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天乐除了长得帅,会演戏,是个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之外,还是一个慈善家。 他捐献过100多所小学,全部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统一被称作"XX古天乐小学"。 然而,前段时间突然有网友爆料,古天乐捐建的学校中,有的已经停办,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原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前往城市,不少农村小学因为生源流失而荒废下来。 这本不是古天乐的错,他捐钱建学校是一件好事,却有不少人大骂古天乐沽名钓誉,做好事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些人口中,古天乐捐建小学却用自己的名字为学校命名,做慈善还这么高调,明显不安好心。 古天乐实在太冤了。 其实,他早已不是第一个捐建这么多学校,还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人。 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 田家炳一生捐献善款共计十几亿港元,他无论做什么事业,都会把财产的80%捐出来。 迄今为止,无论有多少钱,都坚持捐出80%身家的人,只此一人。 田家炳去世后,他捐助过的浙江大学曾发布讣告: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感谢您为浙大西溪校区捐赠田家炳书院! 先生一路走好! 这封讣告情真意切,细数了田家炳的贡献。 但除此之外,田家炳还累计捐建了29所医院,将近130座桥梁及道路,以及200多宗文娱民生项目,贡献无数。 田家炳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注定被历史铭记,他传奇的一生,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句话用来形容田家炳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他遇到过无数次逆境,却从来没有想过妥协,磨难不但没有打倒他,反而使他更强大。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银滩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一开始,家里日子还算过得去,他在家中受过中小学教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6岁时,田家炳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并肩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 父亲去世前,曾是一名走南闯北的商人,田家炳辍学后,子承父业,继续从商。 第二年,他前往越南创办公司,将家乡的瓷土运往越南销售。 身处异国他乡,处境艰难,他凭着一股韧劲,在越南创出一片新天地,仅两年后,就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此时,他才20岁而已。 可正当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老天爷又跟他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田家炳的运输线全部被切断。 就这样,事业毁于一旦。 无奈之下,田家炳只好远赴南洋,帮助哥哥田家烈照料一家土杂洋货商店。 然而,正当生活趋于稳定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把田家炳所在的商业区域划为军事区,不准外侨居住,不但要去外侨一个月内搬走,还不准带走任何财产。 一夜之间,田家炳再次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重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身无分文,辗转流落到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 打拼几年后,他在雅加达建立起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印度尼西亚著名的华人青年企业家。 可故土难离,战火平息之后,他第一时间将企业搬回祖国,在香港挖山填海,创办了塑料厂,化工厂,还涉足房地产。 短短的十年之后,他就建立起东南亚最大的人造皮革厂,被称为"皮革大王"。 80年代,田家炳成为亿万富翁,誉满香江。 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是你变得更强大。" 田家炳少年丧父,被迫辍学,创业数次,却因时代巨变而落魄,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凭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有一代商业传奇人物的智慧,还有他百折不挠的精神。 刘德华曾对张卫健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 一身本事,却不藏私,坐拥天下之财,却不独享。 这样的人为数不多,田家炳就是其中一个。 80年代,国内经济并不景气,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举世闻名,不少老板趁机压榨工人,靠着低廉成本,迅速占领市场。 田家炳却始终以己度人,并不轻看穷苦的工人。 他花重金,为工人修建花园别墅式的宿舍,平时和工人同吃同住,还经常去工厂和工人一起干活。 如果看到勤奋好学的工人,他还会主动花钱送对方去学习。 田家炳除了拥有巨额的财富之外,他的人格魅力和修养,也令人心悦诚服,在他的领导下,田氏企业规模不是最大,资产不是最多,内部凝聚力却空前绝后。 