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千亿资产的富豪,居然没有飞机,没有名车,也不穿戴名牌,身上也没多少钱,但这样的富豪却在中国企业史里,创下了多个第一: 全国第一家不冠地名的全国性集团公司! 出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第一位民营企业家! 成立新中国第一家民办银行——民生银行! 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个上市! 截止1995年,成为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位,并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内地首富 ...... 这个富豪,现在又联合雷军等人成立了新网银行。 可这样的富豪,曾经却有多年没有鞋穿,也吃不饱饭,他靠着仅有的38.5元起家,逐步成为四川首富。 那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千亿富豪的?我们普通人是否能学到致富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位富豪的发家史。 1951年,四川新津县的一对革命夫妇,生育了4个孩子,分别为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合起来是"言行美好"。 这对夫妇,男的叫刘大墉,之前是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新津县人民法院的第一任院长,而后又成为新津县的第一任农业局长。 女的叫郑康致,是黄埔军校战地救护班学生,之后在城郊的平岗小学当老师。 表面上看,刘家的家庭条件蛮好的,但那个时候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刘家的经济来源是"供给制"的,每月能领到的粮食是有限的,没办法养活一家6口人。 无奈之下,就把老二刘永行过继给了卖布的商人。 可没过半年,老二刘永行的腿摔断了,就被退了回来。 那时候,刘家仍然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而且本来也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就把老三刘永美,过继到了陈家,改名为陈育新,此名也一直用到今天。 刘家夫妇本就不是迂腐之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异常看重,再加上两人都是知识分子出身,因而家里从来不缺各种书籍和报纸,其中就有《参考信息》,《青少年报》,《十万个为什么》等。 好在几个孩子从小深受父母影响,也热爱阅读。 1955年,终于实行了工资制,刘家的生活好起来了。 可好景不长,"自然灾害"将刘家好不容易好起来的生活,再次打入了谷底。此时,刘家还添了个妹妹。 那个时候,粮食根本不够吃,而进入青春期的老大刘永言,正需要大量营养,已经饿得全身水肿,到了生死边缘的地步了,而老四刘永好也饿得直冒酸水。 后来刘家母亲不知道从哪儿搞来的米糠,才将孩子们从死神手上抢了回来。 但这个时候,却是刘永好早年生命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了——穿着名贵大衣,去北京。 为了去北京,刘家母亲还特意挤出钱来给刘永好买了双破旧的解放鞋。 在那之前,刘永好几乎没穿过鞋。 可这双鞋却也在北京弄丢了。 没多久,刘家人的生活彻底被打入了深渊。 刘家父母进了牛棚,而刘家兄弟也因此失去了一切升学、招工机会。 直到1971年,刘家的命运才开始好转起来。 平凡后的刘家父亲,一次性补发了几千块,家里不仅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还买了进口的卓尔基照相机。 1973年,刘永好参加了临时举办的高考。 但因"政审不通过",补录了第二志愿,进入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机器制造专业。 其他兄弟也先后考上了大学, 这在当时可是家喻户晓的大事了。 好不容易刘家的生活终于迎来了曙光时,刘家父亲却患上了肺癌。 弥留之际,给刘家兄弟留下了一句话," 我一生想为国家多做点事,却没能如愿,但你们大有希望。 " 这句话也伴随了刘家四兄弟一生。 大概上世纪80年代,刘永好毕业了,在机械工业学校教电子,也教机械。 而刘家其他几个兄弟也在各行各业有了稳定的工作。 但刘永好并不甘心每个月只拿着38.5元的工资。 过年全家团聚时,老二刘永行说现在国家已经提倡发家致富了,为什么不一起创业呢? 原来,老二靠修电器7天赚了300多块钱,是一般职工半年的工资了,这让他看到了创业的希望。 于是,兄弟四人各自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总共凑了1500元的启动资金。 从小,兄弟四人就会拆装家里的各种电器,而且老大刘永言又是电机厂工人和电讯工程学生,老二刘永行曾以修半导体为业,老四又是制造专家, 于是他们决定成立电子厂 。 怎么做呢? 兄弟四人先是试着组装矿石收音机,到组装晶体管收音机,再到组装电视机。 后来他们装出了成都第一台个人组装的电视机,不仅能看到图像,还能听到声音。 这也足以可见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了。 