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主席故居另一边盖茅草顶和主席家共用堂屋的邻居是谁?
我曾数次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发现整个上屋场(毛主席故居旧称)并不都是毛主席的家,参观时只能进到东侧的毛主席故居,西侧是不开放的。景区的说明牌上介绍,西侧是邻居家。
站在故居外面看,会发现东侧主席家的屋顶盖的是青瓦,而西侧邻居家盖的是茅草,一黑一灰白,泾渭分明。
每次参观时总是忍不住好奇:是哪个家庭如此"幸运",曾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毗邻而居呢?老房子他们自然是不能住了,那么如今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韶山毛主席故居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相信前来参观的游客中,也会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好奇。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讲述和毛主席家共用堂屋的邻居 的故事。01.到底谁是毛主席家的"原始邻居"?
毛主席家在韶山的祖居之地其实并非如今我们看到的上屋场,而是在滴水洞附近的东茅塘。
毛主席的曾祖父毛祖人有两个儿子——毛恩农(毛德臣)和毛恩普(毛翼臣)。"树大分杈,儿大分家",随着两个儿子的儿子也快要到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毛祖人借钱在韶山冲上屋场买下了五间半茅草房和几亩水田,然后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出了分家的想法。
分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分家产 ,家产如今有两份:一份是祖辈世代传下来的东茅塘的几间破旧房子和十多亩水田;另一份就是新置办的上屋场的房子和水田。谁留在祖居地,谁去上屋场?
因为上屋场离祖居地太远,水田又贫瘠,因此一开始两兄弟谁都不愿意去。最后还是忠厚憨实的弟弟毛恩普主动让步,说服儿子毛顺生(即毛贻昌,毛主席的父亲)搬到了上屋场。那一年是1888年,毛顺生18岁。
上屋场是湖南一带典型的"凹"字形建筑,正中间是堂屋(或称厅屋),两家共用,东侧和西侧各五间茅草房,分属两家。
1893年冬,毛主席就出生在上屋场东侧的茅草屋内。后来随着弟弟泽民的出生,家中更困难了,母亲文素勤就带着两个儿子回了娘家,父亲毛顺生外出当兵。
当了几年兵的毛顺生眼界开阔了,回家后做起了生意,精明能干的他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的富农。
1917到1918年间,毛顺生将五间半茅草屋改建和扩大成13间瓦房,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不过,毛顺生夫妇在新房子里仅仅住了一年多,就相继离世。
1921年春节过后,毛主席毅然抛下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产,领着弟弟妹妹们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上屋场就沉寂下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了上屋场东侧毛主席家,我们来说说西侧的邻居家。
西侧的房主换过好几个人。1888年毛顺生一家搬过来之前,西侧最早的邻居是毛克宇,毛克宇去世后,他的儿子毛竹平后来将房子出售,房子成了毛氏族上的公屋。
1925年,毛竹平搬出上屋场后,一个叫毛庙生的人搬进来。毛庙生在这里住得不久,后来毛伏胜一家搬进来。
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国民党派军队到韶山到处抓捕与毛主席有关的人。上屋场的东西两侧,谁也不敢再住了。
1929年,国民党湘潭县党部将整栋房子没收,然后租给他人居住。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租住东侧毛主席家的的是章元丰,住在西侧的是毛润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毛主席家的邻居几经变更,但是,从1888年到1925年这30多年里,住在西侧的一直是毛竹平一家人 。他们在上屋场居住的这段时间,毛主席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毛主席的邻居","天下第一邻居",应该是毛竹平一家。02."天下第一邻居"
毛竹平生有两子两女。
长子毛爱堂,出生于1895年,比毛主席小两岁,两人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
次子毛爱桂,出生于1914年,他的族谱名叫毛贻业,因此,毛爱桂虽然比毛主席小了整整21岁,从辈分上论,却是毛主席的堂叔。
两家人共用一间堂屋,一个屋檐,又同姓共祖,关系自然亲密。
毛主席小时候常和同龄的毛爱堂在一起玩,有时候玩累玩困了了,晚上干脆就睡在西屋。在长沙一师读书期间,毛主席放假回家后,则时常带着"小堂叔"毛爱桂在门口的池塘"洗冷水澡"(即游泳)。
毛主席故居前的水塘
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临终患病前,毛爱桂的母亲不辞劳苦,帮忙照顾。不久,毛顺生去世,当时毛主席正在外地组织"驱张运动",没能赶回家,又是毛爱桂一家人帮忙料理丧事。
1925年,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运,成立了农民夜校,并建立了党支部。当时韶山的毛福轩、毛新梅、庞叔侃等年轻人常常聚在上屋场东侧的毛主席家开会,毛爱堂也经常参加。
当时毛爱桂才11岁,自然不被允许参加这种集会,但毛主席见他人虽小却很机灵,就招手把他叫过来:"爱桂,你帮我们做点事。"
毛爱桂正愁受了冷落,见毛主席招呼他,高兴地跑过去问:"什么事?"
