作者:丁翔 上海大世界要举办第二届中国魅力大奖赛。而且主题鲜明,要以故事形式,反映中国悠久的非物质文化产品。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我等此人,退休在家,沤歌博大精深的非遗产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于是,我搜刮了存放在脑子里的所有熟知的非遗产品样式,却是因为时代的远古,我是难以用故事化的手法进行表现的。尤其是非遗产品的形成和传承过程,其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描写,却是难以下手的。于是,这道难题似乎真的难倒了我这个人写故事走出来的所谓"文人"了。 难题的纠缠,却不让我定心。因为,大世界老总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相信我能完成这摊任务,才把这一"伟大工程"交付我,因为,大世界自重新开张后,还第一次用故事形式反映非遗历史呢,我肯定要不负重望,尽可能做好这道题目。现在,我终于下手落笔了,就写一下我所熟悉的人与事。"金鸡豆腐"的故事名称也出来了,而这个"金鸡豆腐"也与当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家叶辛有关。 第一回 话说400多年前,明代大儒学家王阳明来到贵州修文县当差。地方官员要招待他,就端出了在当地上等佳肴的菜品——骟鸡汤。这个称为骟鸡的就是在江南一带乡间的"墩鸡",也是被人称为"太监鸡"。什么叫"太监鸡",相信大家都知道。这种在贵州山区叫做骟鸡的土鸡,自小被阉了,从小长到大,没有什么欲望的冲动。一心一意在山地上觅食生长。因此肉质饱满,鲜嫩无比。而且羽毛发亮,皮薄肉坚,营养丰富不说,烧出来的香味扑鼻,吃起来的美味也掉眉。王阳明第一次品尝到如此美味的骟鸡,自然会夸奖不已。时间一长,王阳明也有点吃腻了。 有一次,他来到修文县乡下的一个叫砂锅寨的地方。穷山沟没有什么招待这位县大人。于是在吃饭时,地方的保甲长知道王阳明喜欢喝汤。于是,就把寨子里最有名的一种用卤水点桨的豆腐,烧了几道菜,人称"白玉家宴",给这位文豪品一下。当大家都在担扰用乡间最低档的豆腐招待这位县太爷时,谁知王阳明把胡须一撸,说道:"这个白玉还不是豆腐吗?可是这个豆腐怎么比绍兴的好吃啊?"众人一听他此番话,心里松了口气。一位头人就告诉王阳明,这种在当地用咸菜汁点桨成的豆腐,白里带青,青里带酸,酸里带鲜。所用黄豆都是在朝阳的山坡上种植。浸透在阳光中的黄豆,自然就味道不一样了。营养就不要说了。 王阳明一听兴趣更浓了,灵感一下子迸发。他随口说了一句,那这个豆腐与骟鸡合在一起烧,味道不是鲜上加鲜。营养还可以当药治病吗?经他一说,许多人都点头称是。于是,这道由王阳明点赞的骟鸡豆腐菜肴就风靡开来了。更是成为当地人招待贵宾,亲朋好友的上等佳肴。"骟鸡豆腐"也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后期。 第二回 六十年代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当时的一个热潮。从上海小弄堂里走出来的叶辛,也随着大流,来到了当年王阳明做学问的地方——贵州修文县,这个以王阳明修练学问,文化深厚的山区,也许是注定了,当代也会再出一位大文人。而在王阳明出菜名的砂锅寨,叶辛就在寨边的山坡上一间土地庙里居住下来,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活,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村上看他一个瘦骨的上海小青年,劳动后还在伏案写作,就知道是一位有文化的好青年。于是,村干部把他安排到寨子上的小学当老师。这对于从小热爱写作和文化的叶辛来说,真是一个天赐良机,可以由此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因此,叶辛在这座用草盖成的小教室,用砖石垒成的课桌,用锅底灰抹成的黑板上,认真地当起了一位小学教师。一位性格随和的知识青年,把上海的知识讲给山区里的孩子们听,再结合课本知识,每堂课都讲得生动有趣,而学生们也好像第一次听到如此通俗易懂的教学,学习兴趣更浓。