那时,刘永好组装出的音响反响很不错,也是新津县历史上第一台自制音响,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希望让他帮着装。 装一个能赚几块钱。 但有人却觉得还不如去生产队装,有人要就要,不要就拿去市场买。 刘永好心想,这主意真好,于是找到生产队大队书记,说他们负责技术、管理、生产、销售,大队出场地出钱,利润大队拿大头,他们只拿小头。 书记是开明的,当时就同意了。 刘永好喜出望外,一心想着做中国的GE(美国最成功的电子企业是GE),还把新厂的名字都想好了。 但没曾想,公社书记一听说,就拍着桌子大喊: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决不行! 刘永好第一次创业,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就这样过了两年,但刘永好并不甘心。 他天天关注媒体报道,一个人的报纸数量与整个学校一样多。 有次收发室的阿姨还调侃到,让他发工资。 后来,刘永好发现国家在搞改革开放,先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既然农村可以搞,那就到农村去。 哥几个商定,利用老三陈育新家的土地,办一个"育新良种场"。 可资金是个问题,去信用社贷款,根本就不搭理,没办法只好变卖家产凑钱。 10月1日,"育新良种场"开张了。 本来是种蔬菜的,但蔬菜占地太大,后来改为养鸡,赚中间差价。 当时是没有专业的种蛋市场,需要挨家挨户去买。 有一次,刘永好跑太远了,晚上11点多才往回走。 当时,他从一个农户那儿高价收了200多个种蛋,心里非常高兴。 正当他沿着田埂骑车回家时,突然蹿出一条狗,咬了刘永好一口。 自行车摔在泥里,鸡蛋全洒了。 刘永好气得去打那条狗,也不顾浑身湿透。 等没了狗的影子,刘永好站在田野里,哭了起来。 一篮子的鸡蛋,只剩俩了。 那是刘永好记忆中,最深刻的时候了。 当时有个朋友买了不少鸡,结果撕毁了合同。 又正值年底了,按照风俗,年底一定要还钱的,不还怎么做人呀? 可比收蛋更难的是卖小鸡。 那时候不像现在,信息十分闭塞,要靠口口相传才能得知。 兄弟几人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 有的说干脆不敢了;有的说带着老母亲干脆跑新疆得了;有的说干脆跳岷江,一了百了...... 可钱总归是要还的呀。 后来,他们决定放下大学生的身段,不顾一切颜面将小鸡拉到成都市场去卖,去走街串巷,去吆喝。 每天早上四点过,刘永好兄弟几个就骑40多公里的土路,去卖小鸡,等到卖完小鸡时已是半夜了。 而第二天还得如此循序反复。 就这样卖了十几天,他们不仅将小鸡全部卖完了,还赚了第一桶金。 后来,刘永好在北京出差,听人们说鹌鹑是"下金蛋的鸟"。 营养价值比鸡蛋更高,一个鹌鹑蛋相对于3个鸡蛋,且它的产蛋率非常高,也更容易大规模养殖,成本还低,也就意味着收益会更好。 于是,刘永好从北京引进鹌鹑蛋开始养殖。 由于当初养鸡的经历让刘家兄弟仍心有余悸,这次他们决定稳扎稳打。 兄弟几人都是大学生出身,而且都有技术,可用计算机分配饲料和育种选择,从而研究出一种经济适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 好在总算研究出了非常好的鹌鹑饲养技术和饲料,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养殖。 见到刘家兄弟通过养殖鹌鹑赚到钱,成为万元户后,不断有农民来询问养殖的方法。 刘永好也并不藏私,不仅教授方法,还带动农民和周边老百姓一起养殖,使新津县成为全中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后来还成为了全世界的鹌鹑之都。 到了1986年,"育新良种场"的年产值高达40多万元。 刘永好兄弟们不仅盖起了小洋楼,还受到各级媒体的报道,以及政府人员的考察。 1986年,刘永好去深圳出差,看到一家厂子外面排满了大货车。 一问才知道,都是来拉猪饲料的。 刘永好一时好奇,也跟着排队,与司机攀谈起来,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那家工厂是泰国正大的,他们生产的猪饲料催肥效果远高于其他饲料,但要排三五天的队,才能拿到货。 刘永好顿时意识到商机来临了,于是偷偷将正大的生产原料记下来。 刘永好回到新津,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讲给几个哥哥听后,一起商讨出了新规划: 放弃鹌鹑转饲料。 1987年,刘永好兄弟几个在古家村买了10亩地,投资400万元建立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后又投资了400万元用作科研经费。 1989年,"希望一号"乳猪饲料研发出来了,经试验,效果与正大饲料相差无异。 此时,营销天才的刘永好,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先是将自己写好的广告语贴满每家每户,后又承包了四川电视台大部分的广告时间。 而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 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 ",就是出自刘永好之手。 产品质量有了,宣传到位了,很快"希望"饲料的销量追上了正大,每吨的价格还便宜了60块钱。 当时的饲料市场,是正大一家独大,他们怎么可能忍受得了有工厂来分一杯羹呢? 