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清华收到一份礼物——世界毛纺大王、香港爱国企业家曹光彪老先生,在临终前将名下所有资产,全部捐给清华。 清华将用这笔钱,设立"清华大学曹光彪先生纪念基金",铭记这位在已于2021年3月12日离世的爱国企业家。 曹光彪老人生前异常低调,他名下资产的具体数额有多少,对外界来说一直是谜团,但早在2004年,他就以70亿身家打败刘銮雄,登上香港百富榜。 老人家7岁开始跟着父亲做生意,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清华上学,所幸他的10个子女,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女儿、女婿都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 经常听人说:"富不过三代。" 但是,曹光彪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做到了富过3代,而且,他的家庭美满幸福,后辈子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背后又有怎样的成功秘诀? 1920年,正处于山河巨变的时代。 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目标,一大批民族企业家悄然崛起,"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更是极速扩张,迅速跻身为十大商帮之首。 这一年,曹光彪出生在被誉为"十里洋场"的上海,因为他祖籍浙江宁波,日后也将被划为宁波帮的商业大佬之一。 他的宁波老乡包玉刚此时才2岁,距成为世界船王还有一段遥远的时光,日后享誉世界的邵逸夫还没毕业,距离邵氏兄弟成立电影公司还有5年时间。 在当时那个动荡年代,曹光彪的父亲开了一家叫"鸿祥"的呢绒店,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家境还算殷实,至少不用担心没饭吃,还能送曹光彪去上学。 然而,曹父没打算让儿子考个状元回家,而是想着小学读毕业,识字、会算数,不至于被人蒙骗,就足够了,一心打算让儿子早点回家做生意。 曹光彪读的是周围有名的教会学校,每天要跟着外国人一起做早祷,听道,但他心里从未对外国的宗教信仰产生兴趣,反而一心想着考大学,报效祖国。 由于曹父希望他子承父业,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7岁时,曹光彪每天放学回家,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管理家里产业,不但要帮父亲算一些简单的账务,还要学习做西装,接待顾客。 那时,店里的柜台太高,他根本够不着台面,母亲特意在他脚下垫了一条矮凳。 即使是这样,曹光彪还是做到了两头兼顾,不但在商业天赋上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在学校里的成绩也非常好,年年考第一。 直到小学毕业时,父亲跟他摊牌:"读完了就开始管理李家堂的店铺,这点墨水做生意够用了。" 曹光彪傻眼了,坚持要读书。 母亲舍不得孩子吃苦,而且以家里的情况,并不是交不起学费,就同意他继续上学,但提出一个要求:"毕业考试必须考第1名。" 曹母完全没想到,她随口说的一个要求,竟改变了儿子的一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上海危在旦夕。 19岁的包玉刚正在上海一家银行开疆拓土,他用短短7年的时间,从一名普通职员升职成为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可谓前途光明,意气风发。 另一边的邵氏兄弟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在东南亚地区拥有100多家电影院,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已经初露雏形。 而曹光彪日后的商业搭档霍英东,不知道还在哪个旮旯当苦力。 这一年,17岁的曹光彪也遭逢巨变。 原本正在上高二的他,打算全力备战高考,冲刺一回国内顶尖学府: 清华大学。 可惜,他母亲突然去世,父亲骤然遭受丧妻之痛,一病不起,无力掌管家中生意,居然欠下15000元的巨债。 于是,他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深造的梦想,辍学回家,接管家中生意。 因为上过几年洋学堂,曹光彪思想前卫,打理生意时敢于推陈出新,用了很多流行的方式招徕顾客,但他骨子里还是丢不掉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一开始,曹家的店铺是同行中规模最小的,整个店铺只有5个人,再加上曹光彪年纪小,出门谈生意时,总是被人看不起。 