有几个学生还与叶辛结下了深厚感情。其中就有一位叫陈金良的男生,成了叶辛的知交。时常帮助叶辛做一些课堂里的工作。 陈金良人长得瘦小,却十分懂事。家里父母在下田劳动后,还要在夜里做豆腐,陈金良总是在旁边,帮忙打下手。每天天不亮,他还要帮助父亲把祖传的菜卤豆腐技艺制作的鲜美豆腐,在寨子里兜圈子卖出。他家还养了几只土鸡,这些在山坡上散放的土鸡,大多都骟了,成为"太监鸡"。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的山寨人家,绝大部分都把骟鸡当作摇钱树,一般自己都不会轻易宰杀吃的。陈金良也在每天教学后,也总是帮助母亲在鸡舍里清点鸡的数量,生怕丢了一只骟鸡,自己上学读书就少一份学费了。 对待骟鸡和豆腐如此专心至之的陈金良,还有一段让叶辛至今难以忘怀的经历。 原来,叶辛在担任砂锅寨村办小这教师时,有一次突感浑身无力。早上起床没有一点力气。无奈只能躺倒,上课也无法前行了。叶老师一天不来学校上课,剩下的一位教师关照陈金良在放学后,路过土地庙进,顺便去看一下。陈金良也惦记着叶老师,听老师如此关照,他就毫不犹豫地在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土地庙,当他推门进屋,看到叶辛脸色苍白,汗水直冒,就急问:叶老师,你怎么啦?叶辛微睁双眼,看着焦急的学生,吃力地回答:浑身不舒服。陈金良听了连忙说:哟,我马上去告诉父亲,你躺着别动。 陈金良的父母也从田里刚回家,听儿子说叶老师生病了,就急急冲冲地跟着陈金良来到了土地庙。当看到叶辛的病情时,陈金良父亲立刻说:可能是脱水了,营养不良。略懂医学知识的陈父亲,就在把脉摸额后,就初步得出诊断。说是时,那时快,陈父亲即回家,把刚磨下来的豆腐桨倒在锅里烧起来,一会儿,一碗浓里透香的豆腐桨衣端到叶辛面前,叫他马上喝下并说:刚出的豆腐桨衣的第二层最有营养的,你先喝下看一下。叶辛也知道,听当地人说过,豆腐浆衣的第二层最有营养也最有治病疗效。生病和坐月子的人喝了,大多会好转。于是,他在陈父的搀扶下坐起来,把一碗豆腐浆衣一古脑地喝下去了。等了一会儿,陈父他家三人看到叶辛有所缓解,就说:你先躺下,明天早上,叫金良再端碗豆腐浆衣来给你喝,一个星期,估计不会有事了。 就这样,当叶辛在喝到第三天时,陈金良从家里端来了一只砂锅,掀开盖子一看,让叶辛愣住了。因为,这次陈金良给叶辛送来的是传说中的王阳明点名的"名菜——骟鸡豆腐",只见一块块切成四方形的鸡块,在一块块白豆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叶辛连忙问:这是否你家的骟鸡煮的豆腐?陈金良也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喃喃地回答:我爸说,这个骟鸡豆腐,你吃了身体会好的快一些,可以到学校教我们念书了。叶辛听了止不住的眼泪也流下来,心想,在这个偏僻的大山深处,村民们纯朴的情感,将使他不忘初心,激励自己更好地为村寨的孩子们教好书。 叶辛在喝了不到一个星期的骟鸡豆腐后,身体很快恢复了,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 在回到上海工作后,叶辛心里一直惦记着这段情感故事,并且依靠自己的人脉资源,筹集了30余万元,在自己当年教学的砂锅寨村办小学的原址上,建起在当地标准化最高的"希望小学"。当地政府十分感动,把砂锅寨村办小学,命名为"叶辛春晖小学"。砂锅寨的村民也自发筹钱,把当年叶辛居住的土地庙,修缮后也挂上"叶辛旧居"的标牌,予以保护展示起来。 然而,令叶辛最为牵挂的是那位每天为自己端来豆腐衣汤和骟鸡豆腐的学生陈金良。在他与有关单位协调好工作岗位后,就高兴地打电话到贵州修文县的朋友,叫他通知陈金良到上海来工作。谁知,电话那头却告诉了他似晴天霹雳的噩耗。陈金良在云南打工时,发生车祸,年纪轻轻已经过世了。叶辛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陈金良当年每天早上端着骟鸡豆腐,走进土地庙,看着自己喝完后,才低头笑眯眯地走出门上学去。这么一位善良的孩子,就这样年纪轻轻地走了。叶辛的人心里实在难以平静。 自此以后,一位从全国人大代表到上海市人大常委 ,再到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无论走到那里,如果是招待他用餐,他总是轻声地对接待人员说,当地有豆腐,就上一道豆腐菜吧。