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 清代京官的穷是出了名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代北京胥吏的富也是出了名的,而且其致富之道也很有特点。 胥吏是干什么的? 徐珂《清稗类钞·胥役类》载:"胥吏,公家所用掌理案牍之吏也。各治其房科之事,俗称之曰书办。" 此外,有时还称作书吏。这里所言之吏,与一般所说的官吏不同,官吏是有品级的衙门负责人,胥吏只是具体办事人员。 北京是朝廷所在地,衙署甚多,所以胥吏也甚多,仅户部书吏就有一千余人。 对于清代北京胥吏的富,时人多有记述。 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曾将吏富与官穷作过这样的对照:"京朝官多贫至不能自存,而吏人多积赀巨亿,衣食享用,似于王者。"(咸丰十年十一月初三记) 胥吏拥有厚资,就形成了奢侈的生活方式,夏枝巢《旧京琐记》卷一说:书吏"率拥厚资,起居甚侈,夏必凉棚,院必列磁缸,以养文鱼,排巨盆以载石榴,无子弟读书,亦必延一西席 (塾师),以示阔绰。讥者为之联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习然也"。 图源 | 张儒刚张石 晚清做过北京巡城御史的陈庆溎在《谏书稀庵笔记》中记述了两个他认识的书吏,一个叫史松泉,一个叫李秋宾,二人都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他们可以作为清代北京胥吏之富的典型。 史松泉"家资数十万","房屋连亘,院落数层,皆四面廊厢,雨雪不须张盖,日日有美伶为之烧烟,其酒食之美,尤异寻常",如"自造南豆腐,鸭汤煨之,上加金华火腿细末,作红寿字,鲜明不忍下箸"。 李秋宾的豪富也很令人吃惊。陈庆溎有一次到戏园看戏,"开戏半日后,忽见有仆数人,携豹皮坐褥、细磁茶壶,白铜光亮水烟袋,尚有二三优伶,拥一肥胖老者登楼。少顷,年少名优,相继上楼陪侍,园主人周旋殷勤,送茶点者络绎不绝"。一打听,才知此肥胖老者是国子监经承李秋宾。 清代北京的胥吏多住在正阳门以东和崇文门外,由于他们生活富足,"恒多华宅"。所以清代北京流行"东富西贵"的说法,其"东富"就是指胥吏和富商。 图源 | 黄有维 这些胥吏是怎样致富的呢? 概括地说,靠熟悉例案公务,挟制堂官(尚书、侍郎)、司官(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衙门负责人,从而放手作奸,大肆索贿——这就是胥吏的致富之道。 以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例,这些衙门每天要办理全国大量的刑名钱谷、任免官吏、兴办工程等公务,办公过程中要处理大批案牍文书。 但对于这些案牍之事,堂司官都是不熟悉的(因为他们大都是科举出身,学的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四书五经八股文),尤其清代处理刑名等事,不但要依据《大清律》,还要谙熟繁多、灵活的"例",(诸如"丢失东城门钥匙比照丢失印信处理"这样的"例"文,有一千八百九十余条之多),对这些"例",堂司官更是极为生疏。 大清律例 而胥吏是具体办理案牍文书的人员,又都谙熟例案,因而实际权力很大,常可"执例以制司官"。 其具体情况,如《清稗类钞》"各部书吏主案牍"条记载;"每办一案,堂官委之司官,司官委之书吏,书吏检阅成案比照律,呈之司官,司官略加润色,呈之堂官,堂官若不驳斥则此案定矣"。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记某京吏在酒肆里向人夸耀说:"凡属事者如客,部署如车,我辈如御,堂司官如骡,鞭之左右而已。" 由此可见胥吏的权力之大。 胥吏权大,便可放手作奸,大肆索贿。六部衙门的公务不同,胥吏索贿也就各有特点。 如吏部掌官员任免之事,求官者便纷纷打点吏部的胥吏,胥吏则根据行贿者所求官缺的大小、肥瘠挟定索贿数目,如果多人同时行贿,则根据行贿数目的多寡,在铨选名单上"开列其先后",如果"贿不至,非驳斥,即延阁",所以求官者都肯花大钱巴结吏部胥吏。 身穿朝服的清朝官员合影 户部掌管着各省款项的销核,由于军费报销往往出入很大,可在一百几十万两银之间,所以户部胥吏索贿的数目也都很大,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于是有"阔书办者必首户部"、"户部书吏之富,可埒王侯"的说法。 史松泉就是户部银库的胥吏,外省每个月都要往京中解饷银和汇票庄银券,他一任数年,遂至巨富。 户部官票 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福郡王征西藏归,户部某书吏索其军需报销费,福王大怒说;小胥竟敢向大帅索贿!书吏答道:若不赏我以巨资,报销之事就要办三年,皇上怪罪下来,必兴大狱,我这是为您着想呀。福王听罢,果赏以巨资。 其他几部衙门虽不如吏、户二部油水大,但也有利可图。如工部事虽较简,"然遇大兴作,书吏辄大获利",礼部向称穷署,但在会试或大婚国丧之年,仍可获大利,刑部书吏则总是盼着外省发生大案,到时定有油水可捞。 总之,凡有公务可办,就有索贿发财之机。 胥吏作奸索贿有不少手法,伪造公章、涂改文书、写匿名索贿信就是其中几种。 据《狱中杂记》载:"都下老胥,家藏伪章,文书行下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能辨也。"同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罪犯应斩立决,但某胥吏向其索贿千金后,暗换文书,竟以另一犯人代其受了斩刑。 何刚德《春明梦录》还记述了广西提督冯子材参奏部吏给他写匿名索贿信的事。 冯子材像 尽管胥吏很富,实际权力也很不小,但社会身分却是微贱的,而且名声也不光彩,科举出身的官僚士大夫极看不起他们。 冯桂芬说:"后世流品,莫贱于吏,至今日而等诸隶仆。"(《显志堂稿》卷九《易吏胥议》)李慈铭则称胥吏是"黑衣下贱之流"。 冯桂芬像 但由于胥吏一业"为之易而得钱多",所以许多重利轻名者宁愿放弃举业而充当胥吏,《凌霄一士随笔》就记载北京"土著入塾读书之人,多趋于斯"。有许多胥吏还是世代相袭的。 京官贵而穷,胥吏贱而富,这一清代官场中的"怪现状",充分暴露出清朝统治的严重弊端,而这些弊端又恰是清王朝自身所解决不了的。 关于胥吏,您又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有兴趣的也可以在后台留言"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源自《燕都》杂志, 原题《说清代京师胥吏的"富" 》,作者李乔。 "稳住炸酱面"炸酱面何以代表北京城? 新发地名字起源 昔日京郊看坟人的聚集地 西单和二龙坑中间的大木仓 王爷府变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