但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讲究以和为贵: 做生意,别人打你左脸,不还手,还给他打右脸; 正如客人来看布料,左看右看都不买,还要送他往大门走; 招呼好,他下次还会来买。 当时,二战爆发,大量犹太人逃亡到上海。 曹光彪于心不忍,为了给这些难民一条活路,他干脆招了十几个犹太人,让他们拿着西服到商行推销,别人都以为是犹太人从欧洲带来的西装,销路出乎意料的好。 这个办法不但提升了业绩,还给了落难的犹太人生存的希望,他索性把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抗战胜利。 而且他给员工的工资,比当时资本雄厚的外资企业还高,在他手底工作过的人,没人说他一句不好。 "鸿祥"原本只是默默无名的一家小店,因为善于经营,没几年,已经与上海老资格的布店"宝大祥"、"协大祥"齐名,并称为"三大祥"。 建国前,鸿祥已经有员工300人,在南京、台北、重庆等地都开设了分店。 1949年,国家日新月异。 开国大典上,出身宁波帮的商业大佬王宽诚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日后,甚至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作"王宽诚星"。 尽管宁波帮的江湖地位在新中国仍旧稳固如初,还是没有抵挡住一大波企业家举家迁往香港、澳门等地。 包玉刚、霍英东等人都迁往香港,并在那里创业。 这一年,曹光彪也随大流,带着大儿子前往香港开拓业务,他在香港中环租了一间办公室,主要做进出口贸易。 好景不长,很快爆发抗美援朝战争。 因为西方列强的阻挠,国内物资紧缺,王宽诚带头给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霍英东等人也纷纷出售香港的房地产,联合起来集资千万,购买大批物资送往国内。 曹光彪也没闲着,他想方设法突破港英当局的禁运,配合华润公司,从西方国家订购大量急需药品运到国内,转送到朝鲜战场。 直到抗战胜利,他才重新回归老本行。 1954年,曹光彪在香港投资建立第一家毛纺织厂——太平毛纺厂。 当时,羊毛衫都是手工织成,而他的工厂在60年代初期,就用机器织出了羊毛衫,在当时属于新潮产品。 靠着领先世界的毛纺技术,低廉的价格,曹光彪顺利打开了欧洲市场,成为第一个在欧洲卖羊毛衫的中国人。 1964 年,曹光彪在香港成立了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先后收购了 11 家针织厂,成立南洋针织成衣制造公司,将生产线从毛纺扩大到针织。 随后,他又先后在葡萄牙、毛里求斯、德国、英国等地建立工厂,经销商遍布全球,他本人成为"世界毛纺大王"。 就在曹光彪事业越做越大时,他的家庭却陷入了动荡之中。 因为骨子里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曹光彪信奉子承父业,长子继承家业那一套,所以做生意总把大儿子带在身边,其他家人仍旧定居上海。 直到国内进入特殊年代时,他还有五个孩子留在上海,有的被安排进工厂当学徒,有的下放到黑龙江养马,也有的到农村接受再教育。 直到1979年,国家进入全新的改革开放,曹光彪的几个孩子才陆续离开国内,被送到外国读书。 曹光彪一生有10个子女,各自在喜欢的闯荡,在商业、政界、时尚界都做出了一番成绩,一直等到70 岁生日当天,曹光彪才第一次和所有孩子们团圆。 如今,长子曹其镛一直跟在曹光彪身边经营家族企业,除了是永新企业的董事长之外,还是一名慈善教育家。 常住澳门的女儿曹其真,早年也跟着父亲一起经商,曾为珠海香洲毛纺厂的建立出力打拼,后来去了澳门开始从政,担任了十年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 曹其真是担任澳门立法会主席时,澳门还未回归,她当时是第一位由中国人出任的立法会主席,澳门回归时,她曾带领所有立法会成员在国旗下宣誓。 另一个儿子曹其铳,早年经历了上山下乡,后来到加拿大留学,后来为了家族企业常年驻扎在毛里求斯。 小儿子曹其东在光学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小女儿曹其敏是曹家唯一一位从事航空业的人,也算是圆了曹光彪的航空梦。 (曹光彪和孩子们的合影) 香港在回归之前,航空客运和航空货运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航空权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为此,曹光彪决心创建一家属于中国人的航空公司。 听说此事后,不少人劝他放弃,一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涉及过航空领域,跨领域投资未免太冒险,其次,这样做势必会受到英国当权者的阻挠。 曹光彪却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这个第一不好当,如果这个第一来得很容易,我还不干呢! 难就难在要打破外国人的垄断,要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争口气。 在商海里搏击靠的就是一个信念,决不轻易言输,不经历风险是做不成大事的。 他找到霍英东,包玉刚等人合作,共同创建了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英国人独家垄断香港航空的局面。 英国当局为了阻挠曹光彪,几次三番派人游说,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修改了航空法,声明"一家航空公司,只能运营一条航空线"。 但是,曹光彪依然不愿屈服。 经过7个月,曹光彪联合包玉刚、霍英东出资购买的第一架波音737飞机,才获得英国当权者许可,在香港启德机场起飞。 飞机起飞当天,曹光彪顾不得颜面,在机场当着众人的面痛哭出声。 然而,他很快迎来更大的麻烦。 英国人为了阻止曹光彪插足航空领域,批给他的航线是从香港飞往马来西亚的亚庇,几乎没有乘客,每天都在赔钱。 曹光彪不得不找到英局重新谈判,但他总是被人关在大门外,连管事的人面都见不着。 无奈之下,他开始四处发表演讲,以舆论逼迫当局者表态。 后来,他干脆飞往北京,在北京住了半个月,每天吃不下,睡不着,连每天洗一次澡的习惯都顾不上了,直到半个月后,顺利获得北京方面的支持,他才舒舒服服洗了个澡。 1986年初,历经波折,港龙航空开辟了通往厦门、杭州、天津、大连等多个城市的航班。 那些等着看曹光彪笑话的英国人,曾断言港龙没多久就要断翅折翼、从天上掉下来,看到这个结果不禁感慨道:"曹光彪真是个难不倒的硬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困难,曹光彪又站出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给国家多创造外汇,他主动代国企向外国推销国产毛衫和纺织成品,但当时国产毛衫款式老旧,质量欠佳,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主动提出由他名下的永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免费修建厂房,培训员工,提供生产用的原材料,包括后期销售,厂址设在广东珠海。 而所有建厂费用和设备费用,全部用人工费用作为补偿,这个方案很快获得批准,曹光彪由此成为"补偿贸易"方案的先驱人。 于是,中国第一家由港商开办的工厂——珠海香洲毛纺厂便诞生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才几块钱,而曹光彪的工厂经济效益好,在他的工厂上班,一个月可以收入300多元。 邓老到珠海南巡时,特意到行程之外的曹光彪毛纺厂参观,对他本人更是大为赞赏。 1994年,时任清华常务副校长杨家庆带队到香港访问,曹光彪听说后,盛情邀请杨家庆见面,随后向清华捐赠1000万港币,设立了"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 当时,这笔钱是清华获得的最大单笔捐款,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要大笔资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这笔捐款无异于雪中送炭。 1997年,清华准备建立远程教育中心,光是购置设备就需要150万美元,如此高昂的费用差点让项目流产。 为此,杨家庆专程飞往香港向曹光彪寻求帮助,曹光彪毫不含糊,三天后就将150万美元一次性汇到了清华的账户。 2001年,清华将要举办90周年校庆,而最大的活动场地只能容纳一千多人,无法满足需要,清华方面准备筹集1个亿的资金,新建体育馆。 杨家庆无奈,再次飞往香港,希望等到曹光彪的帮助,曹光彪慷慨解囊,不但一次性捐款5000万,还为杨家庆引荐了不少香港富商。 同年,清华预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准备组建世界级的师资队伍,曹光彪听闻此事后,又拿出300万,设立"曹光彪讲席教授基金",帮助清华引进人才。 感念于曹光彪对祖国的付出,清华方面将他尊为名誉校董,小行星中心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曹光彪星"。 曹光彪却谦虚地说: 为故乡做点事是应该的。其实,我常常觉得很惭愧,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2021年3月12日,曹光彪在香港港安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这位老人,活了一个世纪,经历过时代巨变,商海沉浮,却从未忘记过初心,将名下所有资产捐献给清华。 他对祖国做过的贡献,对国家教育事业提供的帮助,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人生不易,愿你我皆能守望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