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成为了许多人不愿提及的过去,谁都没想过,一场暴雨竟然能作势如此大,大到显得生命如此渺小。 蓝天救援队从荥阳一坍塌房屋废墟中,救出一个3、4个月大的婴儿,而孩子的母亲早就没了生命体征。 在房屋快要坍塌时,这个母亲快速将孩子托举起来,抛到了安全地带。 "孩子妈妈被找到时,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她是在最紧急时刻将孩子举起。" 母爱永远是人类说不尽、道不明的话题,它无法用数字去衡量大小,只能用心感受。 在安徽齐云山镇里,也有一个母亲,为了养活孩子,她独自挑起几百斤沙石,往返于3700级台阶的山道。 她就是,大山里的女挑运工—汪美红。 1963年,汪美红出生在安徽休宁县钟塘村,虽说家境一般,但作为家中的小女儿,汪美红受尽了家人的疼爱。 汪美红打小就能干,个子小但力气很大,扛着一袋大米吭哧吭哧走一大段山路,完全不喊累。 父母在外打工,汪美红就主动做家务,照顾家里人,干活干脆利落,像极了几十岁的安徽妇女。 汪美红比较内向,交际圈很窄,在十八九岁时,她的同龄人谈婚论嫁,她还窝在家里挑水,这让父母很着急。 汪美红的终身大事,成了汪家几年的心结,他们四处托人给自家女儿说媒,终于在汪美红26岁时,朋友为她介绍了一个适龄男人。 两人见过一面,交往了一年,那时候的恋爱很简单,小手一牵就是你的人了。 于是,1990年,27岁的汪美红嫁给了汪淑华,汪美红随他来到齐云山镇岩脚村生活。 结婚后,汪美红很快就生下一个大胖儿子,这原本是家中喜事,可汪美红坐月子时,抱着儿子,左看右看都觉得不太对劲。 之后,在出生后几天,儿子高烧不退,汪淑华抱着儿子来到县城医院检查,才发现原来儿子患上了先天性白化病。 汪淑华回家路上,一下子觉得天塌了,可他不敢如实告诉妻子汪美红。 回到家,汪淑华很慎重地将这件事告诉了汪美红,怕妻子多想,汪淑华多次强调,"医生说是爸爸的错,才这样的,跟妈妈没什么关系"。 但汪美红依然很自责,她决定再尝试一次,第二年,汪美红的肚子又有了动静。 有了上次的"失败经历",对于这次的怀孕,汪美红和汪淑华非常谨慎。 一方面,在汪美红怀孕期间,汪淑华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活,不让妻子下地干活; 另一方面,汪淑华天天求神拜佛,希望能为即将出生的孩子"积点德"。 在汪美红躺在病床上,用力地生孩子时,屋外汪淑华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对着老天碎碎念。 也许是神仙显灵,亦或许是老天为了补偿他们,这次汪美红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在当时,双胞胎很少见,更何况龙凤胎,汪淑华和汪美红开心得不得了。 加上先天缺陷的大儿子,汪淑华和汪美红需要养活3个孩子,为了给大儿子治病,汪淑华更是起早贪黑,希望能多赚点钱。 汪美红则负责家庭琐碎,与丈夫汪淑华打配合,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钱都是一分一分抠着花,但汪淑华夫妻俩却觉得很开心。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汪美红一直秉承着这股信念,所以即使丈夫赚的钱不多,但她也不抱怨。 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只持续了4年,一场事故将汪家的幸福敲得支离破碎。 1994年3月1日晚上,汪淑华像往常一样,背着电瓶来到小河边电鱼,电完鱼后准备将鱼打捞起来,拿去集市上卖,补贴家用。 由于那天下完雨,路上淤泥多,再加上天黑,汪淑华一不小心绊倒,掉进了小河里,被湍急的水流卷走了。 三天后,村民合力才把汪淑华的遗体打捞上岸,汪美红一下子失去了丈夫,汪家的顶梁柱瞬间倒了。 那时,汪美红才31岁,丈夫什么都带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带走,他给汪美红留下了3个孩子和5000块外债。 儿子没了,公公婆婆觉得这肯定是儿媳妇克夫命,克死了自家的儿子,对汪美红没啥好脸色,他们明令禁止,汪美红不得踏入他们家半步。 而自家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女儿这么年轻就要独立扛起一个家庭,自然是疼在心里。 他们劝汪美红,再找个好人家嫁了,别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女人没有男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朋友们也使劲开导汪美红,让她别傻傻地守着汪家,他们甚至还为她出谋划策:"孩子就扔给汪家,你就再找个人家,会有人要你的。" 原先汪美红有些动摇,但听到朋友的话,她突然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她放心不下他们,如果他们离开了她,不知道汪家能不能对他们好。 而且,他们终归是自己怀胎十月,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可能说割舍就割舍呢? 血缘永远是最深的牵绊。思考再三,汪美红决定终生不嫁,她要独自拉扯这3个孩子长大。 "生是汪家人,死是汪家鬼,我就赖着不走了。" 1994年10月,齐云山镇打算重建玄天太素宫,但当时没有索道,需要人工将砖瓦、沙石、钢筋等材料扛上山。 齐云山镇的主事团队商量了一下,决定招聘一批挑运工,为了吸引人来,他们开出了丰厚的待遇: " 挑一百斤的材料上山,换5元的挑运费,以此类推……" 汪美红心动了,5块钱赚下来,够一家四口人一周生活了,于是他立马去报名。 