于是,价格战一触即发!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希望"饲料确立了猪饲料市场的霸主地位。 1992年,随着时代发展,"希望"饲料公司改名为希望集团。 刘永好兄弟四人的职位不分高低,都是最高领导者。 不过,实际事务是由刘永好和刘永行运作,对外代表集团的是刘永好。 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好,希望集团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1994年,刘永好被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成为出任这个职位的第一位民营企业家。 而到了1995年,希望集团在全国拥有了38家企业,年收入达20亿元,同时被评为中国100家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第一名和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的第一名。 刘永好与刘永行兄弟也以6亿身家,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内地首富。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未出过差错。 主要有两个原因: 1. 刘永行要搞重工业,但其他兄弟并不认同; 2. 刘永好的光芒太强了,让刘永行发挥不了自己的光芒。 1995年4月,刘家兄弟商议决定:希望集团保留母体身份不变,但设有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和南方希望(日后的新希望)4个二级集团,兄弟4人各管一个。 这次的分家,直到2年后才被外界所知,毕竟他们没有任何特别大的争执,兄弟之间也是和睦共处的。 分家后,老大刘永言主攻科技,老三陈育新守护新津基地农牧业,并涉足零售和地产,而老二刘永行花了7年时间研究制铝行业。 一向点子多、爱交际的刘永好,则从单一到多元,从农业到化工,再到金融,房地产,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1996年1月12日,刘永好打算在银行领域发展。 起因是,1994年刘永好做调研时发现,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贷不了款,刘永好就倡议成立新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 民生银行 ,并最后出任了副董事长。 经过重重磨炼后,新希望也在1998年2月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第一股。 也是在这年,刘永好开始出国考察了。 他决定第一个工厂建在越南。 但当时中国的产品给人的印象非常不好,越南人认为中国货应该是半价,或者是有三分之一的假货。 质量差,低价格是当时中国的代名词。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刘永好决定免费将饲料给越南人用。 等他们的猪养肥了,赚了钱后,再说挣钱的事。 就这样,刘永好用实践、用效果在越南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 如今,刘永好在海外有50多家分公司,上万名员工。 除了金融外,1999年,刘永好在成都开发了著名的楼盘" 锦官新城 ",几天就卖了1.4亿元。 此后,新希望不断进军各个城市,发展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如今,刘永好创业39年了,从38.5元到千亿资产,从一贫如洗的穷人到万贯家财的富豪,留给我们普通人哪些东西可以学习的呢?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时势造英雄,认识到大格局。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会有新希望的今天。 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这个时代给了市场与机会。 再者,刘永好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在那个年代,能参加高考并考上的人本就不多,更别说一家4个兄弟都考上大学的了。 而他们自己本身也是爱学习的人,也会动手实践,这也给他们后来创业奠定了基础。 其次,讲究和气生财。 刘永和兄弟4人,从创业到分家,没有一个人出事,也没有产生家族内部争权夺利的。 反观全球商业史,有关家族创业、兄弟创业的不少,但没有一个像刘家兄弟这样一起创业,一起成功且未出现争权夺利的,绝对是史无前例。 最后,跟上时代步伐,让自己持续学习,不那么落后。 如今的新希望虽然不像拼多多,在5年内市值就能达到千亿,但将新希望从400亿做到1200亿,却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的。 年轻人要认真学好本领,或者在公司好好做,发现机会再创业都可以。 不要怕失败,失败了算什么? 你还有两只手,还年轻,去送外卖都能活下来。 但是,就算是送外卖,你也要比别人送得更好。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