刚开始,人们还以为叶辛喜欢品尝当地的特色豆制品。可是,时间一长,大家不免产生疑问了,当在了解了叶辛当年是喝了砂锅寨小学的学生送来的骟鸡豆腐后,才恢复了健康的经历,无不为叶辛的真切情感,用一种特别的手法,予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更是对优秀传统食品所产生的神奇功效的寄托之意。这也是叶辛作为一名著名的高产作家,为什么深受基层群众崇拜,所展示的接地气的高贵品质。 第三回 叶辛用豆制品寄托第二故乡的恩情,用骟鸡豆腐作为自己对贵州山水的乡愁之感。而他提出的一个大胆构想,更让骟鸡豆腐这道传承了400多年的非遗食品,又在上海城乡大地上火了一把。 2017年夏季,叶辛受邀来到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浦江玫瑰园,在品尝了上海的非遗产品,被当年慈禧太后誉为"江南凤凰"的老浦东鸡后,提出了在非遗的基础上,把贵州的名菜——骟鸡豆腐,资源整合后,移植到上海来。他还提出用"金凤凰"的老浦东鸡与在上海地区有影响力的上海非遗产品青浦区赵家豆腐,合并创新制作一款名叫"金鸡豆腐"的菜肴。让远古的王阳明"骟鸡豆腐"与现代的叶辛"金鸡豆腐"合二为一,古今文化名人的佳作推陈出新,肯定会引起众人的追捧。 浦江玫瑰园的老总十分高兴,他也正在愁没有什么叫得响的菜名,在玫瑰园里推出。听叶老师这么一点拔,灵感大发。当即邀请叶辛把"金鸡豆腐"的制作方法,详细说一下。叶辛也不厌其烦,把自己了解的贵州骟鸡豆腐烹饪的一些方法,详细说给大家听。他还把收集的有关资料,用文字写成资料,传授给玫瑰园的厨师,而且还带来一瓶从贵州买的专为骟鸡豆腐配料的辣酱。他说:贵州是山区,空气温度大。饮食放些辣,有利于除湿防关节病。上海地区不需要太辣的酱了。但是,品尝这款从贵州移植过来的"金鸡豆腐"一定要放些辣酱,味道才会真正调出来。 叶辛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更是一位对各地传统美食很有研究的美食家。他在多部作品中,对美食的描述都十分细腻。尤其是这款第一次从书本中走上餐桌的"金鸡豆腐",更使让他真的上了心。不仅在菜品的名称上,还是在菜肴的制作方式和色香味上,加上一些指导,甚至还亲自向贵州朋友二次电话交谈相关的技巧。 在叶辛的精心调味下,这款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金鸡豆腐",真正推向了市场,成为浦江玫瑰园的当家菜肴。 2017年的重阳节,浦江玫瑰园组织了一场有300余名社区居民参加的"金鸡豆腐"品尝大会。当大家听说这款在上海从来没有品尝的菜肴,是著名作家叶辛从贵州山区移植过来的时,都说:难为这位大作家了。当大家了解到叶辛为什么要极力推荐这款有独特意义的菜肴时,更是对著名作家心连山区人民情谊的高贵品质而感动。有一位也是在黑龙江插过队的老知青动情地说:一个作家在自己成名后,还是想着自己的往事,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寄托自己的对故人的哀思,可以说在当今的作家队伍中,不太多见。他认为:仅从叶辛为纪念那位山塞学生而时常要吃豆制品,到亲自定名推出"金鸡豆腐"到上海的餐饮市场,就可以看出叶辛的高风亮节,是令人信服的。 叶辛与金鸡豆腐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也许大家对故事情节结构,不太多认同。但对其中的精神内涵,相信大家还是有一些认可的。这是因为,一个人在艰苦环境下,不忘自己的初心,坚守信念,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后,仍然没有忘记曾经为自己的生存发展,付出真情的普通百姓。而且一心一意用实际行动,进行着一项项的感恩行动。这就是不愧于"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 这也就是如金鸡一样引吭高歌,声播远扬,也像豆腐一样,结白如玉,一生光亮鲜艳夺目。 人们有理由相信,由著名作家叶辛推出的"金鸡豆腐"一定会大放光彩。 201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