毛主席告诉他:"你站到对面谢家屋场的山嘴上给我们望风,如果来了不认得的人,你就发信号:是吃饭的时候你就喊吃饭,不是吃饭的时候就唱山歌。"
毛爱桂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此后,毛主席他们再在上屋场开会,毛爱桂就在外面望风。每当来了陌生人,毛爱桂就在外面唱起山歌,屋里的人就赶紧佯装打牌,等陌生人走了,再继续开会。
这年的腊月底,毛爱堂跟随毛主席离开韶山,去了广州,参加了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毛爱堂在武昌被反动派逮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后来,毛爱桂的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因为反动派时常到韶山抓人,毛爱桂一家便卖掉了上屋场西侧的房子,搬到了数里外的张旭冲。
那个年代,穷人过的都是悲惨的生活,毛爱桂也不例外。家中已经没有了田地,他的母亲只好带着他四处流浪,沿街乞讨。在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中,毛爱桂染上了眼疾,因为无钱医治,几乎双眼失明。
新中国成立后,毛爱桂听人说上屋场的毛泽东已经当上了国家主席,觉得又高兴又自豪。
他请人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打听自己20多年音信皆无的大哥毛爱堂的情况,同时也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1950年五月,毛主席亲自给当年的邻居"爱桂叔"写了回信:爱桂先生:
来信收到,令兄爱堂于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军,在广东曾见过一面,以后即未见过。有人说已牺牲了,极为可惜。这是为国牺牲的,是光荣的。此复,并候
合家清吉
李远明先生同此不另。
在这封信中,毛主席给毛爱桂一家带去了悲痛的消息,但他同时肯定了毛爱堂"是光荣的",给了他们一家人尽可能的安慰。
信中的"李远明先生",是毛爱桂的大姐毛春秀的丈夫,曾经在韶山永义亭开过商店,毛主席当年在长沙读书时,往返途中常到他家歇脚。1925年毛主席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李远明也提供过支持。因此毛主席感念旧谊,特别在信中问候他。
回了信之后,毛主席在派儿子毛岸英回家省亲前,又特意交代岸英,到韶山后一定要去看望邻居毛爱桂。
"岸英回韶山了!"毛爱桂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急匆匆地往韶山乡政府赶去。他在乡政府的办公室里看到了一个个子高高的青年,一群人围在他的身边。
"岸英,你回来了!"眼神不太好的毛爱桂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了毛岸英身边。
"是的,是父亲让我回韶山看望父老乡亲的,呃……你是哪位?"毛岸英不认识和他打招呼的毛爱桂——也难怪,他只在小时候到韶山住过很短一段时间,又离开这么多年了,韶山的乡亲们他大多都不认识。
"我是毛爱桂,和主席一起在上屋场住过。"毛爱桂介绍自己。
毛岸英忙接过话:"啊,你是爱桂阿公,我听父亲说过,咱们两家原来是住在同一栋屋的,你娘对他很亲,你们一家人对我们家都很好。"
看到毛爱桂眼睛快要失明了,穿得也很破烂,日子过得十分困难,毛岸英掏出5万元钱(旧币)塞到了毛爱桂的手中,安慰他:"现在大家生活得都很困难,爱桂阿公保重好身体。"
毛爱桂湿了眼眶:"谢谢主席的关心!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还没有忘记我这个在韶山冲作田的叔叔。"
其实,后来还有更让毛爱桂没想到的,那就是毛主席为他破了一次例以及邀请他去北京。03.毛主席为老邻居破例
由于毛爱桂眼睛不好,老伴身体又有病,儿子毛泽林也才14岁,因此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求助于曾经的老邻居、如今的毛主席。
他让外甥为他代笔,再次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向毛主席介绍了家中的困难,最后请毛主席帮他的儿子介绍个工作。