197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 田家炳第一时间,把自己正在使用的全套生产设备,无偿捐献给广东省政府,不但免费安装,还无任何条件地为工厂提供人员培训。 这种培养竞争对手的做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但田家炳的格局和认知,远非常人能够理解,他不仅只为自己谋福利,还深知只有国家经济发展,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自己过得好,还能兼怀天下,这正是田家炳令人敬佩的地方。 为了回报祖国,支持家乡经济发展,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他第一时间来内地投资办厂。 在广东东莞,他建立了当时国家紧缺的现代化工厂,提供无数工人岗位。 他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追名逐利的范围。 田家炳刚开始创业时,就频繁参加慈善活动。 当他成为一个亿万富豪之后,不但没有停止捐赠,捐款数额还不停的随着他的事业"膨胀"。 1982年,他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从此在慈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生累计捐出10几亿身家,彻底变成一个穷人。 一直以来,田家炳赚到的钱,还没有在口袋里捂热,又被捐出去。 他不仅仅做慈善,帮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对待员工,对待竞争对手,他都有大慈大悲之心,不藏私,不只为自己,是真正的伟丈夫。 托马斯·哈代说过:"一个人总得慷慨一点,才配受人感谢。" 田家炳对世人的慷慨大方,绝不是一点点,他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在心。 对待别人,田家炳慷慨大方,对待自己,他却又是另一个极端,吝啬不已。 2001年,香港历经金融风暴,田家炳的基金会没有收入,公司经营又不理想,手上的周转资金大大减少。 但田家炳已经同意了别人捐助申请,为了兑现承诺,他不惜卖掉自己的豪宅。 当时,田家炳有20多个子孙在香港,子女们不同意他卖别墅,但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另有地方居住。 田家炳心想,他和妻子住不了这么大的房子,而卖别墅的钱可以捐助20多所学校,别墅无论如何也要卖。 他不顾家里所有人反对,成功把房子卖掉。 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栋花园别墅价值超过1.2亿港元,但为了尽快换成现金,投入到慈善项目中,他只能以5600万的低价售出。 房子卖掉之后,田家炳带着妻子租住在只有60平的小公寓里。 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捐助"野心",为了捐助学校,他还向银行贷款。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凡是得到民间资助的大学,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额资金支持。 当时,田家炳的基金已经大量超支,但为了让学校得到更多资金扶持,他坚持向银行贷款六百万元港币,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香港媒体知道后,说他"越捐越过瘾",甚至暗示田家炳捐助上瘾,却没有能力负担捐助金额。 面对质疑,他却很淡然: 其实,这很平常啊。当时手头现金不足,就向银行寻求帮助,就像做生意一样正常,只是多了些利息负担,算不了什么。 卖房子、贷款也要捐钱,田家炳实在太疯狂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豪,一生为慈善事业花费十几元港元,每个月的生活费却不到三千元。 生意场上,年会、开业典礼这些铺张浪费的仪式,他从来不搞,儿女婚嫁一切从简,生日宴会从来不舍得花钱办。 他一双鞋穿10年还舍不得扔,袜子烂了还要不好意思接着穿,一块常戴的电子表,因款式老旧不好意思拿出来,又舍不得换,只能悄悄装在口袋里。 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省钱?" 他却把钱看得很淡: 我认为"够用"就好,所以,到现在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对田家炳来说,省钱是从小的习惯,勤俭是刻在骨子里的美德。 物质条件的匮乏,不会让田家炳觉得自己穷,相反,他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是真正的精神富足。 2018年7月10日,99岁的田家炳悄然驾鹤西去。 如今,两年过去,田家炳的故事仍然在世间流传。 他做慈善事业24年,捐的钱不是最多的,但把自己资产的80%都用来做慈善的人,只有他一人。 可即使是这样,在他背后仍然有质疑和不好的言论。 面对谩骂、诋毁,他仍然坚持回馈社会: 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这样,生活平淡,求实是自己的宗旨,自己良心过得去就可以了,这不影响我对教育继续贡献自己的绵力。 对田家炳来说,慈善事业是他一生的魂,只要能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他并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他。 他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用来追求"淡泊名利,无愧无心"这八个字。 有人问他,"亿万家财全都捐出去,为什么不留给儿女?" 他解释说:"子孙能胜我,要财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财干什么?" 田家炳一生传奇,活得豁达、通透,胜过世人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