同行都是男人,就汪美红一个女人,显得有些不太和谐,在干活时,他们总调侃汪美红,"回家洗衣做饭生孩子吧,这活你做不了"。 汪美红偏不服输,别人一次挑100斤沙石上山,汪美红挑180斤,咬着牙把沙石扛上了山。 扛材料上山,挑运工们都需要经过一条九里盘山道,山道共有3700级台阶,台阶高低匀称。 难就难在,越往上走,山道就越陡峭,既考验走路人的体力,也挑战他的毅力。 汪美红每天挑完,手臂、腿脚都酸得不成人样,回到家还得忙着摘菜做饭,一蹲在井口边洗菜,汪美红全身的筋骨都开始发出撕裂的声响。 身上的淤青、手上的茧子,都是陪伴汪美红多年的痕迹。 有一次,汪美红为了图快,挑着180斤的沙石上山,走到半山腰时,汪美红突然双眼发黑,一阵晕眩,差点滚下台阶。 那天,她没有吃早餐,她把仅剩的一斤不到的面做了一笼馒头,孩子们全部吃光了。 她马上停下来,坐在山道边,看着下面的几千级台阶,汪美红侥幸地喘了口大气。 她心里一遍遍自己,以后不能再逞强,要小心点,下次不能扛这么多斤了。 那天,她领到了9块钱,拿到钱后,汪美红开心得把先前的誓言抛在脑后。 当下,她忽略了身上的疼痛,也忘记了早上的惊险,她只想到,自己快把丈夫欠下的5000块还清了。 第二天,汪美红照样扛起180斤的沙石,蹭蹭蹭往上走。 后来,玄天太素宫建好,旅游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宾馆、酒店、饭店、游乐场也出来了。 有市场就有需求,如何将所需的物资运上山,成了各个店铺老板的烦恼,他们想到了这批挑运工。 与他们取得联系后,别人一听,又要将东西扛上山,纷纷摇头拒绝,说这不是人做的事,太累了。 只有汪美红答应了下来,只要老板打电话过来,汪美红按照需求,立马用扁担将东西挑上山。 春节期间,正是旅游业割韭菜的最好时机,各大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汪美红每天需要来回挑几十趟,有一年除夕,汪美红整整挑了17趟,共走了6万级台阶。 之后,孩子们慢慢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汪美红干活也愈发勤快。 除了挑运以外,她还栽种3亩水田和9分旱地,丰收后就拿去集市上卖,猪圈里还有两头猪正在吃草。 就这样,汪美红靠着自己的努力,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她既当爹又当妈,给了孩子们双倍的爱。 "别人家有的,我家娃也要有,不想因为他们没有爸爸,而被人瞧不起……" 她想起,当孩子读初二时,都是穿别人小孩丢掉的衣服,结果在学校里,被那小孩认出来了。 他当着汪美红孩子的面说,"你们看,他没有爸爸,所以只能穿我的衣服,他穿我的衣服多丑啊"。 孩子回到家,一进门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了,哭喊着说:"我穿破衣服都不要紧,再也不穿别人的旧衣服了。" 从那之后,汪美红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不能亏待了孩子。 2011年,汪美红的两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汪力胜考上安徽理工大学,妹妹汪力利进入安徽医科大学。 对于穷人家来说,家中出大学生,便是最大的喜事,48岁的汪美红笑得眼眶泛红。 校方了解了两个孩子家中的情况后,也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安徽理工大学为汪力胜送来5000元路费和生活费,并承诺减免四年学费及住宿费。 安徽医科大学特意派人来到齐云山镇,接汪力利入学。 大儿子也在上海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能自己养活自己,有时候还会寄钱回家。 汪家的生活逐渐好转,汪美红熬了大半辈子,终于苦尽甘来。 在游客的曝光下,汪美红也逐渐为人所知,央视为她做专题报道,上海市宝山沪剧团以她为原型,拍摄了一部沪剧《挑山女人》。 2012年,汪美红被评为"安徽年度新闻人物"。 随着媒体的曝光,齐云山景区也开始完善,搭建了索道,这原本是好事,但汪美红开心不起来。 因为这就意味着,不需要挑运工了,她17年挑运生涯结束,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突然断开了。 齐云山镇居委会给她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天门给她开了一家茶水铺,每个月有3000块收入。 虽然收入比挑运工少了一些,但汪美红很满意,即使工资低,只要有活干,她就知足了。 汪美红给茶水铺取名为"挑山女茶馆",靠着这家茶馆,汪美红每年都有两三万收入,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17年里,汪美红穿破了120双解放鞋,扁担也换了50根,但幸好,她都撑下来了。 这其中的辛苦,恐怕只有日记本知道。 汪美红有写日记的习惯,每次当她委屈想哭时,她就偷偷躲起来,在灯光下写日记。 如今,孩子们已经出来工作,去年,二儿子趁着休假回家一趟,在收拾东西时,偶然找到一本边角极卷、纸张过度发黄的本子,那就是汪美红的日记本。 翻开第一页,时间是1994年10月7号,那时他才3岁,距离父亲去世刚好7个月。 里面写道:"阿华,别人劝我改嫁,但我不肯,我决定去挑大石,独自养这三个孩子,我会把你的那份一起给孩子,只求你在天上好好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长大,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