熟悉毛主席的读者都知道,毛主席虽然重感情、挂念亲友,但从来不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介绍工作,比如建国后他就拒绝过杨开智、文运昌等多人的要求。
毛爱桂其实对此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不料几个月后,毛主席不仅给他写了回信,还答应了他的要求。
要知道,"毛主席写信推荐工作"在韶山亲友中是唯一的一次。一时间,这封信在韶山冲乡亲们的手中来回传看,很快就磨破了。
由于有了毛主席的亲笔推荐信,毛爱桂的儿子毛泽林顺利地在株洲糖烟酒公司参加了工作。由于他工作努力,后来又被调到韶山粮食局、工商银行韶山办事处等单位工作。
毛爱桂接受采访
更让毛爱桂兴奋的还在后头。
1954年,毛主席托其他乡亲给毛爱桂捎去了衣料,并邀请他上北京做客。
1955年4月,毛爱桂和大姐毛春秀高高兴兴地坐上火车来到北京,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一见面,毛主席就拉着已经30年不曾见面的老邻居的手,亲切地说:"爱桂叔叔,快30年不见了,都认不出来了。"
毛主席虽然比毛爱桂大了21岁,却仍然按照韶山冲的习俗,称呼他为"爱桂叔叔"。
毛爱桂激动地说:"主席您还好吧?韶山人都想您,盼着您回家呢!"
注意到毛爱桂的眼睛不好,毛主席又问道:"你的眼睛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
毛爱桂把早些年和母亲风里雨里乞讨度日,得了病没钱治,导致眼睛坏了的经历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安慰道:"这些年苦了你们了!等你回湖南了,再去医院把眼睛治治。"
在交谈中,两人聊起当年做邻居时候的种种,毛主席仍然不忘当年毛爱桂的父母亲对自己家的照顾,感叹道:"你娘那是一个贤惠的人啊!"
在中南海,毛主席邀请毛爱桂和毛春秀一起吃了饭。餐桌上,毛主席担心两人拘谨,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夹菜:"爱桂叔叔,春秀姑姑,你们多吃点。"
离开北京时,毛主席又分别给了毛爱桂和毛春秀300元钱,并告诉他们:"回去后如果生活有困难,再写信来。"
听到毛主席这么说,毛爱桂昏花的眼中涌出滚滚热泪,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点头。
此后的几年,毛主席一直关心着毛爱桂一家的生活,他先后两次给毛爱桂寄钱改善生活,又通过有关部门落实了毛爱桂的大哥毛爱堂的烈士待遇问题,还帮助毛爱桂的二姐毛淑元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提起毛主席,毛爱桂感激不已:"毛主席在北京,当了国家主席了,还不忘我们这些扶犁作田的。"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正在田中劳作的毛爱桂得知消息后,匆匆放下耕具,赶到毛主席下榻的韶山宾馆,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还是我的叔叔,老邻居啦!"
第二天,毛主席自掏腰包,宴请韶山的父老乡亲。韶山冲的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的自卫队员、烈士家属、老贫农以及他的一些亲人师友,都在被邀之列。老邻居毛爱桂也受邀参加宴会。
多年后,毛爱桂还记得,开饭时毛主席举起酒杯:"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吃餐便饭,先敬大家一杯酒。"说完便一桌一桌地给乡亲们敬酒。
一时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一夜的韶山冲,满溢浓浓的乡情。
尾声
毛主席对老邻居毛爱桂的关心,成为韶山的美谈,尤其是在毛主席故居开放参观后,很多乡亲都笑称毛爱桂是"天下第一邻居"。
每每这时,毛爱桂就说:"是润之心善,看得起我这个瞎子,我哪里配当得上‘天下第一邻居’哦!"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听闻消息的毛爱桂老泪纵横。
他坐了整整一夜,脑海中回忆着几十年中和毛主席交往的点点滴滴。最后,他擦了一把泪,叹道:"我活在这世上几十年,除了主席,有谁这么关心过我,体